, , ,
(西南交通大學 a.電氣工程學院; b.學生工作部; c.招生就業(yè)處, 四川 成都 611756)
網絡輿論是在互聯(lián)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1〕。而網絡輿論領袖是指網絡中能夠非正式地影響別人的態(tài)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變別人行為的個人〔2〕;在高校網絡輿論場中,那些“高度活躍,積極發(fā)表意見,并通過強大的人際影響力和號召力成為校園網絡輿論的風向標”〔3〕的學生或學生群體,即為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
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學生在網絡輿論中積極表達個人意見的條件便利、意愿強烈,有少部分學生成為校園網絡輿論領袖,他們經常性發(fā)表觀點、傳播信息,對大學生通過網絡認識世界、理解社會、評價外界和校園學習生活等方面有著較高的影響力,他們也是高校網絡輿情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因此,網絡輿論領袖也逐漸成為高校管理者和學者研究的重點。
目前,針對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的研究,多是從傳播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視閾,對其形成原因、構成與類型、作用和引導等方面開展研究。在對其進行個體特征的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學薛可等認為,高校網絡輿論領袖是信息的“把關人”“加工者”和校園網絡輿論的“掌握者”“引導者”〔4〕;北京大學陳楊霖等認為高校網絡領袖具有較強的中心性、活躍性和吸聚力等特征〔5〕;中央財經大學武超群等認為,高校網絡輿論領袖具有草根性、較強的分享意識、較好的文字水平和專業(yè)知識、更易受質疑〔6〕;北京大學尚俊杰等認為,高校網絡輿論領袖是“文本的”“流動的”“混合的”〔7〕,上海理工大學季偉還指出高校網絡輿論領袖主要來源于學生干部、社團骨干和明星學生〔8〕。國內大多數學者及相關研究成果認為,校園網絡輿論領袖就是學生,沒有明確其可能是教師、學生、校友和關心校務人士等的一個集合體;此外,大多數學者對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特征的分析是從角色、現象、行為等層面進行歸納,很少研究其在輿論場中的心理特征、行為動機。
筆者認為,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是一柄“雙刃劍”,引導得法,將成為維護校園網絡健康發(fā)展的“生力軍”;相反,具體措施不當則很可能成為讓高校管理者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的“問題青年”,特別是可能使學校在校園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中處處被動,使突發(fā)輿情難以平息。運用心理學、管理學相關知識,對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并針對性加以引導、教育、管理,積極發(fā)揮其正向作用,有利于揭示網絡領袖成長規(guī)律和網絡輿情發(fā)生規(guī)律,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知己知彼”,掌控校園輿情,維護校園穩(wěn)定,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生態(tài)。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綜合采用三種研究方法,即立意抽樣法、問卷調查法和質性訪談法。
立意抽樣,是指根據調查人員的主觀經驗從總體樣本中選擇那些被判斷為最能代表總體的單位作樣本的抽樣方法〔9〕。筆者有多年從事高校輿情工作的經驗,其中一項常規(guī)工作是定期收集整理學校相關微博、貼吧、QQ群、微信群中的主流觀點(包括意見和建議),每周編發(fā)一期《輿情要覽》(內刊)供校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參閱。經過長期工作,筆者對S大學網絡輿論中各個活躍ID以及ID的實際主體較為了解。通過對2014、2015年S大學《輿情要覽》中出現的網絡ID的次數進行統(tǒng)計,選取了排名前30的ID作為抽樣對象。然后,根據工作經驗選取了這30個ID對應的實際主體中的25位符合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定義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出現次數最多的2個ID對應的實際主體L1(男,研二學生)、L2(男,研二學生)進行了質性訪談。
表1 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心理特征調查體系①
調研問卷中,主要針對學生輿論領袖人口特征和心理特征設置問題。在心理特征部分,分為意識、認知、理性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又各分為表征心理特征的兩個子維度(見表1),然后分別對應設置了5~9個問題,以了解被調查人的心理特征。
在質性訪談中,除了直接了解其在輿論場中的心理特征外,主要針對學生輿論領袖與學?;臃矫孢M行問題設置,以此了解學生輿論領袖在校園日常輿論場以及突發(fā)事件輿情中與校方共同維護健康網絡環(huán)境的意愿和相關意見建議。
1.認知與情緒方面:信息敏感且較為理性
在認知方面,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正處于認知完善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對外界刺激反應最強烈的年齡階段,隨著他們的認知能力迅速增長和對學校了解程度不斷深入,其對校園信息的敏感度也逐漸升高。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輿論領袖“主動且密切關注學校發(fā)展、改革等相關的信息”。情緒方面,與普通網民相比較,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強,知分寸,懂事理,在網絡輿論中基本可以保持自己的理性(見表2),同時,他們也非常在意其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正面性。調查結果顯示,92%的輿論領袖表示“我傳播的消息都是真實可靠、正面積極的”。
表2 對“在直接針對您的負面網絡
2.情感與動機方面:情感強烈且具“俠義心腸”
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往往是網絡輿論場的活躍分子,他們渴望更多參與社會活動,有更強的責任感,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角色定位,追求自我實現,有強烈的達成某種成就的渴望。而成為輿論領袖并引導輿論的走向,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上述的心理滿足并樂此不疲。他們以價值感為動機參與到其中,從而獲得一種自我實現。他們能夠成功通過個人的言論引導輿論向自己的預期方向發(fā)展,既能滿足其強烈完成某事的欲望,又滿足了他們的自我實現感。在質性訪談中,受訪人L1表示:“最喜歡第一時間去轉發(fā)學校在科學研究、學科發(fā)展、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喜事好事,看著大家點贊自己也高興。我不愿意在學校發(fā)生輿情事件的時候去火上澆油、平添禍端。如果學校做得實在不對,我也還是會去說說”。
3.能力與人格方面:見解較深且樂于表達
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普遍涉獵知識范圍較廣且雜,對特定的話題有較為獨特的認識和解讀。但有時對問題的看法略顯稚嫩、片面。同時,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比一般大學生具有更多地成為輿論引領者的主觀條件,他們有更強烈的主動性(見表3)和引起共鳴的文字能力,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等。當這些表達在引起共鳴之后,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獲得的是認同感、成就感和自信感,這讓他們愿意更好地扮演自己輿論領袖的角色,形成相互促進的循環(huán)〔10〕。
表3 對“轉發(fā)以事件、觀點為主要內容的微博或朋友圈時,您通常會”的回答
1.信息接觸度高,易受多元化思想影響
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思想活躍,媒體接觸度高,獲得信息的渠道廣,因此接觸多元化思想尤其是境外思想的機會更大。盡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相較于普通學生,具有前述三方面的心理特征,但他們本質上還是尚未走出校園、涉世不深的在校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構建階段,具有不穩(wěn)定性。尤其是面對一些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境外思想,學生網絡輿論領袖自身的信息接受的開放性和社會經歷的局限性,更會加重這種思想的不穩(wěn)定性,偏離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造成人才的損失。
2.身份特殊,易引起社會不良媒體關注并加以利用
作為高校的網絡活躍人群,學生輿論領袖與其他學生有著高度相似的價值觀,其觀點較之學校官方話語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網絡中得以充分展現的“團體動力學”指出“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征和場(指環(huán)境的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11〕,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讓共鳴能夠產生較為廣泛而長期的影響。因此,學生網絡輿論領袖好比一場輿論風波中的“助燃劑”。這種活躍程度更容易引起社會不良媒體的關注,并加以利用。如果學生網絡輿論領袖被裹進社會炒作的虛假消息傳播中,將對學生和學校造成雙重傷害。
3.影響力較大,易助推校園輿論惡化
表4對“查看網絡媒體時,您最感興趣的是”的回答
調查分析顯示,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最喜歡關注的信息為社會時政和學校發(fā)展動態(tài)(見表4)。學生輿論領袖的影響力更多地顯現在校園輿論中,他們的學生身份讓自己更容易得到認同和相信,尤其在一些學生利益受到損害的問題上,他們作為“學生發(fā)言人”憑借在網絡中積累的威信和公信力,更容易得到學生群體的一呼百應。如果學生網絡輿論領袖一旦在學校突發(fā)事件的輿論中站在了消極一面,他們的非理性認知往往會把問題放大,并借助事件本身的吸引力,將事態(tài)推向惡性發(fā)展方向,其速度會超出日常信息傳播速度,往往難以控制。
對于高校管理者來講,應該對這個特殊群體給予足夠重視,并從調查研究、頂層設計、管理引導等方面開展工作。在對學生網絡輿論領袖心理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針對性采取相關措施,發(fā)揮其在日常輿論環(huán)境建設和突發(fā)輿情引導中的正向作用,避免其局限性而導致的不良后果。以下為筆者團隊研究得出的正向引導策略,即:“挖掘—統(tǒng)戰(zhàn)—協(xié)同”策略。
由于其顯性表現,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是比較容易發(fā)現的,學界也給出了很多或定性或定量或綜合的界定方法。高校管理者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進行“挖掘”,對符合輿論領袖特征的學生進行長期跟蹤,“聽其言、觀其行、察其性”,初步掌握其人口特征(性別、年齡、年級、專業(yè)、班級)和行為特征(發(fā)聲載體、偏愛話題、發(fā)言質量、影響力),進而對學校輿論場中的學生輿論領袖群體有一個整體把握,明確工作對象,做到“知己知彼”。同時,筆者贊同北京大學尚俊杰等的結論,即高校網絡輿論領袖是“文本的”“流動的”“混合的”,這就要求高校相關管理者在“挖掘”對象時更多地考察其發(fā)言發(fā)帖水平、話題引導質量,并且要經常性地進行關注,注意由于學生畢業(y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學生輿論領袖“新陳代謝”。
一般而言,學生輿論領袖都是比較外向型的,“俠肝義膽”,喜歡交朋友。高校管理者要做好這個群體的工作,就必須在日常觀察了解的前提下主動與其搭話,可以將自己真實身份告之,坦誠布公,“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與學生輿論領袖交朋友,從而結成維護校園網絡健康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S大學在輿情工作中組建了一個QQ群,把平時了解到的學生、教師、校友輿論領袖邀請進群,同時也邀請熟悉學校發(fā)展情況的校內專任教師、機關部門老師進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討論空間,同時也彌補了在公開網絡平臺上信息不對稱的缺陷,大家針對某一個熱點問題的討論中會形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成為《輿情要覽》里的上報內容,供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領導參閱。
此外,如果能吸納學生網絡輿論領袖加入學生干部隊伍,其突出的引導、語言、分析能力,能助力他們帶領學生干部更好地學習掌握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學校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方向。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加成熟、理性地對待網絡輿情,也能幫助學校在應對輿論危機時更好地搶占先機。S大學在輿情工作中建立了一支學生隊伍,特別邀請了幾名在貼吧、微博、QQ群中表現積極并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學生加入學校的輿情編輯部,他們非常愿意從事這樣一份工作。在質性訪談中,受訪人L2表示:“我很喜歡在網絡上發(fā)聲,沒想到被老師發(fā)現并邀約加入輿情編輯部,我想這是對我的一種肯定吧。我內心是很開心的,特別是我們的輿情被領導批示肯定,而且有些建議還付諸實施了”。
第一,學生網絡輿論領袖作為信息的關注者,也是學校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關注熱點、興趣愛好的風向標。高校管理者應該通過多種途徑重點掌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研判、分析,將一些輿情事件盡量消滅在萌芽期。第二,學生輿論領袖在校園網絡中有較高威信,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發(fā)揮這個群體的作用,就要適當“喂料”。平常,讓他們知道一些學校辦學過程中的“內部信息”,過程性信息、階段性進展等,從而增進其“權威”;當突發(fā)輿情發(fā)生后,適當地通過學生輿論領袖發(fā)聲,配合官方聲音,“里應外合”,也會起到較好的“協(xié)同”效果。
此外,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是高校網絡輿論領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還應有一支威信力高的教師網絡輿論領袖隊伍充當主導,即構建高校上層網絡輿論領袖。這支教師隊伍要主動放低身份,融入學生,積累日常網絡公信力。這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教師網絡輿論領袖要在網絡輿論事件中,掌握學生的網絡喜好和常用語言,勇于發(fā)聲、善于疏導,用日常積累的公信力更好地引導輿論走向。在質性訪談中,受訪人L2表示:“平時我們喜歡在群里吐槽,也會提一些建議,不怕被‘查水表’,我們是愛學校的。自從進群后,看到一些優(yōu)秀的老師以及校友也在為學校發(fā)展發(fā)表真知灼見,自己一方面有找到知音的感覺,另一方面感覺自己的水平還不夠,需要多方面學習?!?/p>
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是一柄“雙刃劍”,在研究中既要注重行為現象研究,也要加強心理規(guī)律研究。通過研究,這個群體具有3個顯著心理特征,即:信息敏感且更趨理性、情感強烈且具“俠義心腸”、心智較深且樂于表達。同時,他們也存在易受境外思想影響、易被社會不良媒體利用、易助推校園輿論惡化等局限性。要避免局限性,引導其發(fā)揮正向作用,高校管理者就要重視這個群體,實施“挖掘—統(tǒng)戰(zhàn)—協(xié)同”策略,即:“挖掘”策略——“察言觀性”找對象,熟悉了解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群體;“統(tǒng)戰(zhàn)”策略——“搭臺唱戲”交朋友,與學生網絡輿論領袖構建“統(tǒng)一戰(zhàn)線”;“協(xié)同”策略——“里應外合”導輿論,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輿論。
本文研究過程中,由于只針對S大學開展研究且采取立意抽樣方法選取調查對象,所以只能部分反映S大學學生輿論領袖心理特征,不代表可以適用于其他高校。同時,筆者非常贊同學生輿論領袖不同時期甚至不同話題都是變化的,是“流動”的,所以,本文反映的學生輿論領袖心理特征僅從2014-2015年的調查得出的,并由此提出策略建議,僅供參考借鑒。
注釋:
①該調查體系為本課題的另一研究成果,構建過程詳見韓冰,孔祥彬,劉麗等編著的《高校網絡輿論領袖心理特征模型及判別體系初探》,《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