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川
成語“張冠李戴”常常用來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那為什么不說“李冠張戴”?甚至可以把姓劉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趙的人的頭上,為什么非要用張姓、李姓來說事呢?
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唐王朝出了個女皇——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當時,女皇武則天對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倍加愛護。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剛被廢黜。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兩位張姓兄弟飲酒興高采烈,這邊李顯獨自一人喝悶酒,懷有無限的心事,喝著喝著就醉了?!皬埞跃评罟怼边@句俗語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將皇權奪回。其實這句中與“冠”和“戴”都沒有關系,但之后衍生出了成語“張冠李戴”。
到了宋代,凡是一個俗語中同時出現(xiàn)張姓和李姓的,幾乎都源出于“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俗語。明代田藝蘅《張公帽賦》中說: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便衍生出成語“張冠李戴”,生動地描繪了生活中弄錯事實或認錯對象的情況,所以流傳至今。
其實,“張冠李戴”和“張三李四”一樣,都是修辭中的借代手法,與張姓、李姓沒有實際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