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主義式政治的興起,是一件非常關鍵性的大事。但是政治行動的主體是一個一個的個人,是我、是人生觀、是生命意義、是生涯規(guī)劃等,這是一個包括心靈、情緒、感覺、內在自我等非常廣泛的世界(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心靈是一堆雜草?)。國民黨在“主義”與“人生”方面的論述非常少,國民黨的刊物中也不斷提到青年的“苦悶”,但是認為青年之所以苦悶是因為信錯了共產主義,或沒有堅定信仰所致。在三民主義陣營方面,比較像是國民黨為了適應“主義”的時代,而勉力撐持出一套體系來。國民黨不像共產黨,有一個完整的思想系統(tǒng)擴充到各個層面?!吨袊枷胫械摹拔磥怼薄芬晃挠懻摰氖墙环N強大的“未來性文化”,還有這個強大的“未來性文化”時歷史解釋與歷史寫作的巨大影響,以及它對現(xiàn)代政治、文化所產生的超乎吾人所能想象的作用。
人的思想像風中飄曳的火焰,它很容易熄滅,或被各種思想或信仰的怒潮席巷而去,這個情形在下層生活世界尤其明顯。故本書中的另一條線索是如何了解下層生活世界的思想狀態(tài),如《“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層”——對“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再來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兼論思想史的層次》,這篇文章除了是對思想與生活交光互影的各種面相的陳述之外,還講到“我在故我思”,即生活世界在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在文中特別強調了“轉喻”這一個觀念。人的大腦是一個最重要的“轉喻器”,在某些特定的時代條件下,“轉喻”活動變得異?;钴S,人們更靈敏地意識到“什么是什么”,在這種時候,生活中的挫折或生命中的煩悶,每每會“轉喻”成對形形色色的思想體系的迎拒或發(fā)展出新的詮釋。譬如《“煩悶”的本質是什么》一文,我想用這篇文章來說明人如何“意識到什么是什么”,而將“生活”轉喻為“思想”,或將“思想”轉喻為“生活”。透過“轉喻”,“思想”與“生活”形成有機聯(lián)結,不再截然二分。
本書的另一篇文章是偏于思想史方法論的反思:《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復合性思維”》,乃是以思想“結構體”來思考晚清以來的一種思想復合性現(xiàn)象,而在無限多樣復合式的結構體之上有各種支配的理路,譬如愈來愈強的民族主義。
最后,在強調“思想”與“生活”時,不能不反省歷史寫作中“人的消失”的問題,故本書以《人的消失?!——兼論20世紀史學中“非個人性歷史力量”》一文作為總結。撰寫這一篇文章有一個最重要的機緣。我注意到,近百年史學思潮中有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主線,便是否定“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而且近代歷史學太過傾向于從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抽離出來,太受過度抽象的、哲學化的思潮左右。沒有了“人”的歷史,也使得歷史這一門學問日漸遠離了它原初的任務。
思想與生活相與交織,不同人群所呈現(xiàn)的思想光譜濃淡不一,思想史研究應致力于刻畫歷史的復雜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討近代中國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氣質、人生態(tài)度,靈活調用思想、學術、生活、政治諸種材料,解讀從“新民”到“新人”的變化、“主義”的興起、近代思想中的“未來”、“人的消失”等新鮮議題,呈現(xiàn)出近代中國大變動之中豐富、幽微的心靈世界。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王汎森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定價:5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