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旺盛。小孩子們的生機也很旺盛,然而不知道愁苦,因為他們時時刻刻在游戲,所以他們的生機不至于被壓抑。
小孩子們偶爾不樂意,便放聲大哭,哭過了,氣就消去。成人們感覺煩惱時還要拘禮節(jié),哪能任由地放聲大哭呢?黃連苦在心頭,所以愈覺其苦。
歌德少年時因失戀而想自殺,幸而他的文機動了,埋頭兩禮拜著成一部《少年維特之煩惱》,書成了,他的氣也泄了,自殺的念頭也打消了。
你發(fā)愁時并不一定要著書,你就讀幾篇哀歌,聽一幕悲劇,借酒澆愁,也可以大暢胸懷。從前我很疑惑何以劇情愈悲而讀之愈覺其快意,近來才悟得這個泄與郁的道理。
你大約記得晉人陶侃的故事。他老來罷官閑居,找不到事做,便去搬磚。晨間把一百塊磚由齋里搬到齋外,暮間把一百塊磚由齋外搬到齋里。
人問其故,他說:“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yōu)逸,恐不堪事?!彼殖θ苏f:“大禹圣人,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dāng)惜分陰?!逼鋵嵪ш幒伪囟ㄒ岽u,不過是老先生借這個玩意兒多活動活動,免得抑郁無聊罷了。
朋友,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dāng)有“不屑”地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dāng)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意兒,你就談?wù)勑πΑ⑴芘芴?,也是好的。(摘自《你要做的,只不過是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