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說起清明節(jié),幾乎人人都會脫口而出:“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蔽覈匾拿袼坠?jié)日有許多,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而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節(jié)氣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然而既是民俗節(jié)日又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卻只有一個——清明。那么清明節(jié)是怎么來的?歷史上都有哪些習俗?今天咱們一起來聊一聊。
說起清明節(jié),人們一般會將它與寒食節(jié)聯(lián)系起來,那么二者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
寒食節(jié)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日,顧名思義,寒食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寒食節(jié)的由來最為廣泛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流亡他國,有一群人跟隨他漂泊,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取得了晉國的政權,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當上國君后,給曾經(jīng)追隨他的功臣們封官進爵,卻把介子推給落下了。介子推憤憤不平地帶著母親去了綿山。晉文公悔悟,讓介子推出山受封,介子推卻拒絕相見。為了迫其出山相見,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火燒死了。晉文公萬分愧疚,便將其葬于綿山,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這就是民間相傳的“寒食節(jié)”的由來。
但是,史學典籍《左傳》《史記》中,并沒有介子推被焚的記載。《周禮》記載:“負責掌火的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备鶕?jù)賈公彥的解釋,農(nóng)歷二月末三月初,火辰星見于卯星南,因為火星出現(xiàn),故而認為春季將出火。實際上這是古人對季節(jié)變化的認識,由于春季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也易引發(fā)山火。為防止火災的發(fā)生,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官府還要派人手持木鐸(以木為舌的大銅鈴),在全國各地一邊巡行一邊振鳴,宣示禁火。
禁火結束后要用新火,這叫“改火”。《周禮》記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薄八臁敝浮瓣査臁?,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銅鏡。取火于太陽故曰“陽遂”。取火還有一種方法即鉆木取火?!吨芏Y》的記載說明禁火、改火是周朝的舊制。所以可見,寒食節(jié)并不是從晉文公時開始的。
其實寒食節(jié)禁火,帶來了很多弊病,曾遭到有識之士的反對?!逗鬂h書·周舉列傳》中說到,周舉任并州刺史后,見太原一郡士民常常因寒食造成老小不堪,歲多死者,于是在子推廟焚燒了一篇吊文。文中說:“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痹诠俑深A下,老百姓才敢在寒食節(jié)生火。
但從史料看,周舉的政令并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推廣。直到東漢末,曹操發(fā)了一道《明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于子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彼裕谌龂鴷r期曹魏統(tǒng)治北方地區(qū)時,由于曹操的禁令,北方寒食節(jié)禁火的習俗才漸漸式微。后來,人們雖然不再禁火寒食,但是慢慢發(fā)展出了祭掃、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箏、蹴鞠等活動。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清明節(jié)。我們都知道,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五個,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6日期間。清明是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個節(jié)點,用于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如南方采明前茶,中原地區(qū)還有“清明蜀黍谷雨花”的諺語。
因為寒食、清明兩節(jié)時間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jié)日。《唐會要》卷八十二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jié),前后各給三日?!庇纱丝梢?,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已經(jīng)合二為一,并被列入了國家的法定假期。
因為兩節(jié)合二為一,所以之前寒食節(jié)習俗也得以延續(xù),最典型的是踏青和掃墓祭祖。其實掃墓祭祖這個習俗在周代就有了。《周禮·春官·冢人》中記載:“祭墓為尸,或祈禱焉。”意思是說祭墓是為了祈求先人的護佑。雖然周代掃墓的風氣十分盛行,但是三禮中沒有掃墓禮。后來到了唐朝,朝廷下詔定掃墓為 “五禮”之一,并將其編入《開元禮》中。
由于朝廷將上墳掃墓列入吉禮,掃墓遂成為清明節(jié)重要的習俗。唐朝柳宗元的《寄許京兆孟容書》中云:“近世禮重拜掃……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馬醫(yī)夏畦之鬼,無不受子孫追養(yǎng)者。”馬醫(yī),專治馬病的人;夏畦,夏天在田里勞作之人。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每逢清明節(jié)到來,平民百姓都要給先人掃墓。清明節(jié)這天,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等。唐代薛逢的《君不見》中說:“清明縱便天使來,一把紙錢風樹杪?!倍拙右椎摹逗骋巴鳌分性唬骸盀跆澌o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睊吣乖娮钣忻漠攲偎未唪愕摹肚迕魅諏啤罚骸澳媳鄙筋^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边@首詩直白樸素不用解釋。近幾年還興起網(wǎng)上祭祀,人們通過留言、獻花來寄托對先人、先烈的哀思。這也算是掃墓習俗的與時俱進吧。
清明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習俗是踏青,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尋春、春游。清明前后正是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季節(jié)?!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春風和煦,風光滿眼,人們都會放松一下身心,去欣賞和領略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本期《詩詞擂臺》答案
第一回合: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第二回合:眾鳥高飛盡;只有敬亭山
第三回合:遲日;花草;泥融;沙暖
第四回合:B
第五回合:王維;《鹿柴》
第六回合:種豆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