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貞林,張晴晴
(江西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昌 330045)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轉移,農業(yè)勞動力呈女性化和老齡化現象。“弱者種地”的農業(y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使得農民對農機作業(yè)需求增加,農業(yè)機械化替代人力勞動成為必然趨勢,農業(yè)機械化是現代農業(yè)發(fā)展重要標志。但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小農生產與規(guī)模經營將長期并存,針對農業(yè)機械化專用性強,只有依靠農機社會化服務才能解決農戶“小生產”和農機“大生產”間矛盾。農機社會化服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特色農業(yè)機械化和農業(yè)現代化之路(呂東慧等,2011)。2億多農戶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主體,是我國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過程中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現實,也是我國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的動力。只有了解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才能全面發(fā)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進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因此,研究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文獻梳理可知,農戶生計資本極大影響農戶生產決策。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農戶生計資本對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滿意度的影響,分析農戶生計資本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影響因素及影響機理,以此提出改善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及提升農戶滿意度的對策建議。
農業(yè)部于2013年10月出臺《關于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見》,指出農機社會化服務是指農機服務組織、農機戶為其他農業(yè)生產者提供的機耕、機播、機收、排灌、植保等各類農機作業(yè)服務,以及相關農機維修、供應、中介、租賃等有償服務的總稱。農機社會化服務相關研究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縱觀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國與發(fā)達國家差距較大。許錦英(1998)指出美國20世紀30年代產生農業(yè)生產技術性服務,50年代以后形成完整服務體系;荷蘭20世紀60年代形成規(guī)范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日本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形成也較早。舒坤良(2009)指出由于國外農機社會化服務覆蓋較廣,國外學者較少研究農機社會化服務,如Chancellor(1971)研究東南亞地區(qū)拖拉機作業(yè)委托體系及進口農業(yè)機械適宜性。Wander等(2003)研究交易成本對提供不同方式農機服務的影響,解釋小農場主為何愿意購買農機服務而不購買農機。國內農機社會化服務研究起步較晚,如蔣萍等(2012)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部分農村地區(qū)開始農機社會化服務探索。
許錦英(1998)認為農機社會化服務可有效解決大型農機不可分與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yè)經營體制間矛盾。郭鴻鵬(2004)認為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創(chuàng)農機經營新模式,促進農業(yè)生產效率提高。段會霞(2016)認為農業(yè)機械化生產是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單位面積成本減少、收益增加。宋海英等(2015)認為農機社會化服務通過專業(yè)化、規(guī)?;图s化農機服務,降低農戶農機使用成本和風險。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fā)展有利于促進農機資源優(yōu)化配置,提高農機作業(yè)質量和效率。吳春霞等(2002)認為股份合作制作為新型企業(yè)組織形式,對基層農機服務組織發(fā)展起重要作用。師麗娟等(2006)分析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主要有農機戶、農機服務聯(lián)合體、基層農機服務組織、農機股份合作制和農機服務中介機構5種基本形式。張曉辛等(2009)研究江蘇省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類型及運行機制,比較分析各類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并預測其發(fā)展趨勢。廖一玲(2016)通過研究廣東省丘陵地區(qū)農機社會化服務,指出廣東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主要有農機戶、農機社會化服務聯(lián)合體、農機合作社、基層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機社會化服務中介機構5種組織形式。
紀月清等(2016)利用Probit模型實證分析農業(yè)勞動力特征及土地細碎化對農機社會化服務影響。研究表明,老齡戶與女性戶偏向于采用農機社會化服務,土地細碎化阻礙農機社會化服務采用。譚朝陽等(2017)認為土地細碎化減少農戶使用農機作業(yè)服務的土地面積和利用農機作業(yè)服務完成的作物生產環(huán)節(jié)數量,增加農戶作用農機作業(yè)服務的費用負擔。吳明鳳等(2017)指出土地細碎化嚴重制約農戶家庭投資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能力。劉玉梅等(2009)指出農戶家庭收入水平影響農戶對農機裝備的需求。宋修一(2009)根據山東諸城調查研究發(fā)現,農戶兼業(yè)程度、農戶耕地特征、農機作業(yè)服務發(fā)展水平、農機保有量均影響農機社會化服務。
多數研究證實農戶生計資本影響農戶生產決策。如伍艷(2015)實證分析指出不同生計策略取決于農戶生計資本。蘇芳等(2012)運用多元Logit模型實證分析農戶應對風險策略,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為農戶風險應對策略顯著影響因素。部分學者從其他方面研究農戶生計資本影響農戶選擇和決策,如李海燕等(2015)研究表明農戶生計資本顯著影響農戶參與耕地保護意愿。李軍龍等(2013)運用累積比數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農戶生計資本影響農戶參與生態(tài)補償行為意愿,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顯著正向影響農戶參與意愿;自然資本顯著負向影響農戶參與意愿;社會資本未顯著影響農戶參與意愿。陳浩等(2013)從生計資本中人力資本視角,研究人力資本影響農戶兼業(yè)行為及其離農決策,結果表明農戶勞動成員平均人力資本數量提升和成員間人力資本差距縮小,對提升農戶非農化兼業(yè)程度和離農意愿具有積極意義。
農戶作為農機作業(yè)服務消費者,對農機作業(yè)服務滿意度直接影響其再次消費決策。1965年,Cardozo開創(chuàng)性研究消費者滿意度,認為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可提高消費者繼續(xù)購買意愿。關于消費者滿意度定義具有代表性的為Oliver(1980),提出“消費者滿意度是消費者在消費產品或服務過程中,將實際體驗與預期相比較后產生的一種感知,實際超過預期,消費者滿意,否則不滿意”;Oliver指出高水平滿意度可增加消費者對品牌偏愛程度,增加重復購買行為。
綜上所述,農機社會化服務是人多地少、小農與規(guī)模農戶長期并存下的農業(yè)機械化有效組織形式。農戶作為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主體,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及滿意度直接影響農戶再次消費決策。生計資本對農戶生產決策起關鍵作用,影響農戶購買農機社會化服務。但目前鮮有學者研究農戶生計資本與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關系。因此本研究從可持續(xù)生計資本框架出發(fā),根據江西省實地調研數據,分析農戶生計資本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耕收環(huán)節(jié)質量及價格滿意度的影響,提出改善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及提升農戶滿意度的對策建議。
1.農戶生計資本指標體系構建
農戶行為選擇是根據自身資源稟賦適應環(huán)境變化作出的理性選擇,即農戶行為基于可持續(xù)生計需要作出的理性判斷。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國際發(fā)展署(DFID)可持續(xù)生計分析框架中提出生計資本概念,包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指農戶戶主及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年齡、文化程度、勞動技能等。農戶人力資本越富足,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要求越高。選取農戶家庭農業(yè)勞動力(H1)、家庭成員文化程度(H2)、家庭成員身體狀況(H3)三個指標。
自然資本指為生存用于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如農戶擁有耕地面積。耕地面積越大,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談判能力越強,越易獲取優(yōu)惠服務價格,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較高。選取農戶實際種植面積(N1)、土壤肥力(N2)、土地細碎化程度(N3)三個指標。
物質資本指滿足農戶生產生活的自然資源之外的物質,包括基礎設施、生產工具和固定資本等。農戶物質資本雄厚、經濟狀況優(yōu)越,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及價格優(yōu)惠幅度要求越大。選取家庭有無農機(M1)指標。
金融資本指農戶收入或金融資產情況等。農戶金融資本較豐富,傾向于用資金換取服務或非農勞動機會,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也較大。選取家庭人均純收入(F1)1個指標。
社會資本主要是指農戶的社會關系人際網絡。農戶的社會資本越大,獲取信息和幫助的渠道越廣,采用農機社會化服務越挑剔,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可能會較低。選取農戶親屬有無村干部(S1)、有無親屬在政府部門工作(S2)、農戶與村外人來往情況(S3)3個指標。
2.模型選擇
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主要包括農機社會化服務機耕質量滿意度(y1)、農機社會化服務機收質量滿意度(y2)、農機社會化服務機耕價格滿意度(y3)、農機社會化服務機收價格滿意度(y4)。解釋變量為農戶生計資本,包括人力、自然、物質、金融及社會資本。將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簡化為0~1型因變量yi,滿意定義為1,不滿意定義為0。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農戶生計資本影響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公式為:
式(3)中,β0表示常數項,yi代表被解釋變量,x為影響滿意度的解釋變量,β為回歸系數,表示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方向與程度。
研究數據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糧食主產區(qū)職業(yè)糧農形成路徑、行為選擇與政策優(yōu)化研究—以江西為例”。課題組于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3月對江西省10縣區(qū)(即南昌縣、玉山縣、新建縣、鉛山縣、東鄉(xiāng)縣、宜春市袁州區(qū)、武寧縣、鄱陽縣、彭澤縣、都昌縣)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法調研。即每個縣選取2個鄉(xiāng)鎮(zhèn),各鄉(xiāng)鎮(zhèn)選取2個村,各村隨機抽取30個農戶,共計1 20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得有效問卷1 080份,有效率90%。問卷主要涉及農戶所在村域基本情況、農戶稟賦與收入、糧食生產、經營行為與意愿調查、補貼、政策需求及評價。變量說明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與賦值
運用Stata 12.0回歸分析農戶生計資本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回歸結果及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見表2~3。
由表2~3可知,probit穩(wěn)健性檢驗回歸結果與Logit回歸結果一致,說明結果較穩(wěn)定。
表2 農戶生計資本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回歸分析
表3 probit回歸穩(wěn)健性檢驗
計算邊際效應常用方法分別為均值水平下的邊際效應(MEM)和平均邊際效應(AME)。MEM將全部解釋變量作標準化或中心化處理,再計算結果。AME采用解釋變量的實際值,再求平均值。本文選用AME方法計算公式如下,結果見表4。
表4將全部變量選入模型中,檢驗結果反映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邊際效應比回歸系數結果提供的信息更豐富。以解釋變量農業(yè)勞動力數量的平均邊際效應為例,機耕質量滿意度(y1)AME計算結果為0.042,在5%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業(yè)勞動力數量每增加1%,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機耕滿意度增加0.042。機收質量滿意度(y2)的AME計算結果為0.035,在5%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業(yè)勞動力數量每增加1%,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機收滿意度增加0.035。機耕價格滿意度(y3)AME計算結果為-0.051,在5%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業(yè)勞動力數量每增加1%,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機收滿意度減少0.051。機收價格滿意度(y4)AME計算結果為-0.056,在5%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業(yè)勞動力數量每增加1%,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機收滿意度減少0.056。
表4 邊際效應計算結果
1.人力資本
由回歸結果可知,農業(yè)勞動力數量(H1)正向影響機耕質量(y1)和機收質量(y2),并分別通過5%和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農機社會化服務對接的農業(yè)勞動力數量越多,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滿意度越高,因為農戶農業(yè)勞動力越多,種植規(guī)模會較大,購買機耕和機收服務時勞動力配合較多,機耕、機收質量也較好。農業(yè)勞動力數量(H1)負向影響機收價格滿意度(y4),并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農戶農業(yè)勞動力越多,在提供勞動力配合時,會提高對農機社會化服務價格談判能力。家庭成員文化程度(H2)正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和機收質量滿意度(y2),作用不顯著;說明文化程度并非影響機耕質量、機收質量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H2)負向影響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作用不顯著。家庭成員身體狀況正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和機耕價格滿意度(y3),作用不顯著,可能是家庭成員身體狀況較好,可協(xié)助農機服務人員工作,提高農機服務質量。家庭成員身體狀況負向影響機收質量滿意度(y2)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作用不顯著。
2.自然資本
實際種植面積(N1)顯著正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機收質量滿意度(y2)、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說明農戶實際種植面積越大,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質量和價格越滿意;因為實際種植面積越大,農機作業(yè)效率越高、質量越好,越易形成規(guī)模經濟。土地土壤肥力(N2)顯著正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機收質量滿意度(y2)、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土地土壤肥力好,說明農戶耕地資源稟賦好,農機作業(yè)便利,土地產出率高;更易接受農機服務質量及價格,滿意度較高。土地細碎化程度(N2)負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機收質量滿意度(y2)、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作用不顯著,說明土地細碎化程度越高對農機機耕、機收質量和價格滿意度越低,因為土地細碎化程度越高,農機服務效率越低,但可與相鄰地塊農戶聯(lián)合接受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機服務效率。
3.物質資本
有無農機(M1)顯著負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機收質量滿意度(y2)、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因為擁有農機的農戶選擇農機傾向自我服務,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和價格要求較高,對其他農機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4.金融資本
家庭人均純收入(F1)顯著負向影響農機社會化服務機耕質量滿意度(y1)、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說明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越高,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機耕質量、機耕價格和機收價格滿意度越低。一般而言,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越高,從事非農工作成員較多,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和價格滿意度會較低。
5.社會資本
親屬有無村干部(S1)負向影響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并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家中親屬是村干部說明農戶社會關系較豐富,更多機會選擇農機社會化服務,對農機社會化服務價格評價會偏低;且正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和機收質量滿意度(y2),作用不顯著。有無親屬在政府部門工作(S2)負向影響機耕價格滿意度(y3)和機收價格滿意度(y4),且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負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作用不顯著;正向影響農機社會化服務機收質量滿意度(y2),作用不顯著。與外村人來往情況(S3)顯著正向影響機耕質量滿意度(y1)和機收質量滿意度(y2)。鄰里間交流和比較會影響農戶農機社會化服務滿意度評價;且正向影響機耕價格滿意度(y3),作用不顯著;負向影響機收價格滿意度(y4),作用不顯著。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生計資本均影響農戶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質量和價格,不同生計資本影響程度存在差異。據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加大農業(yè)社會化服務政策扶持,構建利益共享機制
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決定小農經營與規(guī)模經營將長期并存,農業(yè)經營效率提升,迫切需要傳統(tǒng)小農與現代農業(yè)銜接,發(fā)展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尤其是農機社會化服務是題中之義。而農機社會化服務,需要服務提供者——農機大戶或農機合作社與需求者——農戶的有效合作,服務質量和價格取決于農戶認知。因此,在當今農村空心化、農業(yè)邊緣化、務農老齡化背景下,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和價格的評價,均與農戶農業(yè)勞動力參與有關。應通過政策扶持,構建農戶與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利益共享機制,使農戶主動參與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
2.提高農業(yè)經營者土地面積與質量,提高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效益
改革開放后形成“集體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經營”的農業(yè)經營體系,保障近40年農村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但其小規(guī)模、分散化和細碎化農業(yè)經營模式難以適應農業(yè)勞動力非農轉移和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需要。因此,應鞏固農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促進農地經營權流動,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經營,提高農機服務質量和效率。減施化肥,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
3.提升農機裝備的集約化水平,降低農機社會化服務成本
農機是專用性資產,應降低農機社會化服務成本,提高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和價格滿意度,一是發(fā)展適應山區(qū)丘陵小塊農地的小型農機;二是提高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耕種收三大環(huán)節(jié)的農機配套水平;三是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半徑,提高農機利用率。因此,需要政策引導,加大小型化農機研發(fā)投入,發(fā)展小型農機;四是合理調整農機補貼政策,促進主要農事活動尤其是耕種收的機械化水平;五是加大農機合作社和適度規(guī)模補貼力度,提升農機集約化水平,實現跨區(qū)經營,防止農機低效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