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微媒體傳播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

      2018-09-07 10:31孟燕張健
      理論導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孟燕 張健

      摘要:現代傳媒的繁榮發(fā)展衍生了新的高校教育傳播生態(tài),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傳播解構了傳統(tǒng)的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此同時,微媒體巨大的傳播平臺,先進的傳播手段,開啟了新的大學教育教學方式。發(fā)揮微媒體傳播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積極作用,應提升傳播主體微媒介素養(yǎng),打造高校教師教育“微陣地”,建設多層次校園微平臺,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傳播內容,運用微媒體創(chuàng)新高校教育教學手段,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

      關鍵詞:微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8)08-0102-05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陜西紅色文化教育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2017A009);西安工業(yè)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突出陜西紅色文化教育的我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17JGZ1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孟燕(1971-),女,陜西韓城人,西安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992-),女,山西呂梁人,西安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越來越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涉及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具體目標要求。隨著近年來網絡新媒體的迅速普及,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微媒體傳播(簡稱微傳播),形成了新的大眾傳播方式,搭建了人際溝通交流的新平臺,其特有的傳播生態(tài)影響著當今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微傳播依托微博、微信、微視、APP 等微型媒介,主要利用短小精練的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內容,開展實時互動、高效傳播活動等[1],傳播主體及使用人群集中于廣大青年學生中,業(yè)已走入大學校園,形成了新的大學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高校提供了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手段及方法的新媒體途徑,但它所傳播的多元文化思想,客觀上弱化了高校原有的以傳統(tǒng)教育傳播方式為主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力。審思微傳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探索高校微媒體的傳播方式、傳播主體、傳播渠道、傳播內容等,借助微傳播先進的技術與平臺,將微傳播手段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時代載體,拓寬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傳播生態(tài)刻不容緩。

      一、微媒體傳播重構高校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隨著微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操作簡便、功能強大、界面友好等特點使微媒體得以迅速發(fā)展和廣泛使用。大眾依賴于電腦、手機等媒介,使得“信息時代”一詞已經不能夠準確地形容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更是“傳播時代”[2],尤其以廣大青年群體為主體的高校已成為傳播時代的領潮者。

      (一)微媒體平臺拓展了教育時空

      在微媒體傳播空間下,大學生成為使用微媒體最活躍的用戶群體,據2016年新浪微博平臺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擁有大學以上高等學歷的用戶占比高達778%;從微信來看,有94%的大學生使用具備上網功能的智能手機,微信在大學生手機中的普及率達80% [3],這一數字呈持續(xù)上升趨勢,2017年有些高校統(tǒng)計微信的使用率已超過了98%。從廣受青年學生青睞的微直播來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網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到344億,占網民總體的471% [4]。大量豐富的信息借助微媒體得以傳播,滿足了大學生學習、資訊、交往等多種需求,擴大了高校教育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微媒體具有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傳播速度,能在第一時間推送各種最新的資訊、事件和新聞熱點,以2017年8月四川九寨溝地區(qū)的地震為例,地震發(fā)生后僅僅25秒,一個近600字圖文并茂的新聞就在微媒體被廣泛推送[5],讓全國甚至世界了解了地震情況,起到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人心的作用。微媒體傳播以空間和時間的優(yōu)勢,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提供了新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高校結合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微信群加以教育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高校教育中信息的滯后性,篩除陳舊信息,使大學生在積極主動瀏覽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多角度、最快速的方式進入大學生的頭腦。

      (二)微媒體技術豐富了教育方式

      微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超大的信息量,形式活潑多樣,傳播界面友好,以信息量多、傳播廣泛為特點,甚至同一信息以個性化方式被多人廣泛發(fā)布與轉載,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服務器——客戶端”的單向傳播模式,媒介關系強調的是雙主體或多主體之間的對話與交往[6]。這種新興的快速成長的信息傳播方式,提供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網絡信息相結合的機會,主要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賦予網絡文化產品之中。正是微媒體的這種技術支持,使它以全方位的、個性化的、多維度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個性化、即時化、時尚化的互動傳播需求,極大地激發(fā)了大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達到了生動活潑的教育效果,拓展、豐富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式,并為教育內容的滲透與互動傳播提供了條件,使大學生在追求網絡最新時尚的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融入自己的心靈,在這種形象生動的傳播環(huán)境下逐步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從而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實效。

      (三)微媒體傳播開啟了新的大學學習生活模式

      隨著高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微媒體傳播已經走入了高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借助微媒體的使用與傳播,慕課(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方法在高校得以推廣。以“微課”為例,“微課”是一種以課堂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以主題、情景、趣味、創(chuàng)新為原則,用來呈現教學課件、教學設計、課程反思的網絡平臺[7],由于圖文并茂且互動性強,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由偏重于灌輸式的教師講授為主,轉變?yōu)閹熒訉W習,增加了學習過程中自學與討論的部分,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已經把這種新的教學方法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隨著高校大學生使用手機和閱讀微信的常態(tài)化,據高校的內部統(tǒng)計顯示,有接近6成的學生愿意通過微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覺得使用微信與教師交流比直面交流更輕松。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利用微信等傳播手段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新的學習群體以更為親和的方式形成,新媒體文化的最顯著特點是能夠超時空地把人們連結成一個交互溝通的網絡,使得每一個人從作為個體的存在,經由互聯網與其他無數個體的人聚合從而擴展為群體或共同體[8],這一群體的互動表現為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由于相互熟悉且關系融洽,學習效果大大提升。同時,微媒體隨時方便地推送信息,打破了原有課堂內外的地域界線和時間界線,擴大了教育的空間與時間,高校教師可通過微群、朋友圈等隨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對不良思想及時予以糾正,這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更為靈活、高效、及時的傳播途徑。

      二、微媒體傳播解構了傳統(tǒng)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以報紙、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強調對傳播信息的甄別、過濾與把控,體現出信息的權威性。微媒體則使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以個體用戶的觀點取代了權威解讀,以朋友圈、粉絲群等新興傳播媒介,以語言文字、社會思潮、網絡化生活方式等多種方式滲透,信息真假難辨,魚龍混雜,通過網絡迅速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同時微媒體的開放性和信息監(jiān)管的難度大,各種言論肆意傳播,網絡語言的隨意性,尤其是一些不良用戶在微空間發(fā)布一些庸俗、低俗、惡俗的信息,使得微空間出現了顛覆傳統(tǒng)、解構崇高的傾向[9],一些經過網絡改良的中西方社會思潮,如虛無主義、功利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借助所謂網絡“大V”們得以大量快速地傳播,這些傳播內容常常詆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確認的榜樣,矮化中華民族形象。依托微媒體技術惡搞各種紅色革命經典的現象也一度甚囂塵上,曾經膾炙人口的著名革命歌曲《黃河大合唱》,在2017年下半年被惡搞為公司年會版、參賽選手版、大學生宿舍版、笑瘋小學生版等種種版本,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先烈也存在被娛樂化的惡搞,本應是偉大的革命事跡變成了平凡無奇,崇高的紅色革命精神被低俗化。

      微媒體傳播深刻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認知與價值體悟,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娛樂、社交的一種常態(tài)。大學生由于其心理、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的局限,缺乏足夠的辨別和判斷能力,尤其是對有害信息的甄別、過濾、抵制的能力有限,使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受到了沖擊,有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變得模糊,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甚至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價值觀扭曲,思想空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嚴重。突出表現在一些所謂的網絡紅人缺乏道德自律,以浮夸的言語、另類的畫風、大尺度的話題以及刻意的造型等博取關注,借以贏得粉絲更多的打賞。廣大青少年深受這些庸俗文化的侵擾,個別大學生受利益誘惑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模仿網絡紅人的行為,以“庸俗、低俗、媚俗”為“增粉”套路,打造所謂的“個性化”,多年學校教育的道德積淀難覓其蹤,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與道德自律亟待加強。

      微媒體傳播方式客觀上解構了傳統(tǒng)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權威性、整體性和延續(xù)性,打破了原有高校教育合力,其中不良文化思想的傳播也嚴重干擾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受到字數或界面的限制,微媒體傳播以碎片化、多元化、草根化等為特點陳述事實,這種信息常常會是一段文字、一張圖片甚至可能是一個表情符號,其基本特征便是零散間斷性,且個體間針對性強。面對這種對大學生極具吸引力的信息傳播渠道,高校長期形成的以課堂為主渠道、灌輸為主、互動性不足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高校固有的教師——學生的單向灌輸式教育與微媒體傳播的多對多——裂變式互動傳播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順應時代發(fā)展,重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已刻不容緩。從教育實效來看,微媒體生動的畫面和快速傳播的方式已成為現今大學生學習并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三、微媒體傳播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

      (一)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培育大學生道德自覺自省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協同完成,但關鍵還在于內因。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信息價值觀,維護青少年健康享用媒介的權利,使他們能夠更好適應微媒體環(huán)境,提高甄別各種信息的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網絡文化作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媒介素養(yǎng)是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和生活經歷逐漸建立起來的、獲取媒介信息的意義及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是對繁雜的媒介信息選擇、理解、質疑、評估、表達、思辨性應變的能力[10],要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質,高校應從多方面引領。一是拓寬大學生的媒介知識。面向廣大的大學生設置與微媒體相關的選修課程,聘請社會媒體專家、媒體從業(yè)人員等開設媒介素養(yǎng)相關講座等,主要厘清媒介的內涵、特征,媒介信息的選擇與評估,媒介信息的創(chuàng)造與制作等,豐富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理論。二是提供實踐鍛煉。把校園微媒體平臺的崗位向學生開放,大學生在實踐參與中認識媒介的性質、特點、運作過程等,逐步掌握創(chuàng)造和傳播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能,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實現微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我培育。三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網絡道德。通過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實時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通過微平臺分享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信息,提升大學生判斷不良信息的能力,恪守信息道德規(guī)范,不傳播虛假的、不健康的微信息。

      (二)開辟教師“微陣地”,創(chuàng)新教書育人陣地

      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要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準確判斷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誘惑與困擾,除了大學生自身應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yǎng)外,離不開高校老師的引導和幫助。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微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能力,樹立合理利用網絡進行教書育人的思想意識。特別是直接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黨委書記、政治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應開設個人微博、微信等微媒體,打造自己的微媒體平臺。在課內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借助微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各類文化資源,將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以“微課堂”形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教學,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性、生動性、感染力和震撼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把優(yōu)秀文化傳遞給廣大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者通過微媒體采取網絡互動形式來分享自己的觀點,如“實事評論”“主題論壇”“推送文章”等形式,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針對微媒體平臺“碎片化”傳播特點,以及優(yōu)秀文化在微媒體傳播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被“歪曲”、文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被破壞的現象,教師應以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行過濾、思考,并進行科學的理論分析、言語分析等,表達出教師的真情實感,把有思考、有溫度的信息利用微群分享給學生,達到傳遞正面的具有教育價值、能帶給學生思想啟迪的的信息,保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的作用。2017年8月教育部修訂通過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明確了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工作路徑,加強與學生的網上互動交流,運用微媒體對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心理咨詢等。這就要求廣大高校教師要積極引領這一新的教育陣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關的大政方針、基本理論、生動事例等,發(fā)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資料、科研論文、講義、圖片、視頻等信息,利用微群、朋友圈等微媒體在線和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為學生解疑答惑和教育引導,關心愛護學生,助其健康成長,搭建師生平等對話的橋梁,掌握微媒體教育的主動權。這就拓展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延伸了課堂教育。

      (三)精心打造多層面校園微平臺,拓寬培育領域

      微平臺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和便攜性,受到大學生的青睞。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媒體的巨大影響力,搭建自己的微平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傳播正能量,引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一是建立多個層次的微平臺,發(fā)揮高校宣傳教育陣地的重要作用,開展有利于隱性地引導大學生道德認知和行為方式的培育活動,如學校層面的微平臺,校園各基層學院黨、團組織的微平臺,學生社團微平臺等。設立各個層次具有特色的官方微博、微信、微直播等微媒體,展示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高校微媒體平臺應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重點傳播內容,傳播本校特有的文化,如校史、校訓、校歌,在發(fā)展中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各級各類獲獎,本校優(yōu)秀師生的先進事跡等。開展各種文化教育特色活動,如校園文化節(jié)、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等。二是在各層次的微平臺上及時發(fā)布學校動態(tài),大學生關注的校園熱門話題、社會熱點話題等多樣化的信息,借助微平臺開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線上活動,如微文化沙龍、微詩歌朗誦、微演講、微歌唱比賽、微戲劇演出、微電影照片拍攝、微系列講座等異彩紛呈的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宣傳氛圍。三是通過高校微媒體關注一些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及特色網站,如未來網、學習小組、黨史網等,通過這些實時推送時政熱點,有一定理論深度的文章,生動的黨史故事等,引入高校的傳播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高校在制度、資金、人員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微平臺,保證高校微平臺后臺運作的順暢性、及時性和互動性,學生可以真真切切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感受各種線上活動,通過學校的正面引導,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抵制消極思想的侵蝕和影響,在交流、討論中逐步達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我培育。

      (四)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牢牢把握培育內容和方向

      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常態(tài),要求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滋養(yǎng)和教育,離不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等教育內容的大力引領。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也是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指導方針,在思想政治上引導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采用多渠道傳播尤其是微媒體傳播途徑使其進入到大學課堂、大學教材和大學生的頭腦之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形成的,包含著大量生動的先進事跡、高尚的道德思想以及紅色精神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因特質、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具有一致性,能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需要與當代大學生的內心需求真正契合,成為當代大學生所遵循的價值準則[11]。借助高校各類微媒體平臺,廣泛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傳播的實際效果來看,紅色文化尤其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優(yōu)勢明顯,例證豐富生動,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價值,易于貼近學生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近年來,隨著對紅色文化的不斷深化研究,各大高校尤其是地處革命老區(qū)的地方院校均建立了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展開了對地域紅色文化的系統(tǒng)梳理與深入挖掘,已形成了大量的著作、教材、講義、論文等研究成果,地域紅色文化以其巨大的地域影響力、親和力走入大學校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影響深刻。因此,要因地制宜,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搭建愛國主義教育微媒體平臺,建立紅色教育微媒體基地,實現紅色文化共享,把紅色精神、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等以準確的內容傳播到廣大青年學生當中,保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向,塑造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線,提升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四、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興媒體不斷衍生,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微媒體平臺搭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互動空間。從培育的效果來看,以微媒體教育方式開展的思想教育,更好地宣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師生互動中及時了解了學生的思想狀況,使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針對性增強,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確立了教育的主導權、話語權。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微媒體傳播受制于自身多元化、碎片化等特點,并不能完全替代高校原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學主陣地,作為信息時代一種新興的教育傳播途徑,應合理利用并發(fā)揮其優(yōu)勢,不斷探索拓寬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虹.微媒體化下青年社會心態(tài)變化及其引導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89-92.

      [2]謝耕耘,陳虹.新媒體與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5.

      [3]陳培涵,俞國鋒.微媒體語境下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9-103.

      [4]申澤培.關于網絡直播經濟的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7(21)∶73-74.

      [5]今日頭條.九寨溝地震救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展現出了未來的力量 [EB/OL]. (2017-08-10)[2017-11-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10/13/964300678138054shtml.

      [6]李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體系的建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2)∶27-31.

      [7]齊劍,陳暘.“微課堂”視角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新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6(23)∶140-142.

      [8]金民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新媒體文化的發(fā)展方向[J].黨建,2011(12)∶33-35.

      [9]張筱榮,王習勝.“微時代”背景下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4)∶52-57.

      [10]趙金廣.論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J].河北學刊,2014(5)∶145-147.

      [11]趙會娜.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3)∶105-108.

      【責任編輯:梁鈞】

      猜你喜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IP影視劇開發(fā)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新乐市| 茌平县| 青海省| 巢湖市| 江川县| 海原县| 无棣县| 叶城县| 宜宾市| 永宁县| 二连浩特市| 阜城县| 太保市| 长治市| 苍山县| 龙岩市| 新巴尔虎左旗| 轮台县| 双城市| 灵璧县| 应城市| 徐水县| 华蓥市| 若尔盖县| 峨山| 灵寿县| 八宿县| 霍林郭勒市| 呼图壁县| 旅游| 内江市| 措美县| 商河县| 河曲县| 屏南县| 延川县| 南安市| 石首市| 彭泽县| 进贤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