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春節(jié)的鐘聲響起了,在這歡慶團圓的假日里,我們一家外出去游玩。
大年初一,我們前往贛州郁孤臺歷史文化區(qū),先從古城墻出發(fā)。據(jù)史料記載,古城墻建于北宋嘉祐年間,是江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城墻,也是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北宋磚墻之一。因為是清晨,古城墻上薄霧一片,踩在青磚上,望向遠處,依稀可分辨出古城樓的輪廓。走到古城樓上時,能俯瞰江上的古浮橋。浮橋古樸端莊,靜靜連接貢江的兩岸。浮橋由許多只小舟板拼接而成,并束之以纜繩,它不像水泥橋面那般穩(wěn)妥厚實,總有輕微的搖晃,宛如俏皮的孩子走一走抖一抖。走在上面,晃一晃,跑一跑,開心極了。
一路上我們都在欣賞美景,不知不覺就走到八鏡臺城墻腳下,那有一個南遷紀念壇,這是客家南遷的標志。穿過八鏡臺,我們又上了城墻,踩在厚重的城墻上,來到蔣經(jīng)國舊居。庭院里有一株高大的白玉蘭靜靜地佇立著。房屋設(shè)施很簡樸,據(jù)說蔣經(jīng)國先生在贛州任江西第四行政區(qū)專員期間,曾居住于此。穿過圓形的門往下走,郁孤臺歷史文化區(qū)映入眼簾。這里的建筑都是仿宋朝四角樓,讓我想起了《清明上河圖》中富饒祥和的城鎮(zhèn)景象。
為什么叫郁孤臺歷史文化區(qū)?不言而喻,這里有歷史名樓郁孤臺。郁孤臺位于贛州城西北,因為坐落于山頂,以山勢高聳、郁然孤峙得名。
來到郁孤臺腳下,我抬頭向上望,一段上百級的階梯像長龍一樣展現(xiàn)在我面前。這個時節(jié)階梯兩旁的樹木依然郁郁蔥蔥、高大挺拔,因為有春節(jié)的紅燈籠的點綴,多了喜慶,多了熱鬧,郁孤臺就矗立在繁茂的樹木之中。大概走了五十級臺階,我突然停住了,原來我的面前有一座大雕像。哦,這就是南宋愛國將領(lǐng)辛棄疾,他表情凝重,似在憂國憂民。他手拿一把寶劍,似欲馳騁沙場,斬殺金兵,收復(fù)失地。800多年的時光流逝了,辛棄疾仍舊在眺望,他沉重的身影仍徘徊在那,他的身后是雕梁畫棟,那便是郁孤臺了。
辛棄疾與郁孤臺的歷史淵源獨特:35歲的辛棄疾,在贛州就任江西提點刑獄。任職期間,他到贛州造口壁,望著浩蕩江水,想起金兵入侵江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十分沉重悲憤地寫下“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也是因這首詞,郁孤臺名揚四海。郁孤臺共計三層,來到頂層,視野頓時開闊了,可以鳥瞰章、貢兩江合流,極目眺望還能看到贛州全城的美景。
贛州這座歷經(jīng)2200多年滄桑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她的每一塊青磚灰瓦,都浸染著漢時的風(fēng)、唐時的雨和兩宋的繁華與輝煌;一個千古名句,成就了一座千古名樓,也給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郁孤臺,因為辛棄疾而名揚四海,也見證了辛棄疾的憂國憂民與流芳百世。
(指導(dǎo)老師:陳明皎)
這是一篇游記佳作。作者以游蹤為序,依次寫到贛州古城墻、古城樓,然后引出郁孤臺。在這里,作者濃墨重彩,寫郁孤臺的位置、環(huán)境和悠久歷史。其間又按空間順序從郁孤臺腳下寫起,由階梯寫到雕像,再寫到郁孤臺,融濃郁的文化于樓臺美景之中,表達了小作者對這一千古名樓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文章語言優(yōu)美,層次清晰,意蘊深厚。如果文中多寫點家人之間的互動,會更有新春氛圍。結(jié)尾如果再點一下題,首尾呼應(yīng),文章會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