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是民眾口傳的歷史,其中有真實的歷史記憶,也有藝術(shù)性的虛構(gòu),有時甚至虛構(gòu)成分更大。因此,民間傳說研究的重點不在于判斷其真實成分有多少,而在于判斷這些口頭的歷史敘述是否真正反映了百姓的心聲。
首先,民間傳說是按照歷史的方式講述的。主要人物是真實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文化名人等等。這說明百姓是相信它的,把它看作過去真實發(fā)生的事,是以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講述傳說的,不是講笑話娛樂,不是講童話哄孩子。其次,民間傳說中表達的意見是真實的。由于當(dāng)時百姓處在社會底層,他們的利益和思想都與社會上層不同,所以,民間傳說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直接傳達了他們的心聲。對此,我們應(yīng)該予以充分尊重。
民間傳說的虛構(gòu)性使得它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像魯班、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等民間傳說,幾乎家喻戶曉,感動了無數(shù)人。
魯班是我國民間傳說中最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匠行業(yè)的祖師爺,被稱為木匠之神。人們將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歸功于他,也認為許多著名的建筑出自他手。魯班的傳說不僅在漢民族中廣泛流傳,在白族、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很大影響力。全國各地人民都知道魯班、喜愛魯班。
人們一般認為,魯班的原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巧匠公輸般。因為他是魯國人,就有人叫他魯班、魯班輸。他善于發(fā)明各種生產(chǎn)工具、戰(zhàn)爭器械。傳說中的魯班像神仙一樣,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往往很神奇。
相傳,魯班曾經(jīng)制造過木制的馬車,駕車的人也是木頭做的。裝好了機關(guān),人坐上去,馬車自己就跑起來了。他曾刻木為鶴,這只鶴一次能飛七百里,在天空中盤旋三日而不落下。魯班將這只木鶴放在北山的西峰,漢武帝派人去捉它,它又振翅飛上了南峰。每當(dāng)天要下雨的時候,木鶴就搖動翅膀,像是要高高起飛的樣子。
魯班不僅善于制作木制品,刻制石料的技藝也很高超。他做了一只大石龜,放在東北巖的海邊。夏天到了,這只石龜就潛入海中,到了冬天,再爬到山上歇息。除了這些神奇的“仿生學(xué)”發(fā)明,魯班還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工具,其中包括農(nóng)具:石墨、碾子、鏟子;還有木匠工具:鉆、曲尺、墨斗等等。難怪他被看作是木匠之神了。
傳說河北趙縣大名鼎鼎的趙州橋,就是魯班修建的。魯班有個妹妹,叫作魯姜。魯姜也是個能工巧匠。兄妹倆一起周游天下,來到了趙州。趙州是一座城,城外有一條洨河。河面寬廣,水流湍急,外頭的人想要進城,只能渡過這條大河。但洨河上沒有橋,只有兩條渡船,船只很小,一次只能乘坐幾個人。河水流得太快,劃船的人很吃力,往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劃一個來回。進城的人多,那些賣草的、運鹽的、販棗的,或挑著擔(dān)子,或拉著毛驢,或推著車子,都吵吵嚷嚷地擠在河邊,爭著渡河。大家亂作一團。魯班看到這一幕,便上前問:“你們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橋呢?”誰不知道修了橋就方便許多呢?但修橋豈是容易的事?魯班問了好幾個人,他們都說:“洨河十里寬,洄沙多又深。迎遍天下客,沒有巧匠人?!痹瓉磉@條河里泥沙很多,河面又太過寬廣,工人們都不知道橋墩應(yīng)該架在哪里、該從何下手。
魯班兄妹望著擁擠的人群,又觀察了洨河的地勢水流,決心給趙州人修兩座橋。兄妹倆都會修橋,但魯班是天下聞名的工匠,誰都夸他厲害,魯姜心里一直暗暗較勁兒,這回機會來了,便跟哥哥說:“咱們兩個人比賽修橋,一人修一座,看誰先修好。天黑開工,雞一叫就收工,誰要是到雞叫了還沒有修完,就算輸了?!濒敯啻饝?yīng)了。兩人商量好,哥哥修城南的橋,妹妹修城西的橋。
只有一夜的時間。魯姜一到城西,就趕緊動手,只花了半夜,就把橋修好了。她心里很得意,哥哥總不會比她手腳還快吧?她想去瞧瞧魯班那邊修得怎樣,便偷偷跑到城南。誰承想到了城南,洨河還是那個洨河,在月光底下湍急地流淌,而河面上連個橋的影子都見不到。魯班也不在河邊,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魯姜心里奇怪,捉摸不透。忽然看見南邊的太行山上下來一個人,趕著一大群綿羊,往這邊來了。大半夜的,居然有人放羊?魯姜揉揉眼睛繼續(xù)看,那個人走近了,竟是她的哥哥魯班。魯班趕的也不是綿羊,而是一塊一塊雪白細潤的石頭。魯姜一看到那些石頭,就知道自己要輸了:“這些石頭多好啊,這要造起一座橋該多結(jié)實,多好看,拿我修的橋跟它比,哪比得過!”
魯姜不甘心,心想一定要設(shè)法超過哥哥。她趕緊跑回城西,在修好的橋欄桿上刻起花來。她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還有數(shù)不清的奇花異草,整個橋欄桿都被刻滿了花,非常漂亮。魯姜左看右看,很是滿意,想到哥哥,又沉不住氣跑到城南來看。魯班的橋也快修完了,只差橋頭還有兩塊石頭沒有鋪好。但從已經(jīng)修好的部分看,這也是一座氣勢雄壯、非常好看的橋了。魯姜心里一急,想到兄妹倆的賭約,就尖起嗓子學(xué)了兩聲雞叫。這一叫,城里城外的雞都聽見了,以為天要亮了,也都急急忙忙一起叫了。魯班趕忙把剩下的兩塊石頭往下一放,也算是修好了橋。
最后,魯班的橋大刀闊斧,很是宏偉,叫大石橋;魯姜的橋精雕細琢,玲瓏秀氣,叫小石橋。兩座橋一大一小,都結(jié)實漂亮。大家伙再也不用擠在河邊等著渡河進城了。而且因為小石橋上的刻花太精致好看,趙州的姑娘們繡花時,還會去橋欄桿上抄花樣。
魯班一夜之間便修起了大石橋,這件事轟動了遠近各處。住在蓬萊島上的八仙也知道了消息。八仙里有個好事的神仙,叫張果老。張果老牽著他的毛驢,驢背上有個褡褳。褡褳的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又請了柴王爺,推一輛獨輪車,把四大名山裝在車上,一齊來到了趙州。到了橋邊,張果老高聲問:“這橋是誰修的?”魯班正在橋邊察看橋欄橋洞,聽見他這么說了,便回答:“這是我修的,怎么了?”張果老指著身邊的毛驢小車說:“我們要過橋,它承得住嗎?”魯班對自己造的橋很自信,哈哈大笑:“大騾子大馬都能過,還在乎一頭毛驢、一駕車?不妨事,走你的!”
張果老和柴王爺一笑,一個趕驢,一個推車,這便上了橋。誰承想他們剛剛走上去,大石橋就開始晃,眼看就要塌了。魯班見勢不妙,趕忙跑到橋下,高高舉起雙手托住了橋底,這才把橋保住。大石橋是一座石拱橋,橋身橋基被張果老他們這么一壓,反倒更堅固了。只是南邊的橋頭被壓得向西扭了一丈多遠。一直到現(xiàn)在,趙州橋上還有七八個驢蹄印,據(jù)說就是張果老留下的;三尺多長一道車轍,是柴王爺推車壓的;橋底下還有魯班的兩個手印。張果老過了橋,回頭看看魯班,說:“可惜了你這雙眼睛呦!”說他有眼不識人。魯班也認出了他們都是神仙,越想越慚愧,便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放在橋邊,悄悄走了。他是木匠的祖師爺,所以現(xiàn)在木匠工作,在平準調(diào)線的時候也都用一只眼睛,正是繼承老祖宗。
魯班給趙州人造了大石橋,后代的人一直感念他的功績。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會唱這樣的一首民歌:“趙州石橋什么人修?什么人騎驢橋頭過,壓得橋頭往西扭?什么人推車橋上走,車輪子碾了一道溝?趙州石橋魯班修。張果老騎驢橋頭過,壓得橋頭往西扭。柴王推車橋上走,車輪子碾了一道溝。”
歷史文獻記載,修建趙州橋的人是隋朝的著名工匠李春,趙州橋存世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很偉大的建筑。為什么民間還要傳說是魯班修建了趙州橋呢?這恰恰表明了,人們認為普通的工匠無法修建像趙州橋這樣杰出的建筑,便將它歸功于傳說中最偉大的工匠魯班。
從理性上來說,人們知道有些建筑不是魯班修的,但他們相信魯班會顯靈,來幫助工匠們攻克一些難關(guān)。傳說明朝的時候,皇帝下令要工人們修建天壇的祈年殿。這座大殿是磚木結(jié)構(gòu),沒有大梁、長檁和鐵釘,修起來非常困難。上千工人只能沒日沒夜地干活。
有一天,工地上來了個年近七旬的老人,說他會做木工活,要求做幾天工,掙兩碗飯吃。他年紀那么大,工頭不信他能干活,又可憐他,便收下他,讓手下的劉木工帶著。劉木工把老人領(lǐng)到自己干活的地方,也不給他分配工作,一心做自己的事。老人閑了好一會兒,問:“不能老讓我閑著,你讓我做點活吧?”劉木工也不信他能干活,隨手撿了一只半尺長的圓木頭扔給他:“你就收拾這個吧?!彼徽f做什么、怎么做。老人也不問,扛著木頭到一邊去了。他用了一天時間,在木頭上密密麻麻畫了好多黑線。
第二天上工,老人卻不來了。劉木匠心里奇怪,撿起他畫線的木頭,左看右看看不出名堂,隨手扔在地上。不想這么一扔,木頭“嘩啦”一聲,順著黑線散成許多木楔子,木楔子上還寫著號碼。劉木匠覺得蹊蹺,就將木楔子一一撿起來,找個口袋裝好。過了一段時間,祈年殿快要完工了,要安裝房頂,工人們才發(fā)現(xiàn)各個梁柱之間的接口咬合得不好,留了很多縫隙。工人們急壞了。劉木匠忽然想起來那堆木楔子,拿來一個個插進接口,竟嚴絲合縫、十分牢靠,不再搖晃了。工人們一個一個試,木楔子的數(shù)量和接口的數(shù)量剛好一致,不多不少。祈年殿這才修建完工。工人們很奇怪,問這一袋楔子從何而來。到頭來誰也不知那個老人姓甚名誰。大家一尋思,猜測那是魯班爺顯靈——他知道祈年殿修建不易,下凡來幫助大家了。
關(guān)于魯班,還有許多傳說。在這些傳說中,魯班常常用他精妙的手藝和聰敏的頭腦幫助民眾解決種種困難,無私奉獻,深受大家的喜愛。魯班是許多勤勞智慧的能工巧匠的化身,對魯班的推崇,也表明了我國人民對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明創(chuàng)造工作者的尊重。
(作者:周詩語,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 / 金蕾蕾
前線201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