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斯揚
摘要:鄭在歡的小說承載著其對人生文學的理解,對社會的充分或不充分的自我理解。他的小說不僅提供了一種道德背景、一種有關現(xiàn)實人生的痛苦經驗,而且提供了一種與娛樂文學對比的憂慮與深思。
關鍵詞:鄭在歡 苦弱者 底層問題
有一萬種將小說寫得好看的方法,鄭在歡為什么偏偏選擇了最不好看的一種?我的理解是,小說承載著鄭在歡對人生文學的理解。相比他在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上,對大眾喜好的琢磨、取悅,對刺激、驚險、好玩等娛樂天性內容的小心編織,以及對金錢和社會認同的追求,小說提供了關于鄭在歡寫就的對社會的充分或不充分的自我理解。他的小說不僅提供了一種道德背景、一種有關現(xiàn)實人生的痛苦經驗,而且提供了一種與娛樂文學對比的憂慮與深思。因此,理解這種不好看的小說寫作方法——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是理解文學本身和寫作者本身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關于苦弱者的無辜和不幸屬于文學之中的底層問題。從《駐馬店傷心事》到近期的《收莊稼》《誰打跟誰斗》《二進宮》等,他寫得字字見血,句句扎人。這樣的寫作存在危險:令人扎心和添堵的故事如何能不斷地產生令人關注的效應?鄭在歡并不在意,他試圖以小說的方式分擔苦弱者的傷痛、折磨和厄運,并把這看成是對自己和別人、自己和世界關系的梳理。
在近期的創(chuàng)作中,鄭在歡所刻畫的是一群體現(xiàn)了群氓特質的鄉(xiāng)村苦弱的年輕人。他們年輕充滿力量,但他們似乎從不知道彼此之間的責任和義務;當他們犯錯時,他們也從不感到羞愧,他們追逐不到自己想要的,也無法避開自己害怕的,他們總是沖出道德的管轄范圍,既不是為了給生活增添浪漫色彩,也絕非為了突圍任何倫理道德,僅僅是為了單純的自我放縱。與其說鄭在歡的意圖指向底層的道德失范,毋寧說他的寫作試圖給予鄉(xiāng)村苦弱的年輕人以特殊的關懷。關注轉型期農村題材文學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有關農民道德困境的問題,但是人們給予暴力多少思考呢?如何理解鄉(xiāng)村青年的暴力問題?這似乎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早已耳熟能詳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我們知道民族興旺、國家強盛與青年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關系。我們還知道,青年人的價值觀念不但作用于社會中的個人,還凝聚成集體意識作用于社會。但是,當我們討論他們,或者在日常中處理與他們關系所表現(xiàn)的態(tài)度時卻總是讓人懷疑。
安分守己、勤勞質樸、春種秋收……早已與這群苦弱的年輕人失散,他們靠偷盜、搶劫、賭博、斗毆維持生活。金錢與暴力總是攜手并進,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善于沿著暴力的方向前行,克服恐懼,善于行事,并獲取利益。穿梭在城市,這與固守土地不一樣。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固然可以在熟人的社會中施展訓導。至于像龐大而陌生的都市,誘惑與放縱讓生活變得更加艱難,而饑餓、被毆打又可以使他們失去理智、良知、人性。
面對這樣的情況,城市試圖以對待侵犯的方式將他們驅趕或隔離。除此之外,城市要么總是把他們和妓女聯(lián)系起來,從他們的身體和口袋榨取最后一點價值;要么則是把他們與監(jiān)獄相聯(lián)系,完成對他們的監(jiān)管和懲處?!霸S多時候,城市的繁華扮演了鄉(xiāng)村敘事之中的‘他者’,即使未曾露面,城市仍然作為某種隱形的壓力存在?!爆F(xiàn)如今,更多時候城市毫不客氣地放大差異與冷漠,而鄉(xiāng)村與城市似乎取得了隱秘的照應。在鄉(xiāng)村,差異與冷漠并不亞于城市。偷盜、搶劫、強奸、殺人,熟人作案防不勝防,父親千里迢迢背回的鄉(xiāng)親的尸體對“我”而言也只剩下一股剌鼻的臭味。
有趣的是,有關對差異和冷漠的表述并沒有將故事的結尾引向絕望,反而是借由荒誕來為現(xiàn)實止痛。入室偷盜的阿龍,在命懸一線之時彈起了玻璃球(《撞墻游戲》);故意殺人的軍艦對兒子的臨別忠告卻是“不要怕,誰打跟誰斗”(《誰打跟誰都》);一個飄搖的妓女竟然成為嫖客反復確認的希望(《二進宮》)。這群苦弱的年輕人變得不再符合邏輯。偷盜、搶劫、侵害、謀殺的惡行與罪有應得、死有余辜的聯(lián)系似乎并不緊密。生活內外的壓迫感變得小了,但故事似乎并沒有讓人感到輕松。這樣的結局是否會讓故事陷入一種曖昧不清的狀況:正義在哪?這算不算一種掩護?以借助于荒誕來逃離混亂與野蠻?事實上,作者的處理并沒有否定事實性的存在,更沒有將暴力與文明、正義與邪惡的關系顛倒。苦痛驅使他們麻木,但想象卻可以增加沖動?!罢l打跟誰斗”本就是一句反抗命運的抗爭之辭。誰能說這群苦弱的年輕人的命運就是正當?shù)模瑸槭裁此麄兙筒荒苡邢蛎\說不公的機會?是否正義?并非單純的批判和懲處,而是當你站在坦率表達的位置上時,可以為這些苦弱者帶來愛和希望?!霸诩涌娍磥?,荒誕就是人需要統(tǒng)一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與經歷了世界上的混亂的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不協(xié)調,其明顯的反應或者是自殺,或者是朝相反方向的信念躍進?!倍@也就如鄭在歡所示:生活本來就不莊嚴,人生本可以從頭再來。這表明了一個樂觀的構想:命運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即便在這樣一個被束縛的世界中許多轉機也是會降臨的,即便在道德的譴責中許多同情也會出現(xiàn),即便在有限的文學篇幅中許多人生經驗也會得到改善。
“誰打跟誰斗”,表明的是一種權力倫理——我有權行使暴力?!蛾P于權力的倫理學》之中,羅素辨析了權力倫理的意涵:“權力的倫理,不在于區(qū)別何種權力是正當?shù)囊约昂畏N不是正當?shù)摹俣阃蝗豢吹缴w伊·福克斯正給導火線點火,假定你只有開槍打死他才能阻止這場災禍,那么,即使是和平主義者,也必然有多數(shù)人承認你開槍射擊是對的。企圖用抽象的一般原則來處理問題,頌揚某種行為,又譴責某種行為,是無益的;我們必須以行使權力的結果來判斷權力的行使是否正當,因此我們首先就是必須弄明確我們所要求的結果是什么?!?/p>
然而,對于問題的討論遠遠沒有問題本身復雜難辨。對于在暴力中討生活的孩子而言,“誰打跟誰斗”模糊了損害者與被損害者的關系,也沒有什么痛苦的取舍權衡可以讓人變得更加理智,很可能其中的流弊超過目的實現(xiàn)后的良果,其成本亦如父輩,還是搭上一條性命?!罢l打跟誰斗爭”并沒有指向生活的妥帖與安穩(wěn),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遭遇貧困、疾病與侵害;而僅僅靠簡單粗暴的武斗,餓虎撲食、黑狗鉆襠、金雞獨立,根本無法克服那些悲劇般的局限性。在這樣的行為結果上看,“誰打跟誰斗”不可能是一個堅定的信念,而是一種隨機爆發(fā)的暴力誑語。沒人在乎它到底可以怎樣使用,也不用為“怎么斗”而費心。道德、法律、責任、安全對于一個孩子而言太難理解了,它們遠不及“誰打跟誰斗”的字面意義來得斬釘截鐵、開宗明義——而這是由一個年幼的孩子的行為和遭際所決定的。鄭在歡借由這個生動的生存“宣言”表明了長期處于暴力狀態(tài)下的精神主體。一方面暴力是苦弱者恐怖的生活現(xiàn)實,另一方面暴力又是他們嚴峻的需要。他們不憤怒、不抱怨,也不渴望、不相信。他們的理性開始退化、模糊。這個時候,人生變得粗糙而野蠻,也變成徹底失敗。事實亦如羅素所言:“暴力繁育暴力,不義繁育不義,不但繁育在施加者的身上,也繁育在被施加者的身上?!羞@些道理,縱然并不證明從來沒有任何善良的目的能靠武力實現(xiàn),卻也的確表明武力是很危險的,并且表明在武力猖獗的時候,任何本來善良的目的,在斗爭結束之前,都可遭到忽視?!?/p>
鄭在歡借由兩種截然相反的構想,完成跟自己的對話,一方面正是貧窮、犯罪、厄運才是根本的弊??;另一方面憐憫、理解、道德、法律等很難對苦弱者提供持久的保護。這兩種構想從根本上說都是關于世界和人的構想,但卻能夠引發(fā)一些廣泛的問題。
“誰打跟誰斗”之所以顯得干脆、帶勁,就是這句話試圖向命運表明人的再度生還。很久以來,他們除了向苦難退散以外,很少再有什么大動作。蔡州十三條龍不知道為什么就解散了,他們很少集體出動,即使聚在一起也只是在家里喝酒打牌。哥哥為了給死去的妹妹報酬,能做的就是在縣城亂逛。他們總是要搞錢,至于怎么搞,自己一無所知。曾經他們靠著好勇斗狠擊敗對方,曾經他們對感情還有想象,曾經他們也還年少;如今,除了拒絕、逃避就是厭倦。他們在暴力面前表現(xiàn)得心灰意冷,在冒險與沖動之間選擇了死寂。意志的退散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生存方式的選擇??嗳跽吲c世界的這種內在聯(lián)系,似乎很難提供給我們若干據(jù)以判斷特殊群體善惡的明確標準,也排除了樂觀構想/悲觀構想的二元思維,提供了一種更加復雜的思考。他們?yōu)槭裁磿x擇睡在喪鐘里不醒?又為什么會僵在暴力的群毆中失聲?今天,在對善和惡有更豐富討論空間的社會中,我們該如何理解他們?該如何關懷他們?在近期的創(chuàng)作中,《誰打跟誰斗》可以視作鄭在歡很重要的一篇作品,雖然故事未見十分出奇。但結尾處短促有力的生存“宣言”卻成為呈現(xiàn)事件內在意蘊的提示,同時也在現(xiàn)實性上與荒誕的藝術手法構成和諧的存在。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深刻辨析。正是通過辨析,并且唯有不斷地辨析,鄭在歡才能在問題中呈現(xiàn)洞見。
鄭在歡放棄了在故事中制造典型形象,而是選擇將群體的退散作為觸目的社會問題推到了前臺??嗳醯耐松?,并不表明他們真正放棄暴力,放棄瘋狂,很有可能是他們以更難以理解的方式傷害自己、傷害他人。與此同時,這一復雜性在城市/鄉(xiāng)村不斷擴大和傳播,年輕人被更加緊密地捆綁在一起,而且為著他們的安全而比以前更加可憐地依賴退散的技巧與手法。——這不再是文學的憂心忡忡,很可能非常迅速地轉化成新近的社會問題。這是鄭在歡選擇了最不好看的方法寫小說的良知所在,也是他的社會構想所在:力求在他與鄉(xiāng)村的苦弱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使二者之間實現(xiàn)一定程度的溝通。我們也許是事件的局外人,但我們從來都不是社會和世界的局外人。文學對底層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對于作家鄭在歡而言,工作中的緊要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