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英
北京市西城區(qū),美麗的后海碧波蕩漾。垂柳北岸,有著許多名人的故居,后海北沿46 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故居。
故居內(nèi)碧水回環(huán)、山石嶙峋,花木薈萃、芳草萋萋,樓堂亭榭、錯落其間,好一處嫻靜典雅的庭園景觀。
踏進故居,人們來不及仔細欣賞這里幽深秀麗的景色,就迫不及待地走進宋慶齡展館參觀。
這里用圖片、文字和實物,向參觀者展示著宋慶齡的傳奇人生,講述著宋慶齡各個時期的革命活動,謳歌她為中國革命做出的杰出貢獻。
1913 年8 月, 宋慶齡從美國徑直來到中國革命黨人集中的日本東京。1915 年10 月25日,她毅然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jié)合, 成為孫中山的戰(zhàn)友和伴侶,投身到捍衛(wèi)共和制度的艱苦斗爭中。1925 年3 月12 日,孫中山病逝于北京鐵獅子胡同5號———他在北京的臨時行轅。那時她只有32 歲, 與孫中山結(jié)婚整整十年的宋慶齡,第一次來到了古都北京,竟然經(jīng)歷了與丈夫的訣別。
孫中山逝世后,宋慶齡為維護、貫徹孫中山的政策主張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宋慶齡發(fā)表了著名的“七一四聲明”,抗議國民黨右派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的行為,毅然決然地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徹底決裂,堅定地同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忠實繼承者———中國共產(chǎn)黨站在了一起。
九一八事變后,宋慶齡主張舉國團結(jié),抵抗日本侵略,反對國民黨當局“欲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為爭取人民正當?shù)拿裰鳈?quán)利,她發(fā)起組織了“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通過各種形式的斗爭,保護、營救了一大批革命者和愛國進步人士。為實現(xiàn)全民族抗戰(zhàn),她還發(fā)揮了自己的特殊作用, 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她在香港發(fā)起組織了“保衛(wèi)中國同盟”,爭取了大量的國際援助。她畢生致力于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yè),在國際事務(wù)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9 年6 月28 日,懷揣著毛澤東與周恩來兩封親筆信的鄧穎超來到上海, 會見了宋慶齡,向她面交了中共領(lǐng)導(dǎo)人的親筆信,邀其北上與中共中央商討建國大計。北平(今北京)在宋慶齡心中曾是最傷心的地方,她當年就是在那里送別了孫中山。但現(xiàn)在,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共中央領(lǐng)導(dǎo)人又如此殷切邀請,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大業(yè),她果斷地下定決心北上進京。
1949 年8 月28 日這一天,天氣晴朗,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伯渠、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同志親自來到北京前門火車站迎接宋慶齡的到來。下午4時許,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宋慶齡乘坐的專列徐徐駛進了前門火車站。
宋慶齡凝望著曾經(jīng)的“傷心之地”北京,此時正沐浴在新中國的陽光下,列車到站停穩(wěn)后,宋慶齡身穿黑色旗袍,步履輕盈,儀態(tài)優(yōu)雅地走出車廂,歡迎的人群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在此后的10多天里,宋慶齡在北京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一系列重大活動。9 月21日,宋慶齡出現(xiàn)在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會場上,9 月30 日,宋慶齡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并出席了10月1 日的開國大典。
1949 年10 月15 日, 宋慶齡從北京返回了上海。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這一職務(wù)又需要她長期留在首都北京工作于是,1950 年的4 月,宋慶齡再次來到北京,住進了為她準備的第一個寓所,位于建國門附近的方巾巷44 號。這是一座日本商人留下的二層小樓,樓房前后有小花園,宋慶齡在這里居住了9 年。
時間到了1959 年, 為了迎接建國10 周年大慶, 北京要興建十大建筑。其中,新北京火車站的選址就離宋慶齡住所方巾巷很近, 于是她從方巾巷搬出,遷入了她在北京的第二個住所,前海西沿18 號。但是,由于此處施工時間太短,房間潮濕,而宋慶齡又患有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這種環(huán)境對她的健康不利。而門外又是面對什剎海游覽區(qū), 嘈雜吵鬧。細心的周恩來知道她好靜,一再堅持另建府邸。于是中央準備再次為宋慶齡選址建宅。周恩來總理親自為宋慶齡物色了后海北沿的一所宅邸,也就是宋慶齡居住時間最長,最被人們所熟知的醇親王府花園,即現(xiàn)在的北京宋慶齡故居。
1963 年, 醇親王府花園改造工程完成。主樓外部造型為古典式大屋頂,內(nèi)部按照宋慶齡起居習慣, 設(shè)計為西式現(xiàn)代風格。
當初設(shè)計方案還特請梁思成提了意見。竣工后,周恩來陪宋慶齡參觀了一遍,宋慶齡覺得房子太大。周恩來說,經(jīng)常接待外賓,會客室應(yīng)該大一些。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宋慶齡頻繁往返于京滬兩地,搬進新宅后,因為工作和政治需要等原因, 她開始常住北京。她始終覺得,在北京是“上班”, 回上海淮海中路舊宅才是“回家”。上海家中,留守著她在大陸僅剩的“親人”———跟隨其幾十年的保姆李
燕娥,后半生她們相依為命。宋慶齡寄去自己和后海新居的照片,李燕娥把照片擺在臥室內(nèi), 便于隨時看到,以慰思念之情。
就這樣, 在這座新的寓所里,已經(jīng)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宋慶齡工作、生活、接待外賓,在婦女兒童事業(yè)方面承擔著越發(fā)重要的職位與工作。
在故居的院子里,有兩棵傲然挺立的西府海棠,已經(jīng)有200多年樹齡了。宋慶齡在世時,每到海棠花盛開的春天,她常常在這兩棵樹下漫步。宋慶齡還經(jīng)常邀請友人賞花并曾親手制作海棠花醬,送給友人們品嘗。宋慶齡的好朋友、美國援華醫(yī)生馬海德夫婦常常是宋慶齡居所的座上賓,他們就曾經(jīng)受到宋慶齡邀請,來到這兩棵海棠樹下,賞花飲宴。
宋慶齡當年在這里邀請友人欣賞海棠花的傳統(tǒng)被故居的工作人員延續(xù)了下來,每年4 月初海棠花開,在嬌艷動人的海棠花下,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都會舉辦海棠花節(jié),邀請文人雅士前來, 大家在琴聲中賞花品茶,觀看中華女性傳統(tǒng)文化研習班表演的熏香、插花、掛畫等技藝。此情此景, 引得詩詞名家詩興大發(fā)、紛紛吟出佳句,書畫名家則潑墨揮毫即興創(chuàng)作。
在故居主體建筑二層臥室與書房之間, 有一間小小的廚房,里面所有的廚具都是供宋慶齡自己使用的,老式冰箱,臺式電爐, 一條棉布圍裙, 各種鍋、鏟、盤、碗一應(yīng)俱全。宋慶齡喜歡在家里招待客人,她有時也會親自下廚,做上幾樣小菜,她的烹飪技藝也非常精湛。她生前有許多外國朋友,其中,她的老朋友,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也曾經(jīng)在這間餐廳度過了愉快的生日。
在故居的餐廳中,留下了許多宋慶齡與老朋友歡聚一堂的記憶。而她在這座住宅里的生活卻樸素而簡單。她一日三餐,與普通人沒什么區(qū)別,她每個月的伙食費是40 元人民幣, 是從她的工資里直接撥給伙房。
在主樓二層,宋慶齡的臥室和辦公室里,她使用著許多陳舊的家具。辦公室后面的椅子,椅套已多處磨破。桌旁的地燈的燈罩是她讓工作人員用布縫制的,她使用的兩個皮搖椅,是從上海帶到北京的,到了她晚年,搖椅的皮面已經(jīng)磨破并開裂,身邊的人要去換新的, 她總說還可以用,不同意更換。
宋慶齡一生沒有子女,她把滿腔的母愛全部獻給了普天下千千萬萬的孩子們。她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關(guān)懷少年兒童的成長,為兒童事業(yè)嘔心瀝血,傾注了大量精力與心血。在宋慶齡故居中,有她專門為孩子們準備的兩架秋千,這里曾經(jīng)回蕩著孩子們的陣陣笑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身兼要職, 盡管國事繁忙,但她仍然關(guān)心著兒童文化教育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1950 年8 月,由宋慶齡創(chuàng)辦的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組為中國福利會,宋慶齡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兒童的福利事業(yè)。
1981 年4 月底, 宋慶齡被確診為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這時傳來消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決定授予她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對于此事,維多利亞大學十分重視。因為這是該校第一次在國外授贈學位。
5月初,維多利亞大學的校長率領(lǐng)相關(guān)人員, 專程遠道趕赴北京。這時的宋慶齡已經(jīng)多日臥床,一直發(fā)著高燒,身體十分虛弱。
考慮到她的健康狀況,有關(guān)部門建議,請對外友好協(xié)會會長王炳南代表她接受學位證書。出于對遠道而來的貴客們的尊重,宋慶齡拒絕了這個好意,堅持要親自接受學位。于是大家又勸她在家里接受學位,以免路上的顛簸。對這一建議她依舊沒有同意。在宋慶齡眼里,接受學位不僅僅是她個人的事,更是國家的事,她堅持要親自去人民大會堂出席這一莊嚴儀式。
那天,在人民大會堂,樂隊高奏中加國歌,身著大禮服的維多利亞大學校長霍華德·佩奇博士親手將學位證書交到了宋慶齡手里。佩奇校長致辭后,宋慶齡沒有允許工作人員播放她事先錄制好的講話,而是親自用清晰流利的英語致答辭。她說:“我接受這一學位, 不是為了我個人,而是把它看作是你們對中國人民的崇敬和友誼的象征?!彼郎睾蜖N爛的笑容,雍容大方的舉止,使人無法想象她正在重病之中煎熬。在場的人們也不曾想到,這將是她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
早在1981 年3 月, 宋慶齡的病情開始惡化時,有關(guān)部門便開始考慮她的后事安排。按照常理,宋慶齡應(yīng)該與孫中山先生合葬。當時也有些人推測,說她可能會埋葬在南京中山陵。然而她在病中,卻多次表示說,自己死后不要葬在中山陵,而要葬在為普通百姓服務(wù)的上海萬國人民公墓。宋慶齡不愿借助丈夫的名望、地位,來提高自己的殯葬規(guī)格。這一年的2 月21 日,她在致友人的信中說,她將葬在上海宋氏墓地。她說:“在那里,朋友們會比在高聳的紫金山更容易找到自己。紫金山是只為真正偉大的人物服務(wù)的。”她不愿擠進中山陵分享中山先生的光輝,不愿中山陵因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為此花費國家、人民的更多錢財。
宋慶齡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國民,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中。在她的心里,從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她峻潔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將永遠被后人敬仰和懷念!
1981 年5 月16 日,在宋慶齡病逝前夕,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榮譽稱號。
1981 年5 月28 日晚上11點多,宋慶齡已經(jīng)惡化的病情開始急轉(zhuǎn)直下,衛(wèi)生部領(lǐng)導(dǎo)及有關(guān)專家進行了緊急搶救,搶救工作持續(xù)了20 多個小時。到了5 月29 日晚8 時18 分,宋慶齡的心臟停止了跳動。1981 年6 月3日,宋慶齡同志的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1981 年10 月,黨中央決定把宋慶齡生前居住了18 年的居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 這塊匾額上的字是由書法家啟功書寫,宋慶齡故居由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 年5 月29 日,宋慶齡故居正式對公眾開放。作為3A級景區(qū)的北京宋慶齡故居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進入?yún)⒂^。
如今, 自1982 年宋慶齡故居對公眾開放以來已經(jīng)過去了36 個年頭, 宋慶齡故居內(nèi)珍藏著兩萬多件孫中山、宋慶齡文物, 保持了宋慶齡生前在此工作、學習、座談、宴請、喂鴿、賞花等生動場景, 每年接待20 余萬國內(nèi)外游人前來參觀學習。宋慶齡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婦女兒童福利事業(yè)的偉大貢獻,永遠值得后世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