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齊桓公“北伐山戎”之前遼西走廊的民族分布

      2018-09-10 20:54:04王冉冉王海

      王冉冉 王海

      [摘要]齊桓公“北伐山戎”是春秋以降華夏族勢力大舉進入并最終掌控遼西走廊的重大事件。北伐前,走廊域內(nèi)的民族關(guān)系較為復雜,其大致分布情況為:山戎已由西拉木倫河流域南遷至灤河中上游一帶的山地丘陵區(qū),東胡則進入、興起于前地;屠何活動于黃土丘陵區(qū)的老哈河、牤牛河流域;貉(貊)主要分布于醫(yī)巫閭山東西之大小凌河流域;孤竹、令支可能以灤河下游為界,主要活動于燕山以南的濱海平原地帶。大致厘清各族(國)的分布情況,將對先秦、秦漢時期東北亞民族史、邊疆史等領(lǐng)域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關(guān)鍵詞]北伐山戎;遼西走廊;民族分布

      [中圖分類號]K221 [文獻標志碼]A

      遠在新石器時代,遼西走廊便憑借其獨特的區(qū)位地理優(yōu)勢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諸多人群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園,并造就了今日興隆洼、紅山、小河沿等著名考古學文化,特別是以今赤峰、朝陽為中心的紅山文化,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1]8087青銅時代的遼西走廊(大致相當于考古學上的“遼西區(qū)”)留存下諸如夏家店下層、魏營子、夏家店上層、凌河等考古學文化。它們之間既有文化因素的傳承,也有相互的交流,勾勒出走廊地域夏至戰(zhàn)國文化格局與經(jīng)濟形態(tài)的演進。[2]許多學者在對這些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中頻繁地將其與文獻記載的上古時期活動在東北亞的某些民族相聯(lián)系。如,關(guān)于夏家店下層文化族屬,有燕亳、孤竹說,有易氏說,先燕或古燕說,先商文化說等多種觀點;[3]有關(guān)夏家店上層文化族屬,主要有東胡說(1)、山戎說(2)。考古學領(lǐng)域的青銅時代,很大程度與歷史上的商周時期密切相關(guān)。從華夏民族視角看,自西周初年“召公”受封,燕國便開始在與遼西等地土著民族的交往中不斷擴展疆域,其勢力逐漸進入并最終掌控遼西走廊。另一方面,早在燕國勢力進入前,遼西走廊域內(nèi)就有山戎、東胡、俞(渝)、嵎夷、肅慎、伊慮、屠何等諸多土著民族。[4]他們之間的交往和與以燕國為代表的華夏民族的交往對于遼西走廊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齊桓公“北伐山戎”堪稱其時走廊社會民族交往的代表事件,而“北伐山戎”之前走廊域內(nèi)的民族分布情況,則成為相關(guān)研究工作的前提。

      一、山戎在走廊域內(nèi)的分布

      司馬遷回顧春秋時的北方民族關(guān)系時說:

      燕北有東胡、山戎。[5]288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胡、山戎的確是走廊域內(nèi)除華夏族之外最重要的民族勢力。探討春秋戰(zhàn)國遼西走廊民族關(guān)系,主要是探討華夏族與山戎、東胡間的關(guān)系。東胡、山戎雖在司馬遷的筆下并提,兩者的興起與繁盛卻存在時代早晚之別?!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

      南撫交址、北發(fā),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fā)、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5]431(3)

      至少自虞舜時代開始,山戎已成為活動在華夏族勢力范圍以北的重要民族。相比之下,東胡在史書中出現(xiàn)的時間可能要晚至西周初?!兑葜軙ね鯐吩唬?/p>

      北方臺正東:高夷嗛羊,嗛羊者,羊而四角。獨鹿邛邛,距虛,善走也。孤竹距虛。不令支玄模。不屠何青能。東胡黃羆。山戎菽。[6]933939

      最遲從西周初年始,東胡與山戎已成為東北亞域內(nèi)兩個不同的民族。不過,最先興盛起來的應是山戎,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山戎更加悠久的歷史和更為厚重的底蘊。(4)

      山戎與東胡在所處年代上有一定重合,因此搞清兩者間的關(guān)系,特別是同時代各自的活動地域是非常重要的。漢代以降,學者多認為山戎與后世的鮮卑關(guān)系密切。如,服虔曰:“山戎、北狄,蓋今鮮卑?!盵5]1488韋昭也說:“山戎,今之鮮卑。”[7]233鮮卑大概是由秦末漢初從東胡民族中衍生而來,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8]2985如此,山戎應算是東胡之先了。目前,仍有學者持類似觀點,如田繼周先生曾說:“夏家店上層文化,一般認為是屬于周時的肅慎、山戎和東胡的文化。而這幾個族稱,又有密切的關(guān)系,甚至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時期的稱謂”,又進一步指出:“山戎,從字面上講,是居于山區(qū)的戎人,當時被視為北戎的一部分,戰(zhàn)國以后就被稱之為東胡了。”[9]388,390

      苗威先生指出,這種說法一面混淆了“古山戎”與周代山戎的區(qū)別,另一面也將周代的山戎與同時代的東胡混為一談了。周代的東胡應是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主人,若說東胡在地域上是古山戎的繼承者,并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若說東胡與古山戎有某種(不是全部)血統(tǒng)關(guān)系,也無不可;但是,周代的山戎與東胡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文化上、血統(tǒng)上,并非一回事。[10]

      對于“周代的東胡應是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主人”的觀點雖值得商榷,但東胡是所謂“古山戎”“地域上”的“繼承者”和兩者間具有“某種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判斷,是值得關(guān)注的。從延續(xù)時間上看,夏家店上層文化很可能與山戎有關(guān)。據(jù)研究,將該考古學文化的年代上下限確定在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是較為合適的。[11]68當時,東胡與山戎雖已并存,但山戎的勢力遠大于東胡。林沄先生指出:“夏家店上層文化最發(fā)達的時期無疑是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瓱o論如何,山戎在春秋初最強大,是沒有問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正與之相符?!盵12]393394在東胡強盛的戰(zhàn)國時期,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主要因素已在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碰撞、交融中消失了。要指出的是,夏家店上層文化是由北而南漸進遷移的。有學者認為,西周前,該文化分布于西拉木倫河以北,之后渡河而南,春秋以前到達燕山北麓地區(qū)。[13]5354雖然某些具體看法尚可商榷,但所指出這種時空變化卻值得肯定。如果該文化的主體確實曾在春秋以前抵達燕山北麓地區(qū),則意味著其初興之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包括老哈河中下游),很可能成為其他民族遷徙、生存、發(fā)展的空間。

      關(guān)于春秋時期山戎在今燕山北麓的主要活動范圍,孫進己先生認為,“在今大凌河流域”,并進一步指出,“山戎的西南應為孤竹和燕,山戎之西為無終,山戎之北當以努魯兒虎山及老哈河上游與東胡為鄰,山戎之東應為穢貊”。[14]187另有學者認為,從考古學文化區(qū)別來看,努魯爾虎山是山戎與東胡的分界,努魯爾虎山以西屬山戎文化區(qū),以東屬東胡文化區(qū)。[15]511513

      “在今大凌河流域”的看法或可商榷,“努魯爾虎山以西”的觀點相對含糊,但它注意到“努魯兒虎山(及老哈河上游)”,這個在遼西走廊民族布局中十分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是值得肯定的。王立新先生在探討“遼西區(qū)”夏至戰(zhàn)國文化格局與經(jīng)濟形態(tài)演進等問題時,開篇也曾提到努魯兒虎山:“區(qū)內(nèi)以東北—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為界,可分為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西區(qū)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區(qū)地貌多為平川和低矮的丘陵”。[2]

      在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的努魯兒虎山以西,可進一步細分為七老圖山與老哈河上游一線西南側(cè)的山地區(qū),楔形地域和其以北更加寬廣的黃土丘陵區(qū);在以平川和低矮的丘陵地貌為主的努魯兒虎山以東,可進一步細分為大、小凌河及青龍河、六股河中上游流域的低矮丘陵區(qū),上述河流與灤河下游流域平川區(qū)。[16]七老圖山與老哈河上游一線西南側(cè)的山地區(qū),主要指灤河上中游流域。這片地域山脈縱橫、河流密布、溝谷交錯、林木繁茂,是“遼西區(qū)”內(nèi)最適宜“居于山區(qū)的戎人”,即山戎生息繁衍的地方。在承德平泉縣東南溝[17]、灤平縣苘子溝[18]40發(fā)現(xiàn)先秦墓葬,不少學者認為是山戎遺存。(5)兩處墓葬地處灤河中上游流域。林沄先生說:“舊說一般認為孤竹在河北盧龍,令支在河北遷安,均在燕國之東,今灤河下游。由灤河上溯,從今天的喜峰口越過燕山,正進入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布區(qū)。”[12]394此處先生雖未明言,但所謂“由灤河上溯,從今天的喜峰口越過燕山”,“進入”的應是春秋時期山戎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即今灤河中上游流域,與承德地區(qū)大致相當。(6)

      夏家店上層文化是在粗放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基礎(chǔ)上逐步加大畜牧、狩獵業(yè)比重,最終形成的一種農(nóng)、牧、獵混合型經(jīng)濟形態(tài)支撐下的定居人群遺存。(中國古代北方“戎”族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正與此類似。)這已為多數(shù)學者認同。但是,西遼河流域在西周至春秋,氣候的冷干化以及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至少不利于夏家店上層文化人群的農(nóng)耕與狩獵。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上層文化人群很可能南遷至低緯度、相對暖濕且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qū),走廊山地丘陵區(qū)(主要是灤河中上游流域)正符合其外在條件。夏家店上層文化人群的南移,與數(shù)百年后烏桓、鮮卑大規(guī)模南下相比,具有相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歷史背景,可算是遼西走廊見證的時代更早的民族遷徙。

      二、屠何、貉(貊)、東胡在走廊域內(nèi)的分布

      關(guān)于東胡的主要活動范圍,認為努魯兒虎山“以東屬于東胡文化區(qū)”的觀點或許并不正確。這里的“地貌多為平川和低矮的丘陵”,雖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適合東胡繁衍(如,東漢著名的“遼西烏桓”便主要活動于此),但從文獻和考古方面看,春秋時期(至少桓公北伐之前)東胡的主體很可能并不活動于此。《管子·小匡》列舉桓公功績,說:

      中救晉公,禽狄王,敗胡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斬孤竹,而九夷始聽,海濱諸侯,莫不來服。[19]126

      桓公“北伐”,不僅擊敗山戎及其盟國泠(令)支、孤竹,收到以“九夷”為代表的“海濱諸侯,莫不來服”的效果,還一并擊敗、征服以屠何、胡貉為代表的“騎寇”。

      《漢書·地理志》、《續(xù)漢書·郡國志》載,兩漢曾在走廊域內(nèi)設(shè)“徒河”縣,西漢隸屬于遼西郡、東漢改隸遼東屬國?!巴胶印笨h邑所在學界尚存分歧,不過,該縣轄境大致位于今錦州地區(qū)(包括錦西,即葫蘆島地區(qū))應無大謬。漢代“徒河”縣應和先秦“屠何”古族密切相關(guān)。金岳先生認為,西周“屠何”乃夏商“土方”后裔,“土方”發(fā)源地在兩“土河”流域,即今老哈河、牤牛河(包括其注大凌河下游至入海)流域。而“屠何”在東周為山戎、“東胡”,屠何、山戎被齊桓公所破后,在春秋時出現(xiàn)東胡,東胡乃屠何后裔。[20]“屠何”是源自兩“土河”流域的夏商“土方”后裔,相關(guān)論證令人信服。不過,春秋時的東胡不一定是西周屠何的后裔,而東胡也并不是在春秋時才出現(xiàn)。據(jù)《逸周書·王會》載,早在西周初,屠何與東胡已并存??梢钥隙?,東胡與屠何的關(guān)系較為緊密?!豆茏印ば】铩匪^“敗胡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將“屠何”與“胡”“貉”一并視為“騎寇”。此處的“胡”便是《王會》中的“東胡”?!巴篮巍痹诒换腹珦羝坪螅撤N程度上融入“東胡”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敗胡貉,破屠何”中的“貉”也不應忽視。在古人眼中,“貉”通“貊”。(7)前引《史記·五帝本紀》,有“北山戎、發(fā)、息慎”?!蹲髠鳌ふ压拍辍吩唬骸凹拔渫蹩松?,……;肅慎、燕、亳,吾北土也。”[21]1308林沄先生指出,“亳”是“發(fā)”“貊”的同音異寫。[22]劉子敏先生以此為基礎(chǔ),進一步考證認為,周武王所說的“亳”即虞舜時代北方的“發(fā)”,亦即后來的“貊”,“貊”分為“遼東之貊”“遼西之貊”,其分布區(qū)域東自今朝鮮清川江北岸、西抵今醫(yī)巫閭山西麓附近。[23]

      周宣王時,朝廷冊封“韓侯”為一方之“伯”,管理包括“貊”在內(nèi)的東北亞諸族?!对姟ご笱拧ろn奕》有言:

      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藉。獻其貔皮,赤豹黃羆。[24]572

      關(guān)于這位“韓侯”,不少學者在研究中曾有涉及。如,對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延續(xù)到戰(zhàn)國中期,考古學文化中所謂的“十二臺營子類型”,林沄先生認為,這類遺存加上更東地區(qū)的相似遺存,有相當一部分是戰(zhàn)國文獻中常提到的“貉(或作貊)”?!对娊?jīng)·韓奕》中提到一位“韓侯”,……這位貊地的霸主,他的都城和部眾的遺存,正應該在大小凌河及更東地區(qū)去探索?!赌印芬辉偬岬健把?、代、胡、貉”,《荀子》《晏子春秋》《管子》也都“胡、貉”兼舉??梢娫谘鄧员辈荒苤豢紤]有胡,而忽略貉的存在。[12]390

      據(jù)劉子敏先生的研究,這位被周宣王冊封于追(穢)貊之地的“韓侯”,其都“韓城”應位于今遼寧阜新或北鎮(zhèn)一帶。[25]正位于走廊東端分界的醫(yī)巫閭山東西兩麓。

      綜上,在桓公北伐前,努魯兒虎山“以東”可能并不“屬于東胡文化區(qū)”,至少不是“東胡文化區(qū)”的主體。究其原因,當時努魯兒虎山東西兩側(cè)的今牤牛河、老哈河(兩“土河”)流域,應屬于夏商“土方”后裔“屠何”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在“屠何”活動地域以東、以南,即今醫(yī)巫閭山東西兩側(cè)的大小凌河(至少是中下游)流域,應屬于“貊(貉)”的活動范圍。貊于西周后期強大,可能占據(jù)了原本為屠何控制的今大凌河中下游一帶。那此時“東胡文化區(qū)”的主體位于何處?前述山戎主體南下燕山北麓(今灤河中上游流域)之后,其初興之地——西拉木倫河流域(或包括老哈河中下游),很可能成為其他民族發(fā)展、壯大的舞臺。東胡初興起之地或在于此。(8)

      三、孤竹、令支在走廊域內(nèi)的分布

      在桓公北伐前,努魯兒虎山“以東”不止分布有屠何與貊。在“遼西區(qū)”諸多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中,魏營子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據(jù)研究,其年代上限為殷墟二期左右,下限大體不晚于兩周之際;大致分布范圍,東抵醫(yī)巫閭山,東南到海,南不過燕山,西北達努魯兒虎山左近,大小凌河流域是中心分布區(qū)。[26]魏營子文化的興起早于可能是山戎遺存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在西周時期,兩者基本上并行發(fā)展。

      文獻和考古資料表明,在商周“北?!保ń癫澈#┭匕?,活動著一個重要封國——孤竹?!妒酚洝げ牧袀鳌氛f:

      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索隱》按:“其傳”概《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也。其傳云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5]21222123

      在商代甲骨卜辭中,可見“竹”字(如,《殷墟文字乙編》4525、《海外甲骨錄遺》507),有些可能是“孤竹”省稱;孤竹國統(tǒng)治者被稱為“竹侯”(如,《戰(zhàn)后京津新獲甲骨集》2114、《甲骨文合集》3324)。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分別在河北盧龍、遼寧喀左發(fā)現(xiàn)可能與商代孤竹國有關(guān)的墓葬[27]38、遺址[28]和青銅器窖藏[29]。特別是喀左出土的銘文為“父丁,孤竹,亞微”的銅罍(意即“孤竹君亞微為其父名叫丁的所作銅罍”),[30]對學術(shù)研究、歷史文化傳承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jù)李學勤先生考證,“孤竹是商代的同姓諸侯國”。[31]

      商周鼎革后,孤竹歸附周王朝。據(jù)《逸周書·王會》載,孤竹國曾向成王進貢“距虛”,以示臣服。然而,最晚從春秋開始,孤竹就不再順服周的統(tǒng)治。它與令支等方國一道,成為山戎的盟國。山戎“病燕”且“越燕而伐齊”,最終,“(桓公)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不來服?!盵32]233此后,孤竹不見史載。關(guān)于孤竹國的地域范圍,也多有學者研究。有人劃定得較為具體,認為其“西起今河北省的遷安、盧龍縣;沿渤海北岸,東抵遼寧省的興城縣;北達北票、敖漢南部”,[30]“南起今河北省唐山市東郊、南灤縣(筆者注:應為灤南縣)、樂亭,東至昌黎、撫遠(筆者注:應為撫寧)、秦皇島,北已伸延到了遼寧省西南部”。[33]有人劃定得相對籠統(tǒng),認為“今河北省東北部到遼寧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qū),都歸屬于它”。[34]還有人進行動態(tài)分析,認為“開始定居在今遼寧朝陽地區(qū)……商代中葉,孤竹國進入中期,立足于燕山南麓廣闊的平原和丘陵地區(qū),并在灤河流域建立都城?!ㄎ髦軙r)已經(jīng)淪為幽燕地區(qū)的小國,其疆域縮限到大約今天的河北唐山、秦皇島地區(qū)”。[35]彭邦炯先生認為,“竹國的范圍就在以今盧龍為中心的河北東部到遼西一帶廣大地方?!盵36]189李學勤先生的看法則審慎得多,認為“在古人心目中,孤竹指北方的廣闊地域,不限于今盧龍的孤竹城。在這此意義上,孤竹之器出在遼寧喀左,是容易理解的?!盵31]

      總之,商周孤竹國的延續(xù)時間與活動地域,與考古學所見魏營子文化的年代和分布范圍有很大重合性?;蛘虼?,有學者“推斷魏營子文化可能是孤竹遺存”。[4]看來,至少在桓公北伐前,努魯兒虎山“以東”的大小凌河流域,曾是孤竹族(國)活動地區(qū)。

      前文有言,在桓公北伐前,大小凌河(至少中下游)流域應屬“貊(貉)”人活動范圍,此處又說曾是孤竹族(國)活動地區(qū),豈不自相矛盾?實則不然。需強調(diào)的是,據(jù)《管子·小匡》記載,在春秋時華夏民族眼中,“(山)戎”“孤竹”“泠支”與“(東)胡”“貉(貊)”“屠何”可能不屬同一族系,前者似乎與東(北)部沿海地帶的所謂“九夷”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后者應是典型的“騎寇”,即活動在北方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林沄先生曾指出:史稱之“戎狄”,至少是東北部的戎狄,仍屬東亞蒙古人種范疇,和史稱為“胡”的匈奴以及史稱為“東胡”的鮮卑、契丹,在人種上是有區(qū)別的。而且,先秦文獻中也總是把胡和戎狄并舉,以示有別。因此,我們切不可相信漢代以來的史家們把戎狄和胡混為一談的說法,以免干擾考古學的實事求是的探索。[12]394

      在商周遼西走廊域內(nèi),“九夷”族系與“騎寇”民族間的交往不容忽視。如,孤竹作為商代同姓諸侯國,應在當時走廊域內(nèi)居于相對突出的地位。表現(xiàn)在活動地域上,可能同時占有走廊山地丘陵區(qū)域內(nèi)的今大、小凌河(至少中上游)流域和濱海平原區(qū)域內(nèi)的今灤河下游某些地區(qū)。然而,到西周春秋時,隨著同姓宗主的隕落,孤竹在走廊域內(nèi)的地位勢必大大下降,原來活動在走廊北部和其以遠地帶的“騎寇”民族有可能大舉南下,占據(jù)原屬孤竹的某些地域,如大、小凌河流域。(9)考古學文化上所謂“十二臺營子類型”或是“騎寇”民族中的一支,即“貉(貊)”,南下開辟活動疆域時留下的遺存。

      與孤竹相比,“令支”活動于遼西走廊的時間似乎要更早些。據(jù)《路史》記載:

      成湯之初,析之離支,是為孤竹。

      注曰:“離支,即零支,元年三月丙寅封?!盵37]

      若《史記索隱》和《路史·注》有關(guān)孤竹、離(令)支受封時間的記載符合史實,則表明兩國同時受到商朝冊封。從商周甲骨卜辭、銅器銘文看,“令支”確是當時方國,卜辭、金文中代表方國族氏徽識的“纟令”字,可釋為“令纟”[38],即上古文獻中所說“(不)令支(泠支、離支、令疵、離枝、零支)”。不過,從“析之離支,是為孤竹”的語意看,孤竹封域應從“離支”活動地區(qū)內(nèi)析分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受封為殷商方國前,“離支”便已活動在今渤海沿岸地帶。

      關(guān)于“令支”活動地域,后世文獻中留下些相關(guān)記載?!稘h書·地理志》“遼西郡”條有:

      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

      注引應劭曰:“故伯夷國,今有孤竹城。令音鈴?!盵39]1625

      另據(jù)《水經(jīng)·濡水注》載:

      濡水又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東,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遼西郡令支隸焉。[40]346

      《中國歷史地圖集》將西漢遼西郡下轄“令支”縣邑定在今遷安市以西的灤河西岸,將“孤竹城”定在灤河以東的盧龍縣西南。[41]2728若《中國歷史地圖集》的這種判斷屬實,是否可做如下推測:在商初冊封前,令支活動在今灤河下游東西兩岸一帶。成湯冊封時,“析之離支,是為孤竹”,或是以灤河下游河道為界,以東歸屬孤竹、以西仍歸屬令支。

      當然,以上推測僅涉及令支、孤竹兩族(國)在走廊濱海平原區(qū)域內(nèi),今灤河下游流域的活動范圍,至于令支、孤竹在濱海平原區(qū)活動的西界、東界,還有在走廊山地丘陵區(qū)活動的北界,有待相關(guān)資料充實后考證。

      綜上,齊桓公“北伐山戎”前,遼西走廊域內(nèi)分布著山戎、東胡、屠何、貊(貉)、孤竹、令支等民族或方國。以夏家店上層文化為考古學代表的山戎因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由西拉木倫河流域南下至灤河中上游一帶的山地丘陵區(qū),主要活動于今承德地區(qū)。東胡則借機南下,于山戎故地發(fā)展壯大,夏商“土方”后裔屠何分布在東胡以南,黃土丘陵區(qū)域內(nèi)的老哈河、牤牛河流域,兩者以今赤峰地區(qū)為主要活動地域。貊(貉)大致活動于努魯兒虎山以東,醫(yī)巫閭山東西兩側(cè)的大、小凌河流域,相當于今朝陽、錦州、阜新等地。孤竹、令支主要分布于走廊南部的濱河平原,可能以灤河下游河道為界,孤竹以今秦皇島及葫蘆島地區(qū)、令支以今唐山地區(qū)為主要活動地域。另,桓公北伐前的走廊域內(nèi)不止有上述諸族活動,還有肅慎、伊慮、俞等族群,但有些(如肅慎、伊慮)早在春秋前既已遷出,[42]有些(如分布在大凌河流域的俞、嵎夷)勢力較為微弱,難以在日后的走廊民族關(guān)系中發(fā)揮主要作用。

      齊桓公“北伐山戎”之前遼西走廊民族分布示意圖

      [注釋]

      (1)持此觀點的代表學者有靳楓毅先生.參見《論中國東北地區(qū)含曲刃青銅短劍的文化遺存(上)》.考古學報,1982(4);《夏家店上層文化及其族屬問題》.考古學報,1987(2).孫進己先生,參見《東北歷史地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191.

      (2)持此觀點的代表學者有朱永剛先生.參見《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初步研究》.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6.林沄先生.參見《東胡與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學術(shù)文集[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393394.

      (3)《大戴禮記·五帝德》亦載有此事,曰:“南撫交趾、大教,鮮支、渠廋、氐羌,北山戎、發(fā)、息慎,東長、鳥夷、羽民?!秉S懷信主撰.大戴禮記匯校集注(卷7)·五帝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762765.

      (4)有學者認為,“遠古之時的山戎、發(fā)、息慎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三大原始族群,其中的山戎分布于遼西地區(qū)(亦即燕地),發(fā)(即亳、貊)主要分布于遼東地區(qū),而肅慎則在長白山(古不咸山)之北”,并且進一步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應當是‘古山戎文化。之所以在山戎之前加個‘古字,是為了與周初至戰(zhàn)國時代的山戎相區(qū)別”。(苗威.山戎、東胡考辨[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夏家店下層文化與所謂“古山戎文化”是否存在對應關(guān)系,尚待日后進一步研究。遠古之時“山戎分布于遼西地區(qū)(亦即燕地)”的觀點卻應予以重視.

      (5)如,林沄先生便持此觀點.參見《東胡與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學術(shù)文集[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393.

      (6)清代學者段長基在《歷代沿革表》中認為:“直隸承德府,即雍正元年熱河廳舊境,古為山戎,北齊庫莫奚地,隋唐并為奚地.”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M].“山戎菽”條“集注”之“陳逢衡云”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5,936940.

      (7)如,《經(jīng)籍纂詁·陌韻》:“《孟子》:大貉小貉.《谷梁傳》作大貊小貊.”《詩·大雅·皇矣》“貉其德音”陸德明釋文“貉,本又作貊”.《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九》“貉人犯法”胡三省注“貉與貊同”.

      (8)從桓公北伐的結(jié)果看,山戎、屠何等民族應受到十分沉重的打擊,此后便一蹶不振,逐漸分散融合到其他民族中.相比之下,東胡受到的打擊要輕得多,不僅沒有傷及元氣,反而在戰(zhàn)國時變得異常強盛.這或與當時東胡主要活動地域相對遠離燕山腹地和渤海沿岸地帶有關(guān),西拉木倫河流域恰好符合這樣的民族地理分布.

      (9)在商代甲骨卜辭中,既已見到“土方”對活動在今燕山地帶的孤竹、子幽、子漁等商朝封國的侵擾.參見金岳.東胡源于土方考[J].民族研究,1987(3).

      [參考文獻]

      [1]蘇秉琦.中華文明的新曙光[A].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C].沈陽:遼寧大學出版,1994.

      [2]王立新.遼西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文化格局與經(jīng)濟形態(tài)的演進[J].考古學報,2004(3):243270.

      [3]王志麗.夏家店下層文化族屬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08(5):14.

      [4]崔向東.先秦時期遼西地區(qū)古族氏述論[J].渤海大學學報,2016(1):1015.

      [5][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徐元誥.國語集解[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8][南朝]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田繼周.先秦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0]苗威.山戎、東胡考辨[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4):6772.

      [11]趙賓福.中國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2]林沄.東胡與山戎的考古探索[A].林沄學術(shù)文集[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13]劉觀民.西拉木倫河流域不同系統(tǒng)考古學文化分布區(qū)域的變遷[A].考古學文化論集(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4]孫進己,王綿厚主編.東北歷史地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郭大順,張星德.東北文化與幽燕文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6]王海,郝靜.秦漢遼西史地考論之三——以生態(tài)環(huán)境區(qū)域差異為視角[J].渤海大學學報,2016(4):1723.

      [17]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泉東南溝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J].考古,1977(1):5155.

      [18]鄭紹宗.灤平發(fā)現(xiàn)山戎氏族墓地[N].光明日報,1977(12).轉(zhuǎn)引自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三十年來的考古工作[A].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19][清]戴望.管子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0]金岳.東胡源于土方考[J].民族研究,1987(3):3543.

      [2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2]林沄.“燕亳”和“燕亳邦”小議[J].史學集刊,1994(2):5659.

      [23]劉子敏.貊族考[J].北方民族,1996(1):423434.

      [24][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毛詩正義.[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影印).

      [25]劉子敏.也談古朝鮮研究的幾個問題——與都興智先生商榷[J].史學集刊,2005(4):9095.

      [26]董新林.魏營子文化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2000(1):130.

      [27]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三十年來的考古工作[A].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盧龍縣東闞各莊遺址[J].考古,1985(11):980984.

      [29]遼寧省博物館,朝陽地區(qū)博物館.遼寧喀左縣北洞村發(fā)現(xiàn)殷代青銅器[J].考古,1973(4):225226.

      [30]金耀.亞微罍考釋——兼論商代孤竹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2):207213.

      [31]李學勤.試論孤竹[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2):202206.

      [32]徐元誥.國語集解[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33]孟古托力.孤竹國釋論——一支華夏化的東北夷[J].學習與探索,2003(3):117123.

      [34]龔維英.對孤竹、伯夷史實的辨識及評價[J].江漢考古,1995(2):8991.

      [35]李志毅.幽燕古國——孤竹探秘[J].北京社會科學,2003(2):100105.

      [36]彭邦炯.商史探微[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37][宋]羅泌.路史[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8]王長豐.“令支”方國族氏考[J].東南文化,2007(2):6972.

      [39][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0][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41]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西漢·東漢時期[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42]崔向東.醫(yī)巫閭山名稱來源及“伊慮”族屬遷徙考釋[J].社會科學輯刊,2014(6):168172.

      [責任編輯]李獻英

      新兴县| 电白县| 北碚区| 滦南县| 自治县| 金阳县| 都安| 高阳县| 汉沽区| 朝阳市| 甘肃省| 鹰潭市| 昌都县| 永德县| 海林市| 河津市| 绥德县| 乌鲁木齐县| 达州市| 焉耆| 竹北市| 石台县| 威信县| 南溪县| 玛沁县| 绥德县| 濉溪县| 建湖县| 伊宁市| 察哈| 台山市| 呼和浩特市| 苍梧县| 湘潭市| 阿图什市| 博兴县| 塔河县| 伊吾县| 舞阳县| 府谷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