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波 王曦影
我們常常告訴孩子:“世界是美好的?!蔽覀兏嬖V孩子:“在美好的世界里,也會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正因為防性侵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練習甄別潛伏在身邊的那些“壞人”。雖然世上還是好人多,但還是有一些看起來慈眉善目的面善之人,躲過了父母們的“讀心術”,傷害到了孩子。
案例
“會變魔術的叔叔”——性侵犯可能就發(fā)生在你認為最安全的家里
這位會變魔術的叔叔,是5歲的朵朵最喜歡的叔叔,在叔叔來家中做客的時候,她總是掰開這位叔叔的手仔細端詳看里面到底藏著什么機關,因為這雙手總是能變出很多好玩兒的東西和玩具出來。朵朵很喜歡這位爸爸的朋友來家里玩兒,因為他就像一個魔法師一樣神奇。
朵朵爸爸經(jīng)常將這位會變魔術的叔叔邀請到家中來吃飯。結果讓朵朵爸爸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親自將一位帶著“有趣”面具的惡魔請到了家里。朵朵爸爸和媽媽一起在廚房忙碌晚飯的一小會兒,這位叔叔將手伸進朵朵的裙子里,讓自己的女兒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了陰影。最終,這位會變魔術的叔叔因猥褻兒童罪,被判處有期徒刑。而朵朵爸爸也長期被自責和悲憤的情緒籠罩。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只要孩子在家中就是絕對安全的,對于避免孩子遭受性侵犯,更是如此認為。然而,就像小偷也經(jīng)常在公安局附近犯案一樣,在我們認為絕對安全的家中也要多留意,尤其是有客人造訪時,古人云:防人之心不可無,應時刻掛在心頭(此時此刻想和我們討論如何交付信任這個話題的,我們擇日單辟話題再聊哈)。
而且認為讓孩子待在家中就可以避免受到性侵害這個觀念其實也是錯誤的,兒童性侵犯可能發(fā)生在家里、商場、電梯間等,發(fā)生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段和任何地點,我們父母要時時警惕。正如我們在開篇的數(shù)據(jù)鏈接中所提到的,在兒童性侵犯案件中超七成是熟人作案,而這些熟人也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家中和社交場域中。
案例
“經(jīng)常笑瞇瞇的門衛(wèi)叔叔”——性侵犯可能發(fā)生在我們對別人盲目的信任中
婷婷今年4歲,是一個既漂亮而且也非常有禮貌的小女孩,同一個單元里走過路過的叔叔阿姨,婷婷都會禮貌地打招呼。而在婷婷熱情打招呼的人員名單里,也包含在小區(qū)里已經(jīng)當了很多年門衛(wèi)的這位叔叔。
這位門衛(wèi)叔叔是小區(qū)里公認的大善人,情商超高,熱心助人,不僅雨天幫人撐傘,還幫收快遞,大家都對他印象很好,很多業(yè)主會私下送一些東西感謝他平日的幫忙,婷婷的媽媽也不例外。而這位常常笑瞇瞇的門衛(wèi)叔叔,幾乎也是看著婷婷長大的。
每次出大門,這位叔叔都會迎上來逗婷婷笑,而婷婷對這位叔叔也很是親近。一天,婷婷媽媽帶著婷婷在小區(qū)里玩,她突然想起忘記給婷婷拿水壺了,于是,她把婷婷暫時托給門衛(wèi)叔叔照看,自己回家去取水壺。沒想到就在這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里,婷婷就遭受到了這位叔叔的猥褻。
據(jù)“女童保護”調(diào)查顯示,37.38%的家長有時會把孩子托付給異性熟人(包括成年異性朋友、鄰居)照顧,56.66%的家長對孩子身邊的成年角色不太了解。這讓我們看到,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除了防性侵教育缺失外,相關的安全監(jiān)護意識也很薄弱。
而且在兒童性侵犯案件中熟人作案比例甚高,2013——2016年最高數(shù)據(jù)為87.87%。熟人作案機會大,且屢屢得手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對熟人非常容易卸下警惕、防范意識極弱。這就要求父母在平日的生活中,不僅要自己加強安全監(jiān)護的意識,也要教給孩子在學會正常社交的同時,如何分辨和巧妙地預防性侵犯。
案例
“熟視無睹的媽媽”——無知的父母也是暗藏在孩子身邊的“大灰狼”
壯壯是一個非常外向的小家伙,今年6歲了,因為鬼點子多,在他的周圍總是圍著很多同齡的小伙伴,這個年齡的他從來都不知道孤獨和沒有小朋友陪伴是什么滋味。
壯壯的爺爺和壯壯以及壯壯的爸爸媽媽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壯壯爺爺本來就是老來得子,對于壯壯這個孫子更是疼愛有加,有時候?qū)褖阉矫懿课煌嫘κ降挠|碰,也成了他每日和壯壯進行互動的一種方式。而對這一從小就已“養(yǎng)成”的互動習慣,壯壯也非常不以為然,壯壯的爸爸媽媽更是對此現(xiàn)象熟視無睹。
直至有一天老師家訪,才向壯壯媽媽提出,爺爺這種破壞孩子身體界限感的行為非常不好,這無形中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私密的部位并不私密,進而也缺乏對待他人身體的界限感。雖然,壯壯媽媽也常常接到一些小朋友媽媽對壯壯“偷襲”男性小朋友私密部位的投訴,但卻始終沒有引起重視。
對性教育這個話題屢屢羞于啟齒、覺得孩子接觸到了性知識會變壞、批評正常的性教育教材和繪本尺度過大、對孩子接受性教育年齡的誤解……所有的這一切皆因為父母對性教育的誤解,導致了父母自身成了孩子在適齡接受性教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甚至不能讓孩子清晰自己身體的界限,以及該如何對待有侵犯自己身體動機或行為的人。
在《綜合防治兒童性侵犯專業(yè)指南》一書中,心理專家龍迪給兒童性侵犯下了這樣一個工作定義:
兒童性侵犯是指成人,或較年長的兒童,或雖然年幼但有權勢的兒童,通過武力、哄騙、討好、物質(zhì)利誘或其他方式,與另一名兒童卷入對方不能做出知情同意的性活動或性交往。 侵犯者可能是兒童熟悉、信任的人,甚至是家人,也可能是陌生人。
雖然兒童性侵犯的侵害者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熟人,但是中外研究都顯示兒童性侵犯的主要侵害者是熟人,這篇文章在打破侵犯者主要是陌生人這個角度還是有一定的貢獻,尤其幫助讀者們提升意識,危險有可能來自身邊。
在這篇文章的三個案例里,侵害者分別是“叔叔”“門衛(wèi)叔叔”和“爺爺”,從親疏遠近的角度分別是朋友、熟人和家人,有一點不足的是,這三個案例中的侵害者都是成年人,沒有一個由兒童施加的對兒童的侵犯。在三個案例中,受侵害者既有女孩子也有男孩子,這也符合國際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女童相對男童面臨更多性侵犯的危險,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4年的報告,全球范圍內(nèi)每5名女孩中就有1名,每13名男孩中就有1名受過某種形式的性侵犯。
很多時候,由于侵害者是熟人,常常面目和善,以家人朋友的身份出現(xiàn),另外侵害人實施了侵犯行為之后,他們也常常會威逼利誘受害者保密,不能告知父母或監(jiān)護人。所以,父母常常很長時間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詳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發(fā)現(xiàn)性侵犯的這一過程常??赡芨忧?。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營造一種平等交流的家庭氣氛,鼓勵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告訴父母,并在孩子張口述說的時候不指責、不評價,建立一個家庭內(nèi)部親子順暢溝通的機制。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安全的,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和父母說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才有可能打破侵害者的威逼利誘,把自己遇到的兒童性侵犯告訴父母。
另外,兒童有自己的語言,他們有可能說,“那個叔叔有點怪”,或者說“覺得有點不舒服”,不太可能說出“我遭到了侵犯”之類的話語,父母如果聽到這樣的話語的時候一定要留意,不能簡單回應“叔叔跟你鬧著玩呢”,這樣就會錯失了解詳情的良機。很多過去的研究顯示,遭遇性侵犯的兒童都曾嘗試把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父母,然而,父母常常錯失了解兒童性侵犯真相的良機。
第三個案例和前兩個案例有所不同,在中國社會里面也很常見。如果說前兩個案例是更加明顯的兒童性侵犯,那這第三個案例還處于灰色地帶,不被大多數(shù)人了解和認識。從孩提時代開襠褲的盛行到爺爺和孫子之間隱私部位的玩笑式互動,這都是在破壞兒童的“身體界限”。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告知他們哪些是隱私部位,別人不能隨意觸碰,也要在家庭內(nèi)部培養(yǎng)一個互相尊重隱私的習慣,讓兒童在上廁所、洗澡、換衣服等時候都有安全隱秘的空間,幫助孩子們認識自己的身體的所有權和自己與其他人的身體界限。 如果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們樹立起清晰的身體界限,就是在幫助他們奠定預防性侵犯和避免侵犯他人的基礎。
數(shù)據(jù)鏈接
據(jù)統(tǒng)計,兒童性侵犯案發(fā)地多在學校(培訓機構、托管中心)、受害者住所、施害者住所、戶外(上學路上、廣場)等,其中住所、公共場所案發(fā)率較高。
熟人作案占比六成,家庭成員作案在2017年曝光的熟人作案中占比15.31%,較2016年的10%有上升。
數(shù)據(jù)來源:《“女童保護”2017年性侵兒童案例統(tǒng)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diào)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