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兩朝地方文獻輯錄的土家語詞匯分析

      2018-09-10 20:16:03彭成剛
      三峽論壇 2018年4期
      關(guān)鍵詞:保靖縣龍山縣土家

      彭成剛

      摘 要:土家語詞匯輯錄入文獻從明朝的沈瓚編纂的《五溪蠻圖志》開始,到了清朝有很多地方文獻也都輯錄了土家語詞匯。這些文獻輯錄的土家語對已失傳的土家語詞匯具有勾沉意義,也對土家語詞匯的多樣性及漢字古音的認(rèn)識有啟發(fā)和借鑒作用。由于這些文獻中輯錄土家語詞匯的人士大都是流官,對土家語不是完全精通,故也有一些不足和錯誤。

      關(guān)鍵詞:明清;地方文獻;土家語詞匯

      中圖分類號:H27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4-0029-05

      清朝以前湘西大部分土家族地區(qū)都是以土家語作交流用語?!案耐翚w流”后,土家族地區(qū)的流官(即朝廷派往土家族地區(qū)的漢族官員)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明令土家族不準(zhǔn)講自己的民族語言,并把土家語作為一種陋習(xí)加以革除。乾隆七年(公元前742年),永順知縣王伯麟主修的第一部《永順縣志》中明確規(guī)定:“一切語言,必照內(nèi)地(指照漢語),并舊時陋習(xí)盡為革除?!盵1]189把土家語與其他陋習(xí)(其實是民族風(fēng)俗)捆綁在一起予以革除??梢哉f清朝在土家族地區(qū)實行的“改土歸流”是一種野蠻政策,是對土家語這一文化的嚴(yán)重打擊。但是,也有部分流官具有一種清醒的認(rèn)識,能在明清兩朝湘西地方文獻(以下簡稱湘西地方文獻)把土家語記錄下來,對保存土家語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湘西地方文獻記載土家語概況

      1.《五溪蠻圖志》輯錄的土家語

      最早記載土家語地方文獻是明朝沈瓚編纂的《五溪蠻圖志》。該文獻中只記八個土家語單詞,即:天言麥[me](后面方括號里的國際音標(biāo)系筆者所加,下同)、地言母左[mu?]、父言杷[pa]、母言葉[]、米(應(yīng)為小米)言烏梭[]、鹽言濕喇[]、茶言亞古[?]、酒言熱[?e]。沈瓚說:“此山傜之言也?!盵2]67

      《五溪蠻圖志》作者是沈瓚。沈瓚,昆山(今江蘇省蘇州市地)人,《五溪蠻圖志》系沈于明成化(1465-1487)初,任辰州教諭時寫成的。沈肯定對土家語不太了解,這八個土家語單詞肯定通過他人的間接資料輯錄到《五溪蠻圖志》里面去的。由于當(dāng)時土家族尚未識別,所以沈瓚把《五溪蠻圖志》中記載的八個土家語稱之為“傜之言也”。雖然說得不夠準(zhǔn)確,但沈瓚開了把土家語記入地方文獻的先河。

      2.《楚南苗志》輯錄的土家語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3),段汝霖主編《楚南苗志》?!岸稳炅?,字時齋,號梅亭,清漢陽(今武漢市)舉人。乾隆二年十二至乾隆四年五月任龍山知縣,后升任道州知州[3]212。龍山是土家語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至今用土家語作日常用語的人還有20000余人。段在龍山任過知縣這一先決條件,使其得以通過各種渠道掌握不少的土家語資料,所以《楚南苗志》中輯錄的土家語有200余條,是輯錄土家語最多的地方文獻。段是一位有建樹的清朝官吏,乾隆初年,由舉人歷官道州知州。永綏(今湖南花垣)同知。宦游湖湘二十余年。后升為云南楚雄知府,補福建建寧知府。永綏同知任內(nèi),曾主撰第一部《永綏廳志》。……繼而奉湖南巡撫楊錫發(fā)諭委,編撰《楚南苗志》?!盵4]1《楚南苗志》于乾隆十五年(1750)成書,乾隆二十二年(1752)刻印。書中把土家語單詞明確標(biāo)識為“土人語言”?!冻厦缰尽匪浲良艺Z單詞,大都是土家語北部方言中的詞匯。有的詞條現(xiàn)在土家語中基本消失,《楚南苗志》卻記錄下來,很有勾沉意義。

      如:河曰“勺鲊” [so?a]、日曰“臘窩”[lao],又曰“墨拉”[mela],日色大曰“墨拉地” [melati],風(fēng)曰“熱詩”[?esi],吹風(fēng)曰“熱詩米”[?esimi],雨大曰“墨者臨喀”[me?elenka],雨小曰“拉皮拉折拉”[laphila?ela],雪曰“舒西”suxi[su?i],早稻曰“喇 ”[la]等。[4]224、225、227《楚南苗志》還特地做了說明:“今所載土人語言,系出保靖縣西。余則未能詳也?!盵4]228能輯錄下來彌足珍貴,但其中有的詞條記得欠準(zhǔn)確。

      3.《永順府志》輯錄的土家語

      乾隆二十八年(1759)《永順府志》載土家語詞條有10條:其中關(guān)于“官”的稱謂就多達4條。如:官長曰“沖”[?ho?],又曰“送”[so?],又曰“踵”[?o?],又曰“從”[?ho?];其他的山的稱謂兩條。如:山曰“吾”[],山又曰茄[];關(guān)于衣服的稱謂兩條。如:衣服曰體亞[],曬衣服曰體亞灑[];關(guān)于扇子的土家語兩條,如:扇子曰拿切[],扇扇子曰拿切牙[]。實際上就只記4條土家語。稱長官曰“客墨”[ kame]。[1]234

      4.嘉慶版《龍山縣志》輯錄的土家語

      清朝嘉慶二十三(1818)由知縣洪際清任主編的《龍山縣志》出版,該縣志里面記錄了土家語詞匯55條,其中記錄了土家語對錢的稱謂為“錢曰“庫喏喏”[]”。[5]195現(xiàn)在的土家語中對錢的稱謂是借用清代的漢語對錢稱謂的“銅錢[]”。而《龍山縣志》卻記錄了土家語古代對錢的稱謂實在是彌足珍貴。

      5.《古丈坪廳志》輯錄的土家語

      光緒三十三年(1907)版的《古丈坪廳志》記錄了139個土家語單詞。古丈縣的田家洞(現(xiàn)為斷龍鎮(zhèn))、茄通(現(xiàn)為紅石林鎮(zhèn))在解放前的土家人基本上都講土家語,屬純土家語地區(qū)。目前這兩個地方大部分地方土家語已經(jīng)消失。只是部分村寨還保留著完整的土家語。古丈的土家語同龍山的土家語的發(fā)音狀況及語調(diào)都是相同的。雖然中間隔了保靖,但語音完全與龍山的土家語相同。

      如:伯曰阿取 [a?hi]、伯娘曰捏取 [?ie ?hi]、弟曰阿米 [ami]、肚(阿拱) [a53ko?53]、女曰必物 [piu]、閨女曰補遂 [piu]、夫曰那(聲上)把 [lopa]、妻曰那(聲上)假力 [loka?i]、活(赧波大) []、死(赧故) []。[6]331這些土家語單詞與龍山的土家語發(fā)音都完全一致。

      6.同治版《保靖縣志》輯錄的土家語

      同治版《保靖縣志》輯錄了土家語詞條共55條。同嘉慶版《龍山縣志》輯錄的土家語內(nèi)容基本相同。也輯錄了土家語古代對錢的稱謂:錢曰庫諾諾 []。[7]64只不過嘉慶版《龍山縣志》記的是“庫喏喏”[]”。但按兩縣的方言讀音完全是一樣,二者的內(nèi)涵是一樣的。

      7.《苗防備覽》輯錄的土家語

      溆浦籍嚴(yán)如煜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編寫的《苗防備覽》記錄了140條土家語詞匯。嚴(yán)如煜(1759-1862)字炳文,自號樂園,湖南溆浦人。祖籍浙江桐廬,宋末始遷溆浦。嚴(yán)“秉性豪邁,不修邊幅,淡薄榮利,其外表就是一普通的野老?!盵8]5

      嚴(yán)對治理少數(shù)民族有一定的貢獻。道光皇帝每每論及疆吏之才,首先舉出的就是嚴(yán)如煜。《清史稿》有《嚴(yán)如煜傳》。

      《苗防備覽》里面記錄了當(dāng)今尚未存在的土家語單詞或者與當(dāng)今的土家語單詞有不同之處。如:河曰受 [sou35]、官曰夸[khua]、民曰馬那 [malo]、伯曰阿取 [a?hi]、伯娘曰捏取 [?ie ?hi]、叔曰阿卑 [apei]、嬸娘曰阿蟻[a?ie]、弟曰阿米 [ami]、妹亦曰阿米 [ami]、媳曰帕 [pha]、閨女曰補遂 [piu]、肚曰阿拱 []、小山曰卡斜鼻 [kha21kho21pi35]、大山曰卡斜 [kha21kho21]、桌曰席別 []、椅曰科椅 []、活曰赦跛大 []、死曰赦胡 []。[8]64

      這些土家語單詞中,雖然有的準(zhǔn)確性還可以商榷,但嚴(yán)如煜能把它們記錄下來,是十分可貴的。

      二、湘西地方文獻輯錄土家語的貢獻

      明清兩朝地方文獻所輯的土家語單詞對土家語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有的文獻把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亡的土家語單詞記錄下來,做了挖掘和保護土家語詞匯的工作

      目前土家語詞匯僅存4000多條,地方文獻中能把消亡的土家語詞匯記錄下來是對豐富土家語詞匯的一大貢獻。

      例1:嘉慶版《龍山縣志》和同治版的《保靖縣志》,都記錄了“錢”土家語稱謂:“錢曰庫喏喏[]”(《龍山縣志》),錢曰庫諾諾[]”(同治版《保靖縣志》)。雖然二者記音是“庫喏喏”和“庫諾諾”,一個是“喏”,一個是“諾”,但二者的當(dāng)?shù)貪h語方言讀音是完全一致的。當(dāng)今民間都認(rèn)為“錢”的土家語稱謂已經(jīng)消失,看了這兩部縣志就知道土家語對“錢”的稱謂早就存在,只不過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了。

      例2:由于湘西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區(qū),甚至是一些干旱地區(qū),尤其是保留土家語的地區(qū)更是如此。有河流的地方由于漢化較早,土家語消失了。所以,當(dāng)今土家語“河”的稱謂已經(jīng)不存在了。在《楚南苗志》中記載:“河曰“勺鲊”[so?a]”。在《苗防備覽》中記載:“河曰受 [u35]”。二者發(fā)音較近,可能《楚南苗志》中記載略有點走音,這問題不是很大。

      二是有的文獻記錄了幾個土家語單詞同時表達一個漢語意思的情況

      明清兩朝文獻中輯錄的土家語詞匯中幾個土家語單詞同時表達一個漢語意思現(xiàn)象有多種。

      例1:地方文獻中土家語中對山有多種稱謂。乾隆版《永順府志》記載土家語的“山”是:“山曰吾[],山又曰茄[]”;嘉慶版《龍山縣志》記載土家語的“山”是:“呼山曰扒[]、山又曰[]。”同治版《保靖縣志》記載土家語的“山”是:“山曰扒[]、山又曰茄[]”。這三部縣志中對山的記法也有不相同的。如:《永順府志》記載的“山曰吾[]”;《龍山縣志》記載土家語的“呼山曰扒[];《保靖縣志》記載的也是:“山曰扒[]。但如今保留的土家語中“山曰吾[]”和“呼山曰扒[]就不存在了。已經(jīng)是土家語的死亡詞匯。這三部縣志中有一種記法都是一樣的。即:“山又曰茄[]”。然而土家語把山稱為茄[]”,現(xiàn)在只在土家語地區(qū)的山名和地名中使用。不過都是“茄”的同音字“且”。如“雙且”“那且”“多且”“馬且”“那蒙且”等。另外還有把“且”記為漢字“溪”的。如龍山原隆頭有個大且村,就記成“大溪村”。當(dāng)今的土家語單詞中稱“山”只有“枯鲊[]”,或簡稱為“枯[]”。無獨有偶,在《楚南苗志》山曰“枯鲊”[khu?a]。這“枯[]”一般都是用在定語之前。如“搓爾而枯[]”,前面的“搓爾[]”就是“枯[]”定語,但這個定語是山名?!按隊柖輀]”的漢語就是“搓爾山”。說明山的土家語稱謂在明清時代“吾[]”和“扒[]”“茄[]”在一起使用。后來經(jīng)過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土家語稱山為“枯咱[]”,或簡稱為“枯[]”慢慢地取代了原來叫“山曰吾[]”“山曰扒[]“茄[]”土家語對山的稱謂。這是也是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

      例2:地方文獻中土家語對女子的稱謂也有多種。當(dāng)今土家語對女子的稱謂為“必物[piu]”?!氨匚颷piu]”有幾種含意。一是長輩對自己女兒的統(tǒng)稱。二是指尚未結(jié)婚的女性。在明清輯錄的文獻中有嘉慶二十五年(1820)《苗防備覽》:“女曰必物[piu]”,嘉慶版《龍山縣志》女曰婢[piu](婢[piu與必物[piu]讀音相同)?!侗>缚h志》輯錄的:女曰婢[piu]與嘉慶版《龍山縣志》記的相同。但是《苗防備覽》和《古丈坪廳志》除了記載:“女曰必物[piu]”外,還記了一條“閨女曰補遂[pu]”。也就是說當(dāng)時土家語中的閨女還有專門稱謂,即:“補遂[pu]”。并不是像當(dāng)今土家語地區(qū)對女子籠統(tǒng)地稱“必物[piu]”。這樣在社會上與女士交往就會經(jīng)緯分明,不會發(fā)生紊亂。否則就會犯常識性錯誤。由此看來土家語是有它的縝密性。

      例3:地方文獻中土家語對“官(長官)”掃稱謂也有多種。《永順府志》輯錄的土家語“官”的稱謂有種:“官長曰沖[?ho?],又曰送[so?],又曰踵[?o?],又曰從[?ho?]。也就是說把“官”稱為“沖[?ho?],送[so?],踵[?o?],從[?ho?]都是正確的。這幾種稱謂音都相近,都是“o?”為韻母?!洱埳娇h志》和《保靖縣志》輯錄的土家語稱長官:曰客墨[]?!睹绶纻溆[》和《古丈坪廳志》輯錄的土家語稱長官:官曰夸[]。匯總一下,在明清時期稱“官”的土家語就有現(xiàn)在就有“沖[?ho?]”“送[so?]”“踵[?o?]”“從[?ho?]”“客墨[]”“夸[]”等六種。那究竟哪一種是正確的呢?答案應(yīng)該是都正確。因為土家語有次方言和次次方言。單從永順縣對官的土家語稱謂就有四種之多。而龍山和保靖地域相連,都稱官為“客墨[]”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苗防備覽》和《古丈坪廳志》都說“官曰夸[]”,可能《苗防備覽》的作者采用古丈的土家語方言。這不是沒有可能。同時也說明湘西土家人在封建社會對官的印象是很深的。因而有多種稱呼也樂此不疲。

      三是有的地方文獻輯錄的土家語漢字記音有助于現(xiàn)代人識別漢字的古典讀音

      湘西地方文獻中土家語記音的漢字,還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識別漢字的古典讀音。

      《古丈坪廳志》和《苗防備覽》中牽涉到“人”或與人有關(guān)的土家語漢語記音都是記的“那”?!澳恰币话阕鲋甘敬~時讀nà。這是目前最通用的,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但是那的本義不是指示代詞。按《說文》的解讀:形聲。小篆字形,從邑,冄( rǎn)聲。邑與地名或行政區(qū)域有關(guān)。后省作“那”。本義:國名?!墩f文》:“西夷國?!北咀x nuó。[9]294《漢語大字典》(袖珍本)對“那”的讀音有nà、nǎ、nèi、nā、nè、nuò、nuó等六讀,其中nuó有7個義項;nuò也有3個義項。[10]1620 nuò最接近土家語的發(fā)音。列了兩個義項,后來才做指示代詞解時才讀nà。意思是特指某個人、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或某個事物。另外,“那”還表姓,表姓時讀nā。如著名歌唱家那英就是。至于“那”還有nèi、nè的讀音,我們暫不去管他。我們在回到《古丈坪廳志》和《苗防備覽》中牽涉到“人”或與人有關(guān)的土家語漢語記音的問題上。二者的記錄格式和文字符號都是一模一樣的:人曰那[]、民曰馬那[malo]、夫曰那(聲上)把[lopa]、妻曰那(聲上)假力[?]。而《保靖縣志》則記為:人曰挪[]。[11]64“挪nuó”是人們平常遇到的常用字。如“挪著他用”,歐洲有一個國家叫“挪威”等。也就是說。但按土家語的發(fā)音,二者都有點稍微不足,應(yīng)該發(fā)音為高降調(diào)53才對。當(dāng)然所記音的漢字要與土家語的發(fā)音對等是非常難的,能夠有近似記音都是不錯的。

      三、湘西地方文獻輯錄土家語的誤記

      輯錄土家語的湘西地方文獻均為明清兩代,輯錄者大都是外地流官(即漢人官員),不十分熟悉土家語。他們主要靠的是在鄉(xiāng)下搜集資料者的一家之言,沒有認(rèn)真校對辨析,就是校對了也不一定正確。所以出現(xiàn)一些誤記也是正常的。

      比如《五溪蠻圖志》中記載:“米言烏梭[]”。這是明顯的錯誤。土家語稱“米”為“只兒[]”。而“烏梭[]”是“小米”??赡苡洈⒄甙讯吲煜?。這一誤記的原因有二:一是湘西土家族地區(qū)稻田不多,稻米較少,而小米是旱土作物,是湘西土家族的主食,所以編纂者就把小米的土家語稱謂轉(zhuǎn)嫁到米上了。可以印證的是同治版《永順府志》載:“《永順土司志》云:永邑山多田少,刀耕火種,食以小米米產(chǎn)子為主。”[7]353另外,也有可能當(dāng)時沈瓚編纂《五溪蠻圖志》時,米與小米同稱“烏梭[]”,所以就記成“米言烏梭[]”。

      又比如《古丈坪廳志》中記載:“活(赧波大)[]”及“死(赧故)[]”。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死”。土家語的“活”也是“死”加否定副詞“波大[]”形成的?!安ù骩]”的漢語意思是“沒有”?!棒霾ù骩]”漢語意思是“沒有死”。沒有死就是活麻?!豆耪善簭d志》中土家語“死”的漢字記音“赧”是錯的?!棒觥钡臐h語拼音讀音是nǎn ,與土家語“死”的讀音是風(fēng)牛馬不相及的?!八馈钡耐良艺Z讀音是。《苗防備覽》中的記音是正確的:“活曰赦跛大 []”,死曰赦胡[]。可能廳志的編者把漢字“赧”與“赦”產(chǎn)生的筆誤。

      還有《苗防備覽》中記錄的:“小山曰卡斜鼻[]”,“大山曰卡斜[ ]”也是不對的?!靶∩皆豢ㄐ北荹]”“大山曰卡斜[]”有兩處錯誤。第一掉了個“林”字,“小山”應(yīng)該指的是“小山林”;“大山”應(yīng)該是指的“大山林”。二是是“斜”字錯了。“斜”的讀音是xié。它與土家語的“小山林”“大山林”是沒有關(guān)系的。因為“卡[]”的土家語意思是“樹”,只有“卡”與“科”組成“卡科(樹林)[ ]”才是叫“山林”當(dāng)然“樹林”也可以說成是“山林”。如果“卡”與“斜”相配,那就成了“卡斜[kha21 ]”,“卡斜[kha21 ]”的土家語意思是“梳子”。與“山林”或“樹林”沒有半點關(guān)系。這一誤記主要是偏旁“余”和“禾”錯了。誤把“科”誤記為“斜”。

      另外《苗防備覽》中把土家語讀音記對了,但漢字卻記成了一個錯字,如:“巖曰什體各落[]”。其中的“巖”是“炭”的誤記。因為后面的土家語稱謂是“什體各落[]”?!笆搀w各落[]”的漢語意思是“木炭”,“木炭”就是當(dāng)今土家語地區(qū)老百姓都簡稱為“炭”。這是記音者的筆誤。

      小結(jié)

      由以上對明清兩朝地方文獻輯錄的土家語進行分析來看,當(dāng)時在湘西土家族地區(qū)還普遍用土家語做交流工具。當(dāng)時的流官能夠在文獻當(dāng)中輯錄一些土家語,是一項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說明這些流官還是頗具眼光的。尤其《楚南苗志》和《苗防備覽》這樣的地方文獻本來是以記述苗族事件或事物為主,與此同時還能把土家語記錄下來,特別是《楚南苗志》和《苗防備覽》中輯錄的土家語詞匯比土家語地區(qū)的縣志輯錄的還要多,這就彰顯出輯錄者的良苦用心。為后來的土家語研究者提供了可貴的資料。雖然在輯錄中有一些不足,主要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但瑕不掩玉。輯錄者的出發(fā)點還是值得肯定的。其功勞可以彪炳史冊。

      注 釋:

      [1] (清·乾?。队理樋h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2] (明)沈瓚:《五溪蠻圖志》,岳麓書社,2012年。

      [3] (清·光緒)《龍山縣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4] (清)段汝霖:《楚南苗志》,岳麓書社,2008年。

      [5] (清·嘉慶)《龍山縣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6] (清·光緒)《古丈坪廳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 (清·同治)《保靖縣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8] 《湖湘文庫·嚴(yán)如煜集》,岳麓書社,2013年。

      [9]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10] 《漢語大字典》(袖珍本),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年。

      [11] (清·同治)《永順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責(zé)任編輯:王作新

      文字校對:夏 雪

      猜你喜歡
      保靖縣龍山縣土家
      揮灑汗水釋放活力
      科教新報(2023年13期)2023-08-15 10:18:52
      湖南省龍山縣土地利用變化特征及驅(qū)動機制研究
      土家擺起來
      民族音樂(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土家摔碗酒
      民族音樂(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土家摔碗酒
      武陵山區(qū)寶卷結(jié)構(gòu)類型研究——以保靖縣寶卷田野調(diào)查為基礎(chǔ)
      湖南龍山縣土家語地名考釋——以他砂鄉(xiāng)為考察中心
      龍山縣肉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
      土家美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54
      保靖縣農(nóng)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淺議
      苏州市| 郑州市| 沙河市| 洞头县| 澳门| 寻乌县| 保德县| 三台县| 本溪| 于都县| 汽车| 鄯善县| 合阳县| 攀枝花市| 崇阳县| 育儿| 白沙| 开江县| 青龙| 永寿县| 平果县| 通山县| 南平市| 林甸县| 潞城市| 西安市| 屏南县| 白玉县| 阿坝县| 石首市| 布尔津县| 信宜市| 三亚市| 甘南县| 南皮县| 吉林省| 凤翔县| 平潭县| 泸水县| 旬阳县|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