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鄭任旦 邵鋒 晏海
摘要:為探究口袋公園如何滿足使用者,運用使用后評價(POE)理論對杭州中大廣場花園進行研究。采用行為注記的觀察方法和SD評價的問卷方法,總結使用者的行為特征、使用需求和評價情況。結果表明:使用者主要為附近居民,以不宜遠行人群為主,使用頻率高、時間長;使用者日到訪量較高,主要活動類型為休息交流,使用時間集中在早晨和晚上,使用空間集中在林緣曠地和廣場空間;使用者滿意度較高,其中“休息設施”“安全程度”“場地衛(wèi)生”顯著影響“整體評價”。結合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建議:l)城市建設應重視小型綠地,推廣口袋公園;2)著重建設林緣曠地和廣場空間,滿足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時段的活動需求;3)結合區(qū)位條件,有重點地完善基礎設施。
關鍵詞:風景園林,口袋公園,行為注記,語義分析
截至2015年底,中國656個城市市區(qū)人口密度為2399人/km2,人均公園綠地13.35m2。杭州市市區(qū)人均公園綠地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人口密度高的上城區(qū)、下城區(qū),其人均公園綠地不到10m2。而口袋公園靈活小巧,可滿足高密度中心區(qū)市民對公園的需求??诖珗@(Vest-pocket Park,又稱Pocket Park)本質上是小型城市開放空間。最早由Robert Zion于1963年提出,“位于建筑物之間,工人和購物者能坐在那里并得到片刻休息”的場所。發(fā)展至今,口袋公園指面積為400~8000m2,對公眾開放巨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場地[5,9]。國內口袋公園多套用一般城市公園的設計,存在千篇一律、實用性差等問題,可通過使用后評價提升。使用后評價(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環(huán)境心理學。Friedman指出“POE是一個度的評價:建成后環(huán)境如何支持和滿足人們明確表達或暗含的需求”,深入分析運行情況和使用效果,為設計提供有效依據(jù)。近年來,我國風景園林學者陸續(xù)進行建成環(huán)境POE評價,主要涉及大學校園、綜合性公園、城市廣場等大型城市開放空間,對提高公眾參與及設計質量具積極意義。因此需要研究小型開放空間,進一步完善城市開放空間的POE研究。
1 場地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場地概況
中大廣場位于武林CBD的核心,由三幢高層商務樓、兩幢多層商住樓和一個廣場花園組成?;▓@面積適中,是典型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區(qū)口袋公園。場地500m半徑范圍內主要為居住和商業(yè)服務業(yè)用地,其余為未建設用地、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公共管理與服務設施用地,其中人群密集場所8處,最近的城市綠地為距離250m的中河綠地。西側為中大廣場公交站,步行340m是地鐵站,公共交通便利。
該口袋公園一面臨街,三面被建筑圍合,近似長方形,占地約2900m2。中間為鋪裝小廣場,南北兩面為自然式綠地,中心是矮綠籬和草坪,東西向形成視線通道,綠地面積約1480m2,綠地率51.0%。地下為停車場,設兩個出人口及兩個通風口(圖1)。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選擇2017年4-7月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工作日、雙休日(排除法定節(jié)假日等特殊日期)。
1)使用者基本信息和出行特征調查。每月工作日、雙休日各1d,共8d。根據(jù)空間分類定點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共計發(fā)放400份,收回392份,有效問卷380份,有效回收率95%。
2)使用者使用特征調查。每月工作日、雙休日各2d,共計16d。根據(jù)Adinolfi行為注記法從8:00-20:00,每巧min對使用者進行觀察并記錄。
3)使用者滿意度評價。根據(jù)市民需求結合專家意見,設置自然環(huán)境、基礎設施和空間評價3方面18個因子。根據(jù)語義差異(Semantic Differ-ential)制定5個定級變量(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并賦值(-2,-1,0,1,2)。
為進一步分析因子與總體評價的相關性,選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shù)(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其中,n是兩個變量數(shù)據(jù)對的個數(shù),D=xi-yi(i=1,2,……,n),xi和yi是每個個案在兩個變量X、Y上的值的序數(shù)。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shù)的取值范圍是-1~+1。rs>0表示兩個變量呈正相關,rs<0表示兩個變量呈負相關,絕對值越大說明相關性越強。
2 結果與分析
2.1 使用者基本信息和出行特征
2.1.1 使用者基本信息
統(tǒng)計顯示使用者性別以女性為主,年齡以中老年為主,職業(yè)以離退休人員居多。這是由于這部分人群多不宜遠行,或行動不便,因此就近活動。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較多(表1)。
2.1.2 使用者出行特征
1)交通方式。出行方式主要為步行,占比83.3%,其余為自行車。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園的交通方式,說明該公園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可達性。
2)來源地與距離。大多數(shù)來自居住地,其余來自工作地。此外,75.0%的使用者來自300m范圍內,83.3%來自500m范圍內,100%來自1000m范圍內。說明該公園的主要使用者是附近居民,符合使用者對城市公園可達性期望,也側面反映了該公園無法吸引附近工作者和遠距離居民。
3)出行周期。年周期中,53.6%選擇一年四季,各有16.7%選擇春季和夏季。這說明相比秋冬,春夏更吸引使用者。周周期中,各有35.1%選擇工作日或雙休日,29.8%不分工作日和雙休日。這說明工作制影響很小。日周期中,83.3%選擇晚上,16.7%選擇早上,說明晚上更吸引使用者。
4)使用頻率和停留時間。大多數(shù)使用頻繁,其中20.2%每天幾次,40.5%每天一次,20.2%一周幾次。出行頻率與其他一般公園或大型景區(qū)的出行頻率呈顯著負相關,明顯高于一般城市公園。而停留時間主要集中在15min~1h(表2)。
2.2 使用者使用特征
2.2.1 日到訪量及活動類型
為避免誤差,取工作日或雙休日的平均值作為當月的統(tǒng)計基數(shù),標記為“月份”“工作制”,如4月工作日和雙休日分別標記為4D和4E。統(tǒng)計顯示日到訪量差異明顯,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最高是4D的2457人次,最低是7E的833人次。日均到訪量為1615人次,單位面積到訪量為0.6人·次/m2。根據(jù)行為注記,總結活動特征分為以下7類:賞景游玩(包括賞景游園、兒童玩耍、遛狗等)、健身鍛煉(包括散步、跳舞等)、文化娛樂(包括唱歌、棋牌、讀書、看報等)、休息交流(包括坐著、站著等)、商業(yè)活動(包括集會、商拍等)、飲食活動(兒童或成人主動飲食)、穿行活動(路過或停留少于5min)。調查發(fā)現(xiàn),休息交流是最主要的活動類型,占51.4%,其次為賞景游玩、健身鍛煉和商業(yè)活動。而穿行活動、飲食活動和文化娛樂比例較低(圖2)。
2.2.2 使用者時間分布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4D,5D,6D峰值出現(xiàn)在16:00-17:00,主要是長壽橋小學(鳳起校區(qū))學生及家長,主要活動是休息交流、賞景游玩。其余峰值出現(xiàn)在19:00-20:00,主要是附近居民,主要活動是休息交流、健身鍛煉。部分日期次峰值出現(xiàn)在10:00-11:00,主要是附近企業(yè)員工(如外賣配送人員、教育培訓人員),主要活動是商業(yè)活動。谷值均出現(xiàn)在午后,低谷時長與日高溫顯著正相關。根據(jù)工作制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日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工作日兩個時段到訪量高于雙休日,分別是午休和放學(下班)。午休活動是工作者就餐、休息、鍛煉或穿行;16:00-17:00放學(下班)活動是兒童集中放學玩耍;早晨及晚上活動是成年人攜帶嬰童休息或玩耍.或女性群體鍛煉(圖3)。
2.2.3 使用者空間分布
根據(jù)開放性將空間分為4類:綠化內部、林緣曠地、道路空間、廣場空間。使用者對林緣曠地、廣場空間的需求較大,隨時間波動較大,傍晚呈爆發(fā)式增長。不同空間的活動差異較大:綠化內部為商業(yè)拍攝和兒童玩耍,道路空間為穿行、散步、遛狗;林緣曠地為休息交流;廣場空間為兒童玩耍和健身鍛煉(圖4)。
2.3 使用者滿意度評價
2.3.1 滿意度
根據(jù)語義曲線(圖5),可知使用者對該公園滿意度評價優(yōu)良。從整體看僅3個負因子,分別是“遮蔭”“噪音”“避雨設施”。這與現(xiàn)狀一致,公園緊鄰道路且無隔離,無避雨設施,綠化林蔭少。其中1個特殊因子“游樂設施”,因子值為0。這說明使用者對口袋公園游樂設施的需求不強烈。僅2個正因子“廁所分布”“照明設施”因子值低于0.5。這是場地內缺失,周邊彌補的結果。其余12個正因子的因子值均大于0.5。
語義曲線偏向正因子方向,大多數(shù)因子處于0.5~1.5,說明使用滿意度較高。由此可知,該設計較為成功,尤其是陽光、交通設施、空間感覺、安全程度等方面。
2.3.2 Spearman相關性分析
通過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休息設施”“安全程度”“場地衛(wèi)生”與“整體評價”在置信度為0.05時顯著相關。所以,顯著影響“整體評價”的因子為“休息設施”“安全程度”“場地衛(wèi)生”,且影響較大。由此可知,通過改善休息設施、場地安全性、場地衛(wèi)生條件可顯著提高使用者滿意度。問卷調查中,使用者選擇的重要性因子為“安全程度”“場地衛(wèi)生”,支持率均為17.0%,與相關性分析結果一致,進一步驗證了“安全程度”“場地衛(wèi)生”與整體評價之間的相關性(表3)。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POE研究發(fā)現(xiàn),中大廣場花園使用者行為需求和特征與一般城市公園的差異性較為明顯:1)使用者主要為附近居民,以不宜遠行人群為主,如老人等,使用頻率高、使用時間長,受季節(jié)等因素影響較小;2)日到訪量較高,主要活動類型為休息交流;使用者時間集中在早晨和晚上,工作日與雙休日的差異集中在午后、放學(下班),使用高峰時人均陸地面積指標遠低于現(xiàn)有的公園規(guī)范;使用者空間分布集中在林緣曠地和廣場空間,對綠地的依賴性不強;3)使用者使用滿意度評價較高,對園內部分基礎設施依賴不強,其中“休息設施”“安全程度”“場地衛(wèi)生”顯著影響口袋公園“整體評價”。針對以上結論,提出如下建議:1)高密度城市中心區(qū)對公園綠地需求迫切,而稀缺價高的土地使得貼近居民的綠地總量和居民數(shù)量嚴重失衡,綠地面積趨向微小發(fā)展。其中商業(yè)服務業(yè)用地附屬綠地往往自發(fā)形成附近居民廣泛使用的口袋公園。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中應重視小型綠地,規(guī)范并推廣口袋公園;2)口袋公園應平衡用地分配,著重建設林緣曠地、廣場空間,適當調低綠地空間占比,以滿足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時段的活動需求;3)中大廣場花園利用市政路燈,基本滿足夜間照明需求;利用中大廣場大樓廁所,基本滿足市民的公廁需求??诖珗@體量小巧,結合周圍市政、商業(yè)等配套設施,提高口袋公園內部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各項基礎設施中,口袋公園應著重完善顯著影響評價的休息設施和衛(wèi)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