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林永勝 馬麗娜
摘要:在山藥炭疽病發(fā)生初期,選用5種殺菌劑防治山藥炭疽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15%苯醚甲環(huán)唑+15%丙環(huán)唑(翠苗)防治山藥炭疽病效果最好,且持續(xù)期較長,藥后7、14 d防效分別為848% 、839%;45%咪鮮胺(增鮮)、10%苯醚甲環(huán)唑(凱高)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產上作為防治山藥炭疽病藥劑,合理輪換使用。
關鍵詞:山藥;炭疽病;發(fā)生規(guī)律;藥劑防治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802010
Chemic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Yam Anthracnose in Dehua County
CHEN Yang, LIN Yongsheng, MA Lin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resources,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Abstract: In the early stage of yam anthracnose, five kinds of bactericides were selected to control yam anthracnose in field. The efficacy t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15% difenoconazole+15% propiconazole (Cuimiao) had the best effect o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yam anthracnose with a longer persistence, the control efficacies for which were 84.8% and 83.9% after 7 d and 14 d treatment, respectively. 45% prochloraz (Zengxian) and 10% difenoconazole (Kaigao) also had better control effect, and could be used as chemical agents for yams anthracnose prevention, alternatively.
Key words: Yam; anthracnose; occurrence regularity; chemical control
山藥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又稱薯蕷、山薯、淮山,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藤本塊莖類植物[1-3]。山藥營養(yǎng)豐富,是藥食兼用的高效經濟作物[4-5]。德化縣是福建省山藥主產區(qū)之一,山藥種植歷史悠久,產出的山藥品質優(yōu)、口感好,山藥種植已成為德化縣重要的農業(yè)支柱產業(yè)之一。近年來,隨著德化縣山藥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山藥病害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以炭疽病發(fā)病普遍且危害最為嚴重,特別在盛夏高溫雨季經常流行暴發(fā),導致一些地塊減產20%~30%,嚴重病塊連片落葉、枯死,減產達50%以上,嚴重影響到山藥產量和品質。
山藥炭疽病由半知菌亞門的薯蕷圓盤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 Penz)侵染所致[6],主要危害葉片和莖蔓,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褐色的不規(guī)則小斑,后逐漸擴大成黑褐色,后期病斑中部呈灰色或灰白色且有不規(guī)則的同心輪紋,當濕度大時,幾個小病斑連成大病斑,病部易穿孔破裂。莖蔓染病后,初期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后期逐漸擴大成黑褐色病斑,天氣潮濕時可產生粉紅色粘狀物。
目前,生產上防治山藥炭疽病的藥劑很多,但不同藥劑防治效果差異較大。為了有效防控山藥炭疽病,研究不同殺菌劑在山藥炭疽病上的防治效果,項目組于2017年選用5種殺菌劑進行防治山藥炭疽病田間藥效試驗研究,以期篩選出生產上防效較好的山藥炭疽病殺菌劑。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山藥品種為芹峰淮山,由德化縣英山珍貴淮山農民合作社提供。供試藥劑列于表1。
表1供試藥劑
處理藥劑名稱有效成分生產企業(yè)1翠苗15%苯醚甲環(huán)唑+15%丙環(huán)唑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藍卡80%代森錳鋅WP海南正業(yè)中榮高科3凱高10%苯醚甲環(huán)唑WG山東榮邦化工4增鮮45%咪鮮胺SC上海悅聯化工5白方甲托70%甲基硫菌靈WP日本福田株式會社
12試驗設計
陳陽等:德化縣山藥炭疽病藥劑防治技術研究2018年第2期2018年第2期陳陽等:德化縣山藥炭疽病藥劑防治技術研究試驗于2017年4月至12月在德化縣龍潯鎮(zhèn)英山村山藥基地進行。該地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空氣清新怡人,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89 mm,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十分適宜山藥生長。試驗地海拔600 m,地塊平整,土壤黏性適中,排灌條件較好,前作山藥。土壤理化性質:pH值50,有機質256 g·kg-1、堿解氮100 mg·kg-1、有效磷27 mg·kg-1、速效鉀42 mg·kg-1。供試山藥于4月9日播種,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6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15%苯醚甲環(huán)唑+15%丙環(huán)唑3000倍,處理2:80%代森錳鋅WP 600倍,處理3:10%苯醚甲環(huán)唑WG 1500倍,處理4:45%咪鮮胺SC 1500倍,處理5:70%甲基硫菌靈1500倍,處理6:清水對照(CK)。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qū)畦帶溝寬18 m,定植株距015 m,每小區(qū)面積36 m2,共計18個小區(qū)。
13試驗方法
噴藥前調查各處理田間炭疽病病情指數。試驗于7月10日上午噴藥,此時山藥莖蔓生長旺盛,山藥近地面基部葉片已經零星發(fā)病,藥劑采用背負式電噴霧器,噴藥時將葉片正反面噴霧均勻,噴藥液量為900 kg·hm-2。每噴施完1種藥劑后,用清水將噴霧器反復清洗干凈,再噴施其他藥劑。每隔7 d噴施1次,連續(xù)3次,第3次噴藥后7、14 d分別調查病株、病葉,并進行分級。
14調查方法
每小區(qū)隨機調查10株,每個處理調查30株,每株按上、中、下隨機選取葉片10片,共調查300個葉片。將葉片按病斑面積占葉面積進行分組,記載葉片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效。
病情指數=[∑(各級發(fā)病株數×各級級數)]/(調查總數×發(fā)病最高級數)×100
防效=(對照區(qū)病情指數-施藥區(qū)病情指數)/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山藥炭疽病分級標準[7]:0級,無病斑;1級,葉面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以下;2級,葉面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10%;3級,葉面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11%~25%;4級,葉面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6%~50%;5級,葉面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0%以上。
2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在噴藥當天各小區(qū)都有發(fā)現山藥炭疽病病斑,各小區(qū)炭疽病病情指數11~14,屬發(fā)病初期。第3次藥后7 d,15%苯醚甲環(huán)唑+15%丙環(huán)唑防治效果最好,與45%咪鮮胺SC差異不顯著,但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其次為45%咪鮮胺SC,病情指數分別為260、333,防效分別為848%、805%;80%代森錳鋅、70%甲基硫菌靈WP作為早期防治山藥炭疽病的常用藥劑,防治效果較差,病情指數分別為667、787,防效分別為609%、539%;第3次
3小結
山藥炭疽病對產量有著很大的影響,目前生產上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治山藥炭疽病的最主要措施,藥劑防效效果對防治炭疽病起著重要作用。試驗結果表明,15%苯醚甲環(huán)唑+15%丙環(huán)唑(翠苗)是防治山藥炭疽病最好的藥劑, 45%咪鮮胺SC(增鮮)、10%苯醚甲環(huán)唑WG(凱高)田間防治效果也較為理想,80%代森錳鋅WP、70%甲基硫菌靈WP作為當地長期使用的廣譜性保護和治療作用的殺菌劑,病菌產生一定的抗藥性,防治效果較差。
本次試驗安排在7月上旬,正值山藥炭疽病發(fā)病初期,整體防治效果較好。山藥炭疽病防治必須抓住發(fā)病初期及時防治,提倡“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方針。生產上采取農業(yè)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減少重茬年限,培育壯苗,做好田間管理,藥劑采用輪換用藥,交替使用,才能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湯潔,戴興臨,涂玉琴,等淮山藥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及品種改良[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6,28(10):15-18
[2]熊軍,覃維治,黃報應,等栽培管理措施對桂南地區(qū)淮山藥炭疽病發(fā)生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6(2):596-600
[3]張海燕,解備濤,董順旭,等藥劑處理對重茬山藥病害的防治效果[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5,47(10):79-82
[4]李霄,倪澤存,吳岳,等不同山藥資源引進種植比較試驗[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6(1):129-131
[5]甘秀芹,韋本輝,韋威旭,等不同淮山藥品種資源營養(yǎng)品質特性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30):13219-13222
[6]梁魁景5種殺菌劑防治山藥炭疽病的效果[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1,40(6):94-96
[7]覃維治,黃報應,黃開航桂南地區(qū)淮山藥炭疽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5,44(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