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兒”。小年兒祭灶,說通俗點,就是送灶王爺上天。迎年儀式從這里開個頭,漸漸往熱鬧處走,一路到達音高弦絕的除夕。
灶王,在民間諸神里,是最好糊弄的一個“爺”。大約是因為他跟老百姓們接觸太密切了,大家才對他神秘感不足,調(diào)侃味兒有余。他“老人家”自從被請進門,就被“糊”在灶房里,一年三百六十日,煙熏火燎無停息。因為他的主要職權(quán),就是掌管下界每一家的家事。
民以食為天,還有什么比吃飯更重要和更享受的事情呢?做飯呢,離不了灶房;灶房呢,離不了灶王爺?shù)恼乒?,所以老人們說:不管你張王李趙遍地劉,你家的家長,同一個人兒!誰呢?灶王爺。你沒見,灶房里那張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畫像嗎?慈眉善目的老兩口兒,一左一右,又憨厚又慈祥,真像是鄰家的爺爺奶奶!他二位旁邊一副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小年兒之夜,等大人焚燒完舊年灶王的神像,焚燒完灶爺?shù)鸟R車牛羊,我們就跑去屋外。仰望天空,看星斗燦爛,天幕深藍,想著,冥冥之中,那灶王一家大約已經(jīng)乘著馬車,憑長風,越過迢迢萬里銀河,到天宮去了吧。多么神奇的小年兒,多么神秘的臘月啊。只有在這個時候,所有的大人們才會合心合力,制造那么多神秘的故事。
長大了,又羨慕那時候的人們,在過年的時候,制造出一幕幕中國版童話,把日子點綴得有滋有味。
翻閱舊畫冊,翻到一幅題曰“大清光緒二十九年灶君之神位”的灶君圖:圖畫的上方,是灶王拜見玉皇大帝,兩人相互拱手,竟是老友相見的場面;下方畫灶君夫婦坐在桌案前,左邊有婦女燒火做飯,右邊有婦女撫養(yǎng)嬰孩,養(yǎng)馬人在槽后喂馬。灶君一家安閑自在,很有點安居樂業(yè)的人間情味。
這種煙火情味,深深打動了我。
三十歲以后,我也開始向往這種踏實的生活,漸漸拿起當家主婦的庸常姿態(tài)。臘月,到集市上“請回”一堆的神,在相宜的日子里,這里安置一位,那里安置一位,把屋里院里貼得花花綠綠的;逢節(jié)日之夜,到處點起明燈,點起蠟燭,弄一派神秘祥和的氣氛,給孩子一個童話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