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我去一家超市購物,在門口遇到一對母子。
“兒子,把你的三輪腳踏車放在臺子上?!迸趾鹾醯膵寢尡亲蛹鈨荷锨咧怪?,指揮著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兒。
“我不,偏不!”小男孩兒嚴詞拒絕,眼睛瞟了一眼身邊停放電瓶車的其他顧客。
媽媽又重復(fù)了一遍,自己動手去提孩子的三輪腳踏車?!拔也?!”小男孩兒有點著急了,抓著車把不松手。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媽媽生氣了,開始大聲斥責(zé)孩子,并硬生生地把孩子的腳踏車搬上了店門口的臺子上。
小男孩兒憋著通紅的小臉,與媽媽僵持著,眼睛閃閃爍爍,眼淚似乎在眼眶里打轉(zhuǎn)。
這對母子真是有意思,權(quán)威者在發(fā)號施令,命令懵懂的兒子服從自己,可兒子不聽。
見狀,我走上前去勸這位媽媽:“孩子在遵守車輛停放規(guī)則,你怎么看不明白呢?”
聞此言,年輕的媽媽一愣。真的,她只是在做自己,根本沒有懂孩子說“不”背后的含義。
“是嗎?”她囁嚅道,詫異的表情寫在臉上。
“是呀,孩子看到別的顧客進超市都把車子放整齊,他也把自己的車子停在臺子下放整齊,你沒看到嗎?為什么非要強迫孩子服從你的意愿把車子放到臺子上面呢?”我又問她。
“您這么一說,看來是我錯了,我只想讓孩子把車子放在臺子上,怕被其他車子砸到,弄壞了,沒有想別的?!彼忉尩?。
小男孩兒望著我,一點兒陌生感也沒有,臉也不紅了,眼淚也不見了。
“想多了。作為母親,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思,不要非依著自己,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蔽倚÷曊f了最后幾句,轉(zhuǎn)身而去。
“我……”她張了張嘴,只吐出了一個字,愣在那里。
走在路上,我想到了班里的學(xué)生書銘(化名),他的媽媽也是這樣一個人。孩子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下,不只是生活、學(xué)習(xí),甚至是說話、做事。
記得有一次,學(xué)校舉行期中考試??荚嚨那耙惶?,我已經(jīng)告訴學(xué)生要帶書包的,因為兩節(jié)課考完還要上課。那一天,全班只有書銘一人只帶了一個鉛筆袋。我問其原因,得知是他媽媽讓他這樣做的。我把電話打給他媽媽,在電話中,一個強勢的母親出現(xiàn)了。
“我以為考試完就放學(xué)了,不用帶書包。”
“孩子沒說清楚嗎?”我問。
“說清楚了,我認為孩子小,搞錯了。”
話語中,我聽得出,孩子是在依著她的意愿成長的,一絲一毫也沒有自由成長的空間。我試著和她溝通,讓她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但她執(zhí)拗的性格與偏執(zhí)的認知讓我無言以對。
生活中像這樣的父母很多,依著自己的性子來管教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心里感受。真想對這些父母說一句,放手吧!莫讓你的孩子失去成長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