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大圣 徐亞非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多、品種豐富,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就重要傳播載體,電視媒體則為其大眾化傳播提供了渠道,正是傳承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紀錄片《傳承》第二季共7集,由央視歷時兩年時間打造,其主創(chuàng)團隊走遍了大江南北,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物帶出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深入研究各種非遺文化,對傳承人的情感和技藝進行了完整展現,讓更多觀眾了解傳統(tǒng)文化,助推非遺文化傳承。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進一步強化了故事化的敘事策略,凸顯了紀實元素,片中所選擇的35個項目均來源于真實生活,以人物為主角,講述了發(fā)生在天涯海角、偏遠鄉(xiāng)村、靜謐森林中的傳承故事和“堅守而不保守、傳承也在創(chuàng)新”的生活狀態(tài),挖掘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是一部有文化、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選題獨特。紀錄片《傳承》第二季由60人的創(chuàng)作團隊完成,團隊創(chuàng)作足跡多達70余處,每一集的選題標準都要求新、奇、特,力圖帶給觀眾陌生又獨一無二的感受。片中通過平原、草原、高原、森林、沙漠等各種地貌優(yōu)化觀眾的視覺體驗,為觀眾展示了馴鷹狩獵、木活字印刷、磐安煉火、武術水上漂、竹海飛人、苗繡、榮昌夏布等古老技藝,讓觀眾從這里找到新鮮感。全片既有對傳承人高超技藝和匠人精神的展現,也有對更深層次的中國智慧和家國情懷的流露。例如,片中展示了生長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zhèn)、斫制了三十年的古琴和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千年苗藥等。在衣食住行中將靜態(tài)的非遺文化與鮮活的日常連接在一起,體現了非遺紀錄片的藝術感染力與社會責任。紀錄片中不僅有中華大地上的山川湖泊,古城街巷、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景色,還有一個個生動有力的傳承故事。例如,苗繡師徒、打銅父子之間的對抗和融合,以及廣西陽朔的漓江漁火、溪口鎮(zhèn)竹林深處的竹海飛人、鄱陽湖畔的萬年貢米、重慶榮昌夏布的紡織績紗等高超絕技,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凝結成生動影像,讓觀眾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傳承工匠精神的呈現。中國正在經歷飛速發(fā)展的上升期,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小到一針一線的縫補,大到尖端科技的研發(fā)都需要工匠精神。為了呈現這些匠心獨具的非遺項目,主創(chuàng)團隊與非遺傳承人同吃同住,深入感受當地的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找尋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雖然鏡頭細致刻畫的都是一個個平凡的人物,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用一生的時間在堅守,全身心地踐行“傳承”。全片以35位傳承人的精彩故事呈現了“帶歷史回家”的傳承理念,以及這些非遺項目中具有的工匠精神。例如,通過“江湖”“絕技”“德行”“師徒”“心傳”“流變”“家園”七個篇章,將當前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見的馴鹿習俗、麻山絕技、里下河漁具漁法、樂清首飾龍制作技藝、巧家小碗紅糖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進行了精彩呈現,這既體現了非遺傳承人身懷絕技,也是古老中國人匠心智慧的傳承,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例如,貴州“水上漂”輕功的傳承人彭剛帶著徒弟苦練獨竹漂,讓受眾從各類高難動作中看到他們迎難而上的勇氣;武當武術傳承人陳師行道長擅長武當武術,作為武當三豐派的第十五代傳人,他與弟子們勤學苦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不斷修習,將中國功夫發(fā)揚光大??梢钥闯觯俏镔|文化遺產所傳承的,不僅僅是外在的“武藝”,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武德”,通過講述非遺傳承過程中的苦與樂,讓非遺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
紀錄片的語言是奠定其基本格調的重要元素,一部好的紀錄片一定需要好的解說詞對其內容進行提煉和升華。而根據陌生化理論,觀眾容易對熟悉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于紀錄片來講也是如此,觀眾易被新穎的用詞和表達所吸引。因此,紀錄片在解說詞上需要充分運用原創(chuàng)性和新鮮感的語言,以新鮮語言破除壁壘,為觀眾帶來新奇的視聽體驗,并從中獲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知。好的語言可以讓所有要表達的事物和思想感情真切傳達到受眾心中,調動其美妙的聯想與想象,增強領會能力,讓個體融入作品中,形成認同驅動,達成理解共識。《傳承》第二季通過重新洗刷人們的新感受,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藏的千年智慧變得有滋味、有情趣。主創(chuàng)團隊通過“陌生化”的手法給觀眾營造了一種奇特的視聽體驗,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意境,增強了觀眾對非遺的興趣和對周圍的世界的感受力。
在語言表達上,該片更加平實,注重流暢性和自然美感,以平民化和大眾化德敘事,為受眾帶來視聽和精神的雙重盛宴。例如,在第五集《心傳》片尾以“技藝源自對父輩的模范,但傳承的難度,卻是在時代和自我身上克服障礙。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不斷突破局限,那是智力、體力和勇氣的挑戰(zhàn)。此種心傳,是為恒心。所謂心傳,它是奔走在大漠戈壁上的癡心,它是停駐在蜿蜒江水邊的知心,它是起伏在馬背上的決心,它是潛藏在崇山峻嶺中的決心,它也是穿梭在茫茫竹海中的恒心”作為結語,運用排比、借代等修辭手法,以細膩而豐富的藝術形式與受眾溝通,并大大提升了整部紀錄片的“質感”。
“傳中有變”助推非遺傳承。隨著時代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在新的歷史語境中,傳承不僅包括對外在的行為舉止、技藝本領的傳承,還有內在修養(yǎng)和文化內涵的傳承。因而,所謂傳承,并不是生搬硬套地接收古人的經驗,而是在不忘初心中因勢而變。堅守并不是保守,傳承離不開創(chuàng)新,在潛心苦練的過程中,適當創(chuàng)新才是傳承的必要手段。在薪火相傳中,這些非遺技藝帶著不變的精髓和不斷變化的形式,在激烈競爭中得以生存。例如,苗寨中的苗繡將古老手藝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深受市場好評,并走向國際舞臺。而打銅工藝也開始積極順應時代變化,生產出面向市場大眾化產品,雪山中的滑雪板開始演變?yōu)楦偧紛蕵讽椖?,不再只是狩獵這一種用途。
重技藝,更需重理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不僅需要傳承技藝,更要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念。例如,在生態(tài)保護大環(huán)境下,鄂倫春人延續(xù)狩獵的基本準則是絕不濫殺動物,堅決放過“帶崽兒”的動物,保持向自然索取的堅守與底線;在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領下,京杭運河畔馬岳思手工打造古琴的過程,顯得尤為珍貴,讓觀眾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因而技藝不是重點,技藝所傳達出的哲理才具有時代活力,尤其是非遺項目中的這些絕妙技藝,都凝結著千百年來人們的智慧,展示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傳承》第二季將視角聚集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傳承人的人生故事和技藝展現,傳達文化傳承的精神內核。從小切口呈現時代大主題,從小視角展現國家大變化,融入家國情懷、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在新的歷史語境中拓展了觀眾的想象空間。全片運用多視角敘述,把原本可能枯燥無味的非遺項目變得不尋常,煥發(fā)時代活力,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