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占河
《了不起的匠人》是首檔亞洲手工藝微紀錄片,以年輕化表達方式訴說東方文化,邀請林志玲作為分享人,以15分鐘的輕體量、電影質感的鏡頭語言,聚焦了幾十位亞洲頂尖手工藝人的至臻作品與波瀾人生。
如果說《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的關注點是“器”、第二季是“藝”,很高興地看到第三季的鏡頭終于對準了“人”。這十二個故事,不僅講述了傳統(tǒng)技藝的興衰起落,也不僅是精美的手工藝品的介紹,還是十二位匠人與“傳承”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再一次喚回了現(xiàn)代社會里所缺失的匠心與敬畏心。
關鍵詞:師徒
《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嘗試去詮釋東方文化里更深層次的“師徒關系”,以此來尋找關于東方智慧的傳承,解讀東方倫理與哲學觀。
第一集“一個爆裂編手的誕生”里,年過七旬的東陽竹編匠人老何和90后小徒弟小郭發(fā)生了審美上的沖突。在故宮工作過八年的老何,并不贊同接受過美術學院教育的小郭用竹編進行“抽象造型藝術”的想法。而小郭想要創(chuàng)新,想脫離師傅的老方法,就是為了“證明點什么”。
小郭最初的想法是用竹編完成一個空心作品,這違背了老何堅持了一輩子的先做泥胎模,再在胎膜上進行竹編的方法,老何堅持認為不加胎膜(即竹編的內支撐泥塑)的作品“立”不起來。師徒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審美沖突,還一度差點讓小郭被逐出師門,原因是小郭的第一個抽象竹編作品“萬象”,老何瞧不上,還認為應該叫“大團結”。
幾番爭執(zhí)后,年齡上已是爺孫輩的兩人,在竹編的技藝和分道揚鑣的審美里,找到了和諧。老何將自己醞釀的巔峰之作“百鳥朝鳳”的竹編鳥兒,放在了小郭的抽象派作品“望山”的上面。鳥兒就這樣注視著造型怪誕的竹山,像老師傅不解卻仍然慈祥地凝望著走得太遠的徒弟,而山承托著鳥,讓其落足、安心,就像這對師徒的羈絆,相互融合,相互成就。
而在“文物醫(yī)生的進階之路”一集中,父子關系的師徒二人對于傳家技藝文物修理,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兒子小劉對于修文物的執(zhí)拗,是要將其盡可能地“恢復原貌”;父親老劉則認為,要在其能力范圍內,進行“保護性修復”。父親舉了斷臂維納斯的例子,并在兒子承接了朋友委托的修復家祖畫像的工作后,給其潑了一盆“冷水”:砸了招牌不要緊,不要砸碎了別人的期待。老劉是個嚴厲的師傅,他并不是讓自己的徒兒做到盡善盡美,而是要量力而行。這樣的告誡,每一集中都有呈現(xiàn)。比如北京的拉花首飾匠人讓兒子在不斷的試錯中悟出的勤與思的關系,又比如雕刻年味的百歲老人對日本弟子的接納的曠達和包容。
微評論:中國的師徒關系正在逐漸被社會遺忘,然而它卻是中國倫理里最復雜的一種關系。師徒間情同父子,卻又不是父子。師傅和徒弟,無論是想堅持傳統(tǒng),抑或是引入創(chuàng)新,無論是所謂“恢復性修復”,抑或是“保護性修復”,其實都并無對錯。反而,這樣的爭執(zhí),讓傳統(tǒng)的技藝再次有了生機。新一代的年輕人用新的熱情和理解,去繼承著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幸運的是,他們都有嚴師、良師的敲打和告誡,這不僅讓他們在技藝上快速成長,也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適用話題:規(guī)矩;師父;叮囑;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沒落
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香港有100多位霓虹燈匠人。唐國祥師傅18歲入行,當時40歲,徒弟幾十人,一個單就能做上百萬,前呼后擁,和當時的香港一樣,風光無限。
自2006年開始,更安全節(jié)能的Led燈箱取代了霓虹燈,每年香港大約有3000個“未經(jīng)授權”的招牌被拆去。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霓虹燈。唐國祥師傅最大的單子只剩下維修和拆掉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霓虹燈。
生意興盛時, 唐國祥明明知道“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依然毫無保留地教他們技藝;生意凋落時,明知道徒弟可能會拒絕,現(xiàn)今70多歲的唐師傅還愿意幾次三番地給自己唯一一個還在兼職做這行的徒弟阿龍打電話,要他來家里給自己做一塊霓虹燈,而直到全片結束,阿龍也沒有露面。
“我們這一行,不是失落了,是沒落了?!?片中唐師傅兩次講了這句話。沒落是真的沒落了,行業(yè)的沒落,是沒法逆轉的了。大勢所趨,如唐師傅口中的“新陳代謝”一樣。個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知了。
然而,最令人感動也最令人驚訝的還是唐國祥老師傅的態(tài)度。他淡然地說,每一種東西,都是可以被第二種東西替代的,就像熒光燈可以替代燈泡,那為什么不能有第二種光源替代霓虹燈呢?“你上到山頂,一定要下山的,不會永遠上山的?!?/p>
唐國祥師父給我們說這一切也都還帶著笑容,絲毫不顯落寞。好像看視頻的我們反而杞人憂天,重度矯情了。
微評論:“念念不忘,必有回響?!蓖瑯邮窍愀劢橙说娜~問篤信的道理,在唐國祥師父這里貌似行不通,古典的傳承在商業(yè)社會下到底是敗下陣來。唐師傅無疑對匠藝還有心念,但事實卻不隨心,時代要帶走的也阻止不了。好在他是一個通透的人,會變通,會與時代和解,就像電影《歲月神偷》里的說的那樣:“難也好,佳也好,日子總得過。”花開雖然會消失,但只要我們曾經(jīng)見過花開,那份美與芬芳不也會一直留在我們心里嗎?!
適用話題:漸行漸遠的 ;淡然;學會放手;變通……
關鍵詞:匠心
浙江東陽山多地少,舊時百姓多為衣食所苦,迫于生計多以手藝謀生。今年74歲的何福禮是唯一一個被邀請北上修故宮的東陽竹編藝人,堪稱東陽竹編界的一代宗師,也是傳統(tǒng)審美的正統(tǒng)傳承者與捍衛(wèi)者。
何福禮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進行過表演,被當?shù)氐挠^眾譽為“把竹子變成大象的魔術師”。1997年,他為香港回歸獻禮,用竹子制作了一條2465米長的巨龍。14年前,他八進故宮,修繕乾隆書房。他說,自己年輕時像水竹,為人和潤;后來是毛竹,有點執(zhí)拗;再往后就是斑竹了,不爭不亂。
在片中,很多觀眾被何師傅那個傾注了他多個日與夜的竹編作品《望月樓》所震撼:那樣一個精致的藝術品,細到每一個窗戶格子都是用竹絲編制,這是要有多么精巧的手藝和多么專注的心思,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品啊?
同樣令人感到震撼的還有文物修復師父劉蔚然及其兒子(同時也是徒弟)劉胄對文物修復的用心。劉胄是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文物修復專業(yè)的老師,有網(wǎng)友好奇他是怎么給學生上課的,劉胄給出了答案。學藝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拼圖:讓學生從幾萬張小拼圖里在他規(guī)定的時間里拼出他規(guī)定的部分:三千張。有學生不服時,劉胄回答說:眼力不好、觀察力不行、還沒有耐心坐不住,那就不用來修文物了,你去改行學別的去吧。
其實,劉胄的手藝是他的父親劉蔚然所教。他跟著父親學藝時,慈父會秒變嚴師,連爹都不準叫,只準叫師父。在劉胄的心里,始終認為文物修復就應該讓文物恢復當年的面貌,但在父親眼里,劉胄的手藝還達不到可以完全勝任恢復性修復的能力,一幅祖畫的修復委托,讓早已退隱的劉蔚然再次出山。因年代久遠,古書畫易破損、掉色,劉胄與父親,挑戰(zhàn)高難度,通過清灰、干揭裱、濕揭裱、粘合、全色等修復步驟,最終讓碎紙片回到無價古畫,這個恢復過程堪稱整容級手術。
微評論:編織一只竹籃或者修復一幅舊畫,可能在日漸喧囂的當代環(huán)境里,顯得不那么起眼。這些平時看起來很小眾,甚至多少有些“過時”的傳統(tǒng)手藝,在這些手藝人的匠心眷顧下,煥發(fā)出令人敬畏的光芒。顯然,堅持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熱愛;而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想能不能成功,而是要將更多的心思,用在堅持本身:付諸更多的專注、熱情、用心、耐心,以及恒心,讓寶貴的傳統(tǒng)手藝和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這就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匠人精神!
適用話題:敬畏;責任與擔當;專注;堅持……
關鍵詞:傳承
在第四集中,《了不起的匠人》來到木版年畫之鄉(xiāng)——山東濰坊,講述了一對史上最萌年齡差師徒——91歲的木版年畫宗師楊洛書與從都市來鄉(xiāng)野學習手藝的90后插畫師土匪。
楊洛書是山東濰坊人,系同順德畫店的第19代傳人。91歲高齡的他,手持刻刀六十多年,無懼時間持以恒心,終成就了楊家埠年畫第一人。楊洛書的主要代表作有:《西游記》《二十四孝》《歷代帝王全圖》等。用他自己的話說,“這輩子沒干別的,就是在刻板做年畫?!睋?jù)介紹,楊家埠所制作的年畫早在民國時期就是家家戶戶爭相追逐的爆款,對于這里的人來說,年關之前通宵制作年畫就像是家常便飯。在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楊洛書的年畫刻板線條講究,具有精細、靈巧、深刻等特點,深受街坊四鄰的喜愛和認可。
前來拜師學藝的年輕插畫師土匪是通過“快手App”了解到楊家埠年畫的,愛好復古風格的她在到達這里后,立刻決定拜師學藝。除了土匪以外,楊洛書的徒弟還遍布國內外,他收徒弟沒有任何門戶之見,坦言愿意對世界開放自己的手藝。在拜師學藝的過程中,楊洛書的脾氣倔強易怒,對年畫創(chuàng)作的要求一板一眼。在前期磨合中土匪受到了一些挫折,不過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們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合作出來的年畫作品也有了不一樣的神韻。這個成天暢游在網(wǎng)絡的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師傅,以質樸踏實的走訪和生活觀察獲取創(chuàng)作素材,最終成功畫出遺失已久的花加官形象。與此同時,楊家埠年畫也因此多了一位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年輕傳人。土匪也借助網(wǎng)絡讓更多的都市青年人愛上年畫,關注年畫,甚至對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也產(chǎn)生了影響和改變。
微評論:“傳承”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在文化或者手藝傳承的過程中,其實并不是要求它們必須一板一眼地毫無變化,相反,我們可以根據(jù)時代的背景以及當下人們的需求,相應地做出些許改變。這種改變可以是內容上的改變,也可以是形式上的改變,還可以是傳播途徑的變化。只要我們順應時代的趨勢,順應人們的需求,些許的改變不但不會阻礙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相反會更有益于人們對它的了解與喜愛。無論古今,只要不斷地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就會讓民族的瑰寶永遠流傳下去。
適用話題:熱愛;創(chuàng)新;距離;合作……
【素材鏈接】
紀錄片潮流“新玩法”
在傳統(tǒng)文化與網(wǎng)生一代漸行漸遠的當下,《了不起的匠人》卻精準抓住了年輕人的興趣點,培養(yǎng)了一群黏度極高的年輕忠實粉絲。導演李武望提到,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論是“80后”“90后”甚至“95后”,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好與關注遠超出人們想象?!斑@也是《了不起的匠人》能夠堅持做下去的根本。在新媒體平臺上做傳統(tǒng)文化,看似是逆流而行,實際上是順勢而為。年輕化的品牌定位賦予了《了不起的匠人》在同品類中的差異化優(yōu)勢,深受網(wǎng)生一代追捧?!?/p>
作為一個年輕的互聯(lián)網(wǎng)品牌,《了不起的匠人》還在市場中率先提出了新一代紀錄片的全新概念。李武望稱,新內容、產(chǎn)品化以及跨界運營,將是新一代紀錄片的三大重要特征。
大家都知道BBC紀錄片好,但很多人表示太長,沒時間看,所以他們決定《了不起的匠人》每集只有15分鐘。
畫面唯美?!懊朗堑谝粖W義。很多人說拍得很美,每一幀都可以做屏保?!?/p>
節(jié)目“邊看邊買”的新玩法則打通了內容與消費,讓用戶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就能鏈接到電商平臺,直接購買頂級大師的手工精品。第一季《了不起的匠人》也拿下了優(yōu)酷和阿里合作的“邊看邊買”項目數(shù)個第一,如銷售第一、客單價第一、轉換率第一等。
據(jù)他介紹,圍繞《了不起的匠人》,他們的團隊已策劃了亞洲手作展、觀影會等線下活動,并推出音頻、書籍等系列衍生品。
微評論: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已經(jīng)不言而喻了?!读瞬黄鸬慕橙恕愤@部紀錄片之所以拍一部紅一部,就在于這個制作團隊找到了全新的視角、全新的形式以及全新的商業(yè)模式。紀錄片不一定都是深邃、晦澀的,用平實的語言、唯美的畫面、巧妙的廣告植入,當然還得有匠人的態(tài)度,這樣接地氣且高水準的作品,肯定會受到觀眾的喜愛。
適用話題:創(chuàng)新;換一種思路;打破傳統(tǒng);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