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田
此前在烏鎮(zhèn)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紅杉資本合伙人沈南鵬談到,一個好的風險投資機構,應該具備三個特征:風險投資必須以長遠的觀點來看企業(yè),能夠有一個長期的觀點來看企業(yè)的發(fā)展;好的資本一定不是財務投資人,而是戰(zhàn)略投資人,最好的投資人必須懂產業(yè);好的投資人一定要具有國際視野。
怎么看待這三點呢?我的想法是:
第一,風險投資往往比較早期,如何能有長遠的觀點呢?因此,必須首先看人看團隊。人行事情不一定成,但人不行事情肯定不會成。很多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最后成功的業(yè)務和商業(yè)模式,和VC早期投資時候的邏輯已經相差很遠。但因為堅信,投資人和創(chuàng)業(yè)才能走下去,走得遠。
第二,早期投資最好的機構就是產業(yè)資本,對互聯網而言,就是BAT等各大巨頭。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現在錢已經不是核心矛盾,到處都是錢,到處都是錢在找項目。產業(yè)資本對企業(yè)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項目比錢重要。但是,拿戰(zhàn)略投資人的錢,就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符合別人的戰(zhàn)略,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是否受制于他人的戰(zhàn)略,對利弊要考慮清楚。
第三,為什么強調投資人要具備國際視野呢?過去,有國際視野的投資人能看到未來(美國),能看到過去(印度、東南亞)等,等于在時間上穿梭,投資起來自然得心應手?,F在,國內互聯網市場競爭已經是紅海,具備國際視野的投資人能夠發(fā)現國際市場更多的藍海,這會給本土創(chuàng)業(yè)者帶來很多啟發(fā)。
現在,筆者越來越有一個感覺,就是機遇誕生和消亡的速度越來越快,因為我們的各種人才、手段、工具、資本、供給側都是過剩的,創(chuàng)意出來了,很快就被復制、應用。
例如,移動互聯網。很多人說機會沒了,被瓜分完了。我卻覺得,現在還有,而且還不少?;ヂ摼W作為一種革命性的工具,應該說正值當年。左林右貍的林軍老師提過這樣一個概念:中國互聯網很有意思,當中國經濟不怎么好時,互聯網會小好;中國經濟好的時候,互聯網會大好。另外一個就是,中國互聯網的發(fā)展,基本上和美國是平行的,頂多差個兩三年,差距是很小的,現在局部有些地方還超越了。所以你們看到,現在是一個中國經濟正從底部走向復蘇的過程,是中國互聯網正在超越美國的過程,這兩個都是正在進行時,不可能說已經完結了。
如果有機會的話,機會是屬于BAT的,還是屬于TMD的,還是屬于其他人的?其實最近我們也可以看到,今日頭條的崛起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走的完全不是BAT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徑。等BAT發(fā)現的時候,想追都來不及了。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態(tài),也是300多個SKU,就這樣默默地建立起來了。在互聯網幾個大的巨頭縫隙中,還是出現了一大批體量不小的中型公司。這些中型公司的產生也能說明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的機會是存在的。
不過,對于很多做投資的人來說,過去的一年也許是很迷茫的。但是回到前面來看,浮躁的環(huán)境之中,也許是因為我們聽到的聲音太多了,受到影響了。
事情都是在變化的。如今,站在2018年的開頭,這個世界的格局是這樣的,資本市場的喧囂是這樣的,賺錢和不賺錢的距離是這樣的,等到了2020年,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想想就覺得十分有趣。很可能完全不一樣了。但是要達到這完全不一樣的彼岸,靠想象是不行的。等著我們的,還是要腳踏實地地去干活,把這幾年的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