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艷
摘 要:每件藝術作品都凝聚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甚至藝術家不同人生階段的作品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風格,對藝術家作品的研究,從情感表現(xiàn)出發(fā),更能抓住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文章以梵高繪畫作品所傳達出的情感為例,對他的作品從色彩、線條、整體畫面效果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體會繪畫中梵高的思想情感。
關鍵詞:梵高;繪畫;情感;鑒賞;藝術風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義流派的繪畫大家,后印象主義是相對印象主義而言的繪畫流派,它不僅滿足于運用光影表現(xiàn)藝術作品,更注重在用光、用色的基礎上抒發(fā)藝術家的自我情感,且不十分注重題材與內容的選擇。所以在品評這一流派的繪畫作品時,對畫面的內容的分析是次要的,因為畫家所畫的內容并非畫家表現(xiàn)的重點,畫家較為看重的是光影、色彩、形體的表達。因此,在觀賞梵高的繪畫作品時,需要從這幾點出發(fā),去感受畫家?guī)Ыo觀者的情感。在分析任何藝術作品時,都應先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家的所屬流派以及該流派的風格特點進行了解,這是認識繪畫作品前期準備。只有對各方面的了解足夠深入,才能根據(jù)相關背景知識準確解讀出繪畫中所表達的情感。
一、從色彩感受情感
后印象主義流派善于運用色彩來表現(xiàn)轉瞬即逝的光色效果,憑借主觀感覺運用色彩的變化描繪事物。在鑒賞梵高的繪畫作品時,應著重分析其作品的色彩變化,從對色彩的運用中感受畫家的情感變化。
在梵高1881年創(chuàng)作的《卷心菜和木鞋》這一作品中,觀者可以看到這幅作品中的色彩比較灰暗,畫面整體以暗黃色為主要色調,對卷心菜、木鞋和土豆進行描繪,似乎刻畫的是夜間油燈之下的景物(圖1)。這里對色彩的搭配還未見梵高晚期的效果,是梵高埃頓時期的繪畫作品,這一時期梵高還處于學習階段,對繪畫的認知并沒有自己的認識,可以看出其繪畫手法的稚嫩。這幅畫面的色彩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傳達出的畫家情感也是平靜且毫無波瀾的。
梵高在紐南時期創(chuàng)作的《食土豆者》是梵高第一次得到世人認可的作品,在這幅作品中梵高刻畫了農夫、農婦圍繞在餐桌前吃土豆的情景,畫面中間的位置吊掛著一盞油燈,油燈的光亮向四周發(fā)散,照亮畫中人物的面龐及餐桌上的食物(圖2)。畫面主體色調仍以黃色為主,但畫面中的燈光像似一種神圣的光芒,從其照射在每個人身上的黃色光芒能夠感受到畫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從這里能夠體會到畫家對農民生活的向往。
雖然以上選取的均是梵高早期的繪畫作品,但對繪畫作品中傳達的畫家情感的分析,同樣適用于梵高其他時期的作品中。在觀賞繪畫作品時,對色彩的分析應與觀者對畫面的感受相聯(lián)系,并結合畫家當時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從而對畫中表現(xiàn)的情感進行分析,這是從繪畫作品的色彩感受情感的要點。
二、從線條體會情感
畫面的線條也是畫家情感的表達方式之一,這其實是在分析畫家作畫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從這種手法中能夠感受到畫家的情感宣泄。如果畫面中的線條、筆觸較為細膩,則畫家的心情較為平靜,如果畫面中的線條、筆觸波動較大,則表明畫家作畫時的情緒高漲,也許是受到了某種刺激,進而體現(xiàn)在畫面之中。所以對藝術作品的線條進行觀察,能夠使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如,梵高在安特衛(wèi)普時期的作品——《穿藍衣的女子》,這幅作品是梵高于1885年創(chuàng)作的,畫面用帶有抖動感的筆觸對畫中女子與畫面背景進行描繪,這是梵高對魯本斯的長筆觸的運用,這一階段他開始將其他畫家的繪畫風格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是對早期繪畫階段的突破(圖3)。這種抖動的筆觸使觀者在觀看時有微微的眩暈感,這正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現(xiàn)自己對喜歡的繪畫風格進行運用時的激動心情。
《克里希林蔭道》這幅作品是梵高1887年于巴黎創(chuàng)作的,街道上用傾斜的線條表現(xiàn),天空中的短線是與街道的斜線反向的,兩種斜線在平面中就是交叉的狀態(tài),但在畫面中就很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了天空與街道的不同,街上畫面左邊的樓房多用豎線表現(xiàn),畫面右側的樓房多用橫線表現(xiàn),使觀者能夠清楚地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圖4)。這種以相反方向的斜線構成的畫面,充分表現(xiàn)出了早春空氣的流動感,體現(xiàn)著畫家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愉悅的心情。
從作品的線條中體會畫家的情感,需要對作品的線條或筆觸進行了解,波動的筆觸體現(xiàn)著畫家或激動或興奮的情緒,平靜細膩的筆觸則體現(xiàn)著畫家的平靜心態(tài)。線條的歪曲傾斜也是畫家情緒的表達。應當注意的是,即使同一種筆觸所體現(xiàn)的情感也會有所不同,這與畫家所描繪的內容有一定的關系。
三、從畫面領悟情感
對藝術作品中的情感的理解,還應從繪畫作品整體呈現(xiàn)的效果出發(fā),感受畫面中傳達的不同信息,根據(jù)這些信息再對畫面中所表達的畫家情感作出解讀,這往往需要聯(lián)系畫面整體的結構布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畫面的整體效果,從這幾方面對藝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如,在分析梵高的作品《傑克島的風光》時,首先應注意到:畫面的四分之三均是對景色的描繪,剩下的四分之一是對天空的表現(xiàn),對湖面的處理雖然用筆觸去表現(xiàn),但是也映射出了湖上的倒影,橋上的人物也是靜止的,四周的風景也是靜止的,畫面的整體效果都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這幅畫面是畫家純粹以觀者、欣賞者的眼光進行處理的,所體現(xiàn)的畫家情緒也是平靜的(圖5)。
《星月夜》是梵高晚期的繪畫作品,帶有鮮明的后印象主義風格,畫面強調色彩的強烈對比,運用夸張的形體對天空、村莊進行描繪,這幅畫的藝術價值在于梵高對星空的表現(xiàn),漩渦狀的天空狀態(tài)呈現(xiàn)在畫面的中間位置,使觀者產生眩暈的感覺,類似火焰狀的巨大的黑色柏樹被放置于畫面的左側,與右上方的黃色月亮形成對比(圖6)。畫面的張力極強,凸顯出作者對星空的理解與認識。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梵高的精神已經出現(xiàn)問題,所以畫面的整體效果給人帶來不安的感受,似乎一切都是在運動的,這就是梵高躁動的情緒體現(xiàn)。
綜上所述,畫面中所體現(xiàn)的藝術家的情感,可以從色彩、線條、整體畫面呈現(xiàn)的效果中進行分析。在觀賞繪畫作品時,對色彩的分析應與觀者對畫面的感受相聯(lián)系,并結合畫家當時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這是由色彩感受畫家情感的要點。對作品的線條或筆觸的分析,可以看到波動的筆觸體現(xiàn)著畫家或激動或興奮的情緒,平靜細膩的筆觸則體現(xiàn)著畫家的平靜心態(tài),線條的歪曲傾斜則體現(xiàn)著畫家的情緒表達。對藝畫面整體效果的分析,往往需要聯(lián)系畫面整體的結構布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對繪畫作品體現(xiàn)的畫家情感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以上即是筆者對以畫觀情的幾點認識。
參考文獻:
[1]趙巍.梵高繪畫的藝術意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2]李玢.梵高繪畫美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14.
[3]李云鵬.關于梵高繪畫的宗教性研究[D].渤海大學,2016.
[4]付文娟、方有才.再讀梵高繪畫藝術[J].邯鄲學院學報,2009,(06).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