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河南 信陽 464000)
楊長俊
肺癌是臨床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所有惡性腫瘤之首,且呈逐年增高趨勢[1]。研究顯示,I期肺癌術后10年生存率超過90%,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之關鍵[2]。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雖僅占肺癌的15%~20%,但其細胞分化差、轉移早、惡性程度高,較之非小細胞肺癌(no-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情進展更為迅速,預后更差,受到越來越多關注[3]。目前,CT是肺癌診斷的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但其易受檢查者主觀因素影響,存在較高假陽性率、假陰性率。近年來,神經內分泌標志物對臨床診斷的價值引起臨床廣泛重視。研究顯示,突觸素(synaptophysin,Syn)、嗜鉻蛋白(chromogranin A,CgA)在SCLC中有著較高表達[4]。本研究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檢測Syn、CgA在SCLC、NSCLC中的表達,探討其聯合CT診斷SCLC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并經術后病理證實的95例肺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SCLC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齡31~82歲,平均(61.25±17.62);臨床分期:I~II期16例,III~IV期29例;有吸煙史35例;有淋巴結轉移27例;NSCLC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齡30~80歲,平均(60.87±15.28)歲;臨床分期:I~II期18例,III~IV期32例,有淋巴結轉移26例。兩組性別比例、年齡、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情況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前均未行任何抗腫瘤治療,均完成CT檢查,術后均采集癌組織。本研究取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CT檢查
1.2.1.1 檢查方法: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128層多排螺旋CT機及MEDRAD VISRON CT高壓注射器,行胸腹部聯合掃描。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抱頭,深吸氣后屏氣,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自動匹配,層厚為5mm,層距為5mm,螺距為5mm,掃描范圍由肺尖部至恥骨聯合水平。增強掃描:經肘靜脈注入80~100ml非離子造影劑(300mg I/ml),注射速率為2.5~3.0ms/s,動脈期、靜脈期于一次性屏氣后完成,必要時延遲2~3s行肝臟、腹腔掃描。
1.2.1.2 圖像處理:將掃描圖像上傳至ADW4.4工作站,由2名副主任以上影像醫(yī)師采用盲法進行獨立分析,觀察圖像,記錄病灶部位、大小、形態(tài)、密度、邊緣、胸腔積液、胸膜轉移、縱膈大血管受侵及淋巴結、遠處轉移等情況,診斷意見出現分歧時,經討論取得一致。
1.2.2 癌組織及癌旁組織Syn、CgA檢測
1.2.2.1 試劑與儀器EscelsiorTMES組織脫水機(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ESHistostar組織包埋機(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Finesse ME全自動石蠟切片機(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Qp.B型切片漂烘儀(安徽電子研究所),S-P超敏免疫組織化學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3,3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試劑盒(合肥康源生物科技研究所),Leica光學顯微鏡(德國Leica公司);兔抗人Syn單克隆抗體(福建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鼠抗人CgA單克隆抗體(福建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2.2 標本采集:取所有患者肺癌組織標本,均以10%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4μm厚切片,連續(xù)切5張,切片后采用免疫組化SP法檢測Syn、CgA表達。免疫組化結果由2名經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獨立閱片分別記錄。
1.2.2.3 結果判定:陽性染色標準:Syn、CgA均以細胞膜/細胞漿彌漫有藍色或深藍色顆粒。400倍顯微鏡下隨機選取5個視野,每個視野計數100個癌細胞,按染色程度與染色細胞比例分別計分進行綜合評價。染色情況評分:基本不著色,0分;淺藍色,1分,較明顯藍色,2分;深藍色,3分。染色細胞比例評分:陽性染色細胞比例在5%及以下,0分;陽性染色細胞比例為6%~25%,1分;陽性染色細胞比例為26%~50%,2分;陽性染色細胞比例在51%~75%為3分,陽性染色細胞比例在75%以上為4分。將每個視野染色程度與染色細胞比例評分相乘,并求單個視野評分,再按以下標準評價表達情況:1分,為陰性(-);2~3分,弱陽性(+);4~7分,陽性(++);8分及以上,強陽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和百分率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CLC與NSCLC的CT征象分析SCLC組胸腔積液(圖1)、縱膈淋巴結融合(圖2)等CT征像等出現比例明顯高于NSCLC組(P<0.05),而阻塞征象、支氣管截斷征(圖3)出現比例明顯低于NSCLC組(P<0.05)。而兩組心包積液、胸膜轉移等其他CT征象出現比例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Syn、CgA在SCLC、NSCLC中表達Syn、CgA在SCLC中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6.67%(39/45)、53.33%(24/45),在NSCLC中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6.00%(8/50)、4.00%(2/50),Syn、CgA在SCLC中陽性表達率均明顯高于它們在NSCLC中陽性表達率(χ2=47.315、28.998,P<0.05)。
2.3 CT與Syn聯合應用對SCLC的診斷價值在肺癌診斷中,與單一CT、Syn檢查或CgA比較,二者聯合明顯提高對SCLC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P<0.05)。見表2。
多層螺旋CT由于掃描速度快、檢查時間短、范圍廣泛及后處理功能強大,已成為肺癌最常用的影像手段。其能夠清晰呈現病灶形態(tài)、大小、部位、密度、強化程度等特點,并能夠顯示由肺部腫塊引起的支氣管截斷征、阻塞征象等,對肺癌有著重要診斷價值[5]。除肺癌自身形態(tài)學特征之外,應用薄層重組技術,CT還能夠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之間關系,尤其對胸膜、大血管、心包、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轉移等征象的檢出有著重要作用[6]。此外,通過廣泛掃描還可觀察、判斷遠處轉移情況,并可綜合病灶形態(tài)、密度、內部情況及周圍侵犯等表現對病理分型作出一定判斷[7]。本研究中95例肺癌CT圖像可很好地顯示腫瘤生物學特征,良好呈現了病灶各種征象和其周圍組織結構關系,對肺癌診斷表現出巨大優(yōu)勢。腫瘤CT表現與其生物學特征密切相關。本研究顯示,SCLC胸腔積液、縱膈淋巴結融合等CT征像出現比例明顯高于NSCLC,而阻塞征象、支氣管截斷征出現比例明顯低于NSCLC,這與相關報道[8]一致。NSCLC多起源于支氣管上皮,腫瘤細胞傾向于朝氣管腔內外生長,可致支氣管截斷、阻塞性改變。而SCLC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腫瘤細胞傾向于朝官腔外生長,極少朝腔內生長,腫塊生長方向與支氣管長軸保持一致,氣管通暢,雖亦可能出現阻塞征象、支氣管截斷征,但往往較晚。此外,SCLC惡性程度高,早期即出現轉移,縱隔淋巴結相互融合而使組織分界不清[9]。因此,上述征象在鑒別SCLC與NSCLC上有一定幫助,當出現胸腔積液、縱膈淋巴結征象時應考慮SCLC的可能。
表1 SCLC與NSCLC的CT征象分析
表2 CT與Syn聯合應用對SCLC的診斷價值
腫瘤標志物反映著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對肺癌早期診斷有著重要意義。Syn是一種與突觸功能有著緊密聯系的膜蛋白,在腦、脊髓、視網膜等神經組織中均有分布[10]。CgA是一種由439個氨基酸組成的酸性可溶蛋白,多儲存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致密核心顆粒中。作為經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標記物,兩者常應用于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中[11]。SCLC有著明顯的神經內分泌分化特征,亦屬于神經內分泌腫瘤范疇,多種神經內分泌標記物在SCLC中有較高表達[12]。有報道顯示,Syn在SCLC中陽性表達率為73%,CgA在在SCLC中陽性表達率為53%[13]。本研究結果顯示,Syn、CgA在SCLC中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6.67%、53.33%,明顯高于它們在NSCLC中陽性表達率(16.00%、4.00%),這與既往報道[14]相符。這提示Syn、CgA在SCLC中表達有著較高特異性,對SCLC與NSCLC鑒別診斷有重要作用。CT是目前診斷肺癌的主要影像學手段,但其局限于形態(tài)學方面的分析,診斷效能不高,而聯合腫瘤標記物檢查,能夠彌補其在肺癌診斷中定性困難的不足,提高鑒別診斷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CT聯合Syn、CgA檢查鑒別SCLC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3.33%、94.00%、93.68%,均明顯優(yōu)于各單項檢查。
綜上所述,SCLC與NSCLC具有不同CT表現,且Syn、CgA表達差異顯著;CT掃描聯合Syn、CgA檢查能夠提高SCLC的鑒別診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