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慧敏
摘要:《黃雀記》講述了保潤、柳生和仙女三個風華少年因水塔事件圍繞香椿樹街展開的十幾年糾葛紛纏,彰顯了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主題理念,將經濟轉型時期人物惶恐的心態(tài)刻畫細致,是當代社會的縮影。本文就其創(chuàng)作特色展開淺析。
關鍵詞:蘇童小說;創(chuàng)作特色;《黃雀記》
蘇童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模式和有別于他的創(chuàng)作特色在讀者群體中倍受青睞,其中《黃雀記》榮獲2015年中國文學界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引起文壇嘩然,本文以此小說為例,一窺蘇童的寫作世界。
一、不變的香椿樹街不同的題材故事
蘇童慣于將巧妙精致的語言和殘酷的現(xiàn)實貫穿于一體,準確把握在天空中飛翔的高度。文章以寶潤祖父每年開春拍遺像拉開帷幕,以寶潤祖父在水塔懷抱平靜的怒嬰結尾,一場由死到生的三主人公成長碰撞故事在期間展開。將千百個偶然聚合和將善良撕破給你看的敘事效果別樣展現(xiàn)了人間欲望與墮落,罪惡與救贖的萬劫不復悲情主題。小說中眾人物在沒有抽象思考習慣引領僅憑本能的人情世故面對繁雜世事時,以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心態(tài)修建香火廟,將住所提供給歸來的白小姐,凡此種種不過是蒼白而徒勞的祈求救贖與重獲靈魂的自我安慰罷了,終究也只是坐旋轉木馬反復歸至原地。而空白的冬天,寶潤漫長監(jiān)獄生涯如何渡過,仙女在末尾離開水塔之后宿命如何,怒嬰的后續(xù)如何進展等留白手法的使用則又使得《黃雀記》意蘊綿遠。欲望的放縱和獄刑的規(guī)訓平衡著也推動著情節(jié)的遞進,恍惑,人性的黑洞與悖論,頹唐與寬恕的復雜人物心理蔓延至終。欲望驅使下柳生編織的圈套不僅是寶潤的青春煉獄,也禁錮了其自身靈魂的自由造成其被戕害的悲慘終場。寶潤被夸贊而得意的花樣捆綁技藝,囚禁的何止是仙女的身體,也鑄建了其自身始終無法擺脫的精神牢籠。膨脹而放逐的內心是劇中人物命運窘境的始,終而留下的僅是物是人非的井亭醫(yī)院和滿目瘡痍的內心而已。寄希望于用繩索捆綁別人拯救蒼生的寶潤,寄希望于討好行善消釋內心不安獲得寬恕的柳生,寄希望于逢場作戲追逐虛榮不斷逃離的白小姐,上演希望與絕望的交替,從黑暗走向黑暗,也難免是戲劇化無望的掙扎,終究未抵達被救贖的彼岸。
二、隱喻手法運用
象征手法是蘇童慣用的寫作技巧,將文字技巧把玩得意,在闊別多年此方法后再次運用于作品當中,給讀者展演一段“罪與罰”“逃避與回歸”“丟魂與找魂”的社會悲劇,將新經濟變革時代下大眾的生活百態(tài)刻畫于該長篇小說中。一個是香椿樹系列一個是楓楊樹系列,虛構的街道散發(fā)著真實的人性卻令人回味悠長?!包S雀”的災難性寓意暗含了主人公們慘淡的命運,“照片”“水塔”“繩子”春夏秋序列將欲望與罪惡苦澀的因果所然渾然交錯。人們在失魂與尋魂中踉蹌度日,挖根找尋的祖父被嫌棄的兒媳送進精神病院,或許瘋子才是時代的哲人。經年后當年事件起源的水塔被改成了人們燒香祈福的寺廟,何具諷刺意味。主人公們潰爛的生命和扭曲的靈魂在空氣和青山板上徘徊游蕩,街道的年代變遷看似富麗堂皇,而人類文明的高度發(fā)展則趨向了本源。寶潤十年冤獄之災后在左右臂“君子”與“復仇”之間猶豫,仙女曾在自我終結間左右,在決心對龐先生施加報復而由于受到當時上帝救贖靈魂的啟示而終向決定誕下紅嬰回到井亭醫(yī)院,這無不是作者將時代背景下西方形而上理念傳入中國對人物命運影響的寫照。輪回宿命,困境和無出路的壓抑格調也是小說不可回避的基調所在。
三、獨特的敘事視角
蘇童的《黃雀記》敘事結構借鑒了福克納《喧囂與騷動》的視角方法,由獨立人物的幾大章節(jié)構成,既避免了冗長敘事的繁雜,又可將血肉豐滿的立體人物多角度展現(xiàn)。旁觀者的視角給了看客憤慨頹敗和悲涼感,在敘事中將人物的邪念與蒙昧,溫情與冷酷,矛盾與超脫貫穿始末,將大社會下的小人物間的感情糾葛和性格命運統(tǒng)一于同一時間軸,是時代浪潮下不同站位的處境縮影。作者獨特的情結或許源于文革動蕩時期算計與爭斗生活常態(tài)化的動亂因素,在讀者享有新鮮與唏噓的閱讀感悟時,或許應細細評判其間的是非善惡。虛無創(chuàng)傷的不可忍受性皆因欲望而起,因欲望而終,寄希望于救贖的往復循環(huán)疊加于主人公的處事情懷中也增強了《黃雀記》的可讀性。以內聚焦的敘事模式環(huán)視物象作品便具有了多元的內涵,主側面結合增強了讀者感官體驗,繁多意象的堆砌也造就了朦朧深厚的情景意蘊。在深不可測的香椿樹街,骯臟的人性本惡還會怎樣延續(xù),視角變換后又會怎樣出挑展現(xiàn)也是蘇童給讀者留下的懸念。
四、結語
多年過去,香椿樹街在奢華的映襯下略顯蒼白與乏力,但時光依舊,街道的故事還在繼續(xù)。香椿樹街也已然化成了蘇童的精神寄托,這種寫作儀式不會停止,我們也期待他新的文學圖騰。
參考文獻:
[1]謝有順.欲望的謎語——評蘇童長篇小說《黃雀記》[J].小說評論,2016(02).
[2]張大立.蘇童小說《黃雀記》中的人物與時代隱喻——從“黃雀”的隱喻說起[J].文學教育,2016.
[3]黃家偉.論蘇童《黃雀記》的創(chuàng)作新變[A].文匯讀書周報,2016(42).
[4]白雪.丟了魂的蘇童——以《黃雀記》為例分析蘇童作品風格[J].文存刊閱,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