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茉莉 王淦生
文題
呵護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的責任;孝敬父母,讓父母安享天倫之樂,是兒女的責任;因材施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責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學生的責任……生活中缺了一份責任心,失敗與罪惡就容易與你作伴;學習中少了一份責任心,進步與成功就往往離你遠去……
請你就“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有理有據(jù),300字左右。
點撥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民族、對人類承擔一份應盡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責任心。
以“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為論點,關(guān)鍵詞“有責任心”可以大到抗震救災,也可以小到生活細節(jié),這些都可以論證“有責任心”的重要意義。
行文中,要圍繞論點,明確什么是責任心,為什么責任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怎樣才能做到有責任心等,將道理說清說透,增強說服力。
示例一
何謂責任?責任是孔子口中的“當仁不讓”,是諸葛亮筆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李大釗的那句“鐵肩擔道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大連公交車司機黃志全行車途中突發(fā)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馬路邊,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將發(fā)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這三件事,安詳?shù)嘏吭诜较虮P上停止了呼吸。所有的大連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
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個普通的公交司機,為什么能給人們帶來這樣大的震撼?源于他那份高度的責任心,為了乘客的安全,他把自己的生死暫放一邊,完成了自己的職責,然后安詳?shù)仉x去。他用生命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楊詩語)
●點評
引用名人名言,點明責任的含義;列舉事例,論述有責任心的人的偉大。
示例二
司馬遷,由于對史實負責,受宮刑而忍辱負重,秉筆直書,一部《史記》彪炳青史,成就“無韻之離騷”的美名;蘇武,由于對使命和承諾的負責,百折不撓,拒絕封賞,于是有了長安傾城迎接漢使歸來的榮耀,有了“蘇武牧羊”的感人故事;范仲淹,出于對百姓負責,而給后人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榜樣;文天祥,由于對國家負責,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道德頌歌。
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吧,朋友。對自己負責,生命因此而耀眼;對他人負責,生命因此而亮麗;對社會負責,生命因此而永恒。
責任并不是一個華麗的詞匯,它樸實而又厚重,嚴肅而又崇高。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責任是一條道德的準則,更是一道法律的底線。
(張馨琪)
●點評
先列舉古代仁人志士的事例,證明論點。接著由名人事例延伸到普通人,使論點更具普遍意義。最后深化論點,點明盡責任的現(xiàn)實意義。
文題
民間諺語是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哲理話語,如“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對于這些包含了諸多生活經(jīng)驗的民諺,有人認為這是老祖宗智慧的結(jié)晶,有人卻不以為然。作為初中生的你,有什么看法?請寫一段話進行闡述。
要求:觀點鮮明,有理有據(jù),300字左右。
點撥
如何看待民諺,不外乎三種態(tài)度:一是誠心借鑒,汲取營養(yǎng)。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類民諺,永遠不會失去它的價值,它時刻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二是一分為二,有揚有棄。像“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類“勸世文”,就須細加分析,根據(jù)不同語境區(qū)別對待,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剔除負面的東西。三是深析內(nèi)涵,拒絕誤導。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類教唆人自私自利或為自私自利辯護的諺語已經(jīng)完全與今天的時代格格不入,應當對其有正確的認知,有批判意識。
示例一
當你年少時,一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會讓你懂得珍惜時光,規(guī)劃未來,發(fā)奮努力;當你年老時,一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會讓你明白生命無關(guān)老少,時時充滿斗志;當你擇友時,一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會讓你明白與人相處要學會忍讓,懂得包容;當你處于順境時,一句“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會讓你明白順境不會永恒,樂極可能生悲;當你遭遇厄運時,一句“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會讓你鼓起生活的勇氣,增強前進的信心……
民間諺語,唯其通俗,才更顯親近;唯其草根,才更具生命力;唯其口口相傳,才更像一位長者對你耳提面命……不僅僅是我,還有你,還有他,乃至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得謝謝那些飽含先輩的經(jīng)驗與智慧的親切教誨——它們,讓我們成才,成人。
(薛笑然)
●點評
引用內(nèi)容豐富,且論證嚴謹有力,揭示了民諺的積極作用。
示例二
民間諺語這座富礦中,有真金白銀,也有石塊沙礫。
比如在古代小說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類的“勸世之言”,也許在那樣一個需要處處設防的社會,這樣的話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受騙上當?shù)膶擂闻c痛苦。但時至今日,如果每個人還都牢記著這樣一個處世原則,人與人之間每時每刻都隱著真心、藏著真情,彼此虛情假意、敷衍糊弄——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你會舒心嗎?
對待民諺這座文化礦藏的態(tài)度,套一句李開復先生的名言,就是“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能接受的”。至于哪些是應當接受的真金,哪些是應當改變的沙礫,就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分辨和鑒別的火眼金睛了。
(董詩琪)
●點評
以辯證的觀點分析、闡述了對待民間諺語所應持的態(tài)度——“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能接受的”。而區(qū)分接受和改變的標準,則要看其是否適應今天的社會生活,宣揚的是否是一種正能量。
示例三
舊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和思想的禁錮迫使國人明哲保身,虛與委蛇,藏巧守拙……并且將這些血和淚凝成的教訓以民諺的形式口口相傳,警示后人。即便像我爺爺奶奶這輩有幸遇上了新的時代,可是傷筋動骨的文化大革命又讓他們重新體味到這些“祖上留下的至理名言”的價值所在——豈不悲乎!
明哲保身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在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作出的一種生存選擇,這種選擇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是他們身處的時代的黑暗和人生的悲哀。什么時候這種選擇從我們身邊銷聲匿跡了,什么時候我們就處在了一個時代的春天。
好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到來,我們真的該收起這些“生存選擇”了。
(劉曉文)
●點評
中華民諺中有精華,自然也免不了有糟粕。小作者對“明哲保身的生存選擇”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揭示了它們的形成原因、流行背景以及在新中國復萌之由,明確了自己的觀點:當今時代,該收起這些“生存選擇”了。語言犀利,頗有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