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夢雪
摘 要:本文針對道教對新羅花郎道的影響這一問題,對學術界的各種觀點進行了梳理和評論,主要分史料運用、論證角度和魏晉與花郎道的關系三個方面,在進行學術綜述的基礎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道教;花郎道;魏晉風流
[中圖分類號]:B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1
花郎道是三國時期新羅創(chuàng)立的一種特殊制度,或者可以說是新羅創(chuàng)立的一種半官方半民間的組織。在百濟高句麗和新羅三國鼎立的三國時代,花郎道的創(chuàng)立大大提高了新羅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最終成為新羅統(tǒng)一三國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撐。
有學者稱花郎道的實質內容就是儒釋道三教和合,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新羅花郎道的身上,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釋道三教的影子。國內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很充分,但是大多數集中于佛教和儒家(不知道儒家在我國是不是可以作為一個宗教來看,為保險起見,姑且稱為儒家)對于花郎道的影響,道教對花郎道的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其實還是不算充分的,至少著述不如佛教和儒家那么多,這也基本上是所有研究者著書立說的主要動機。
有關道教對新羅花郎道的影響這一問題的主要論文,首先是雷霆的《“無為”之“道”對花郎道文化的映射》,選取的點比較小,只是闡述了道家“無為”這一方面對花郎道的影響,其次是李甦平的《論韓國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為中心》,從儒釋道三家出發(fā),篇幅比較公正,沒有對道教的重點突出,主要也是從“無為”和“玄妙”兩點出發(fā)。而最后孫亦平教授的《古代東亞文化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論中國道教對新羅花郎道的影響》,論述相對全面,可以很好地學習和借鑒。蔣榮的碩士學位論文《花郎道與中國文化》,用了其中的一節(jié)來闡述了花郎風流與道教及魏晉風流,綜上,我想對相關論述進行歸納梳理,并針對其中一些問題做出自己的思考與闡釋。
首先是對于史料的運用,發(fā)現基本上所有的論文論述材料都來自金富軾的《三國史記》、僧侶一然的《三國遺事》、金大問的《花郎世紀》,其中金大問的《花郎世紀》還存在很多爭議,所以史料文獻的數量是相對匱乏的,當然道教對于花郎道的影響這一問題也無法擺脫這個限制,可供參考的相對官方的文獻就這么幾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一問題的無法深入。
其次是各學者選取的角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都是從花郎道的前身“玄妙之道”出發(fā)。中國大多數學者認為“玄妙”一語就是受道教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當然僅僅一個玄妙是不夠的。首先,道家崇尚自然,而花郎道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就是讓大家游娛山水,以山水來陶冶性情,通過游山玩水的方式來對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是道教崇尚“無為”,花郎道選擇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的培養(yǎng)方式,而非勤學苦練,悶頭苦學。最后是“源花”或“花郎”又稱“地仙”,而“地仙”源自葛洪的《仙經》,或許拿來作為證明道教對花郎道影響的證據更具有說服力一點。
最后我想論述的就是道教、魏晉風流和花郎道的關系這一問題。有的學者闡釋道教對花郎道的影響,另辟蹊徑,以魏晉風流作為一個載體來間接證明道教和花郎道的關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花郎道崇尚美男子的主要特征和我國魏晉時期崇尚容止之美的現象實在相似,但是有些時候論證不夠有力,不免讓人產生疑惑。
首先重視容姿之美,魏晉世人均重容止,而據記載,花郎也是“雞林舊俗,擇男子美風姿者,以珠翠飾之”,我認為魏晉時期大家崇尚美成為一個重要現象,是因為魏晉時期凸顯得特別明顯而已。愛美是人之天性,魏晉時期是人覺醒的時期,以前的社會價值觀頹塌、三教合一的潮流導致了思想解放,從而表現出對美的追求,這不是道教一家之功,而是三教融合之功。雖然花郎道也是崇尚容止美,選擇美男子作為組織的對象,但是和魏晉時期是大不相同的。有學者稱因為崇尚美,所以名字都帶“花”,但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有學者認為只是因為第一代風月主魏花郎,受寵于法興王,所以王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仙徒。所以魏晉時期崇尚美男子和新羅花郎崇尚美男子是不完全相同的,更不能把道教對魏晉和新羅花郎的影響一概而論。
其次就是道教的神仙原型對于魏晉和花郎的影響是否可以相比較。有人說魏晉時期男子寬袍大袖,追求一種仙風道骨的形象和道教崇尚神仙是有關系的,但是實際上并不完全如此。魏晉時期“仙氣”的領軍人物何晏,并不是為了追求仙風道骨,而是因為身體不好,需要服用五石散,此藥服過之后又要服用熱酒,必須穿寬松衣服,后來成為一種流行也不僅僅因為審美上的需要,而是人們紛紛攀比闊氣,所以將魏晉時期的“仙風道骨”只歸結于道教的影響是不足以服人的。相比之下神仙原型對花郎的影響就更加微乎其微了,或許就是一個“地仙”的別稱比較有力,舉止服飾上的關聯更是少見,所以道教的“仙”或許對花郎影響更加明顯,如果想要以此將魏晉風流和花郎道教聯系在一起,恐怕說服力還不夠。
最后就是道教對山水自然的回歸這一影響。不得不承認,道教在魏晉時期的勃興促進了人們對永恒意義的追求,而這一點,花郎道也有很明顯的體現,花郎們通過游娛山水,吟唱清談,以審美的態(tài)度融入到名山大川之中,和魏晉文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很可惜的是沒有明確的史料文獻來加以證明,所以結論恐怕也不能下得為時過早。
花郎道這一政治制度或者說是半民間半官方的組織,對于它的研究,學界已經有了足夠重視,尤其是韓國學者和日本學者。韓國不久前還專門以此拍了一部電視劇《花郎》,讓我們看到韓國人自己眼中的花郎形象,或許對我們能夠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