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張一民,郭 輝
(1.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 2.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84;3.沈陽工業(yè)大學體育部,遼寧 沈陽 110870 )
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與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息息相關,[1]已有多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青少年肥胖、心肺功能低下和體質健康水平低下是預測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重要信號,部分危險因素可延續(xù)至成年,成為后續(xù)“健康”問題的源頭。[2]然而,通過1995—2014年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數據發(fā)現,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下降趨勢明顯,尤其體現在反映身體機能的肺活量指標以及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3-6]
中小學是學生運動技能形成和體質增強的關鍵時期,該階段培養(yǎng)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將為成年后的健康以及終身體育意識奠定重要基礎。鑒于當前體能訓練提高對運動員運動成績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良好訓練效果。[7]本研究選取校六、七年級學生采用自身前后對照設計,將體能訓練引入體育課堂,進行為期12周的教學以探索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措施與模式,并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對其進行效果評價?,F將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某校六、七年級學生。經校方與學生知情同意,詢問病史,確定為生長發(fā)育正常、無各種急慢性疾病后,入選共153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采用定量方法進行基線調查,運用自身前后對照的研究設計進行效果評價。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現狀、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校場地、器材與師資的客觀情況開展體育教學,課程開設為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節(jié)時長為1小時的課,教學時間為12周。實驗前后的測試內容均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指標。
體育課的安排為:1節(jié)大綱常規(guī)教學+2節(jié)專項運動技能+2節(jié)體能訓練。具體內容如下:
(1)大綱常規(guī)教學: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規(guī)定進行常規(guī)教學,本研究中內容包括田徑、體操、跳繩和健身拳。
(2)專項運動技能:結合教師專業(yè)特長,分別開設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術和舞龍舞獅6種技能選修,小班制教學,每位教師教授人數是12~16人。
(3)體能訓練:體育教師通過由公司贊助提供的橢圓機、引體向上助力器、小欄架、實心球、瑜伽墊、平衡板、波速球、瑞士球、軟墊、小臺階等多種體能訓練器材器械編制多套適合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和平衡素質的運動方案。
為保證測試數據的可靠性、有效性與客觀性,兩次數據的采集均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專業(yè)測試人員嚴格按照規(guī)范測試方法進校完成。數據雙錄入并進行核查。
使用Excel錄入數據,由SPSS 16.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和統計學分析,單指標前后差異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率的前后差異比較采用曼-惠特尼U檢驗(Mann-Whitney U test),顯著性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
2.1.1 實驗前后體質健康單指標變化情況
由于《標準》的評分標準是按年級與性別劃分組別的,因此,將研究對象分為4組。實驗前后,各組體質健康單指標的變化情況為:(1)身體形態(tài)指標:六年級學生和七年級女生的BMI表現為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經觀察數值并和《標準》評分標準對照后,發(fā)現無論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4組學生的BMI都屬正常范圍。這一方面說明大部分學生體型處于正常狀態(tài);另一方面說明差異顯著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正處于第二次生長高峰期,屬于正常身體發(fā)育現象。(2)身體機能指標:實驗前后,4組肺活量成績表現為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3)身體素質指標:由于六、七年級的身體素質指標有所不同,選擇分別敘述。第一,六年級學生。女生在反映速度素質的50 m指標上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女生在反映耐力的1 min跳繩、1 min仰臥起坐和50 m×8往返跑三個指標上均表現為前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反映柔韌性的指標上,男生表現為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七年級學生。男生的50 m和立定跳遠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生1 min仰臥起坐的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1.2 實驗前后及格率、良好率與優(yōu)秀率的變化情況
六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以及總的體質健康水平實驗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七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在實驗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從百分比上看,實驗后各組及格率均達到100 %。而良好率與優(yōu)秀率的情況是:六年級男生良好及以上比例從41.2 %上升至79.4 %,提高了38.2個百分點,優(yōu)秀率從17.7 %上升至38.2 %,提高了20.5個百分點;六年級女生良好及以上比例從69.3 %上升至97.4 %,提高了28.1個百分點,優(yōu)秀率從2.6 %上升至56.4 %,提高了53.8個百分點;七年級男生良好及以上比例從3.1 %上升至31.3 %,提高了28.2個百分點,優(yōu)秀率從3.1 %上升至9.4 %,提高了6.3個百分點;七年級女生良好及以上比例從79.1 %上升至95.5 %,提高了16.4個百分點,優(yōu)秀率從53.5 %上升至61.4 %,提高了7.9個百分點??傮w上看,男生良好及以上比例從28.8 %上升至55.2 %,提高了26.4個百分點,優(yōu)秀率從10.6 %上升至23.9 %,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女生良好及以上比例從74.4 %上升至96.4 %,提高了22個百分點,優(yōu)秀率從29.3 %上升至59.0 %,提高了29.7個百分點。見表3。
表2 體質健康單指標實驗前后比較結果
(注:前后比較,*P<0.05,**P<0.01)
表3 實驗前后及格率、良好率與優(yōu)秀率的變化情況/%
(注:前后比較,*P<0.05,**P<0.01)
《標準》是從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國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另外,《標準(2014年)》在制定評分標準上,為了保證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與信心,及格線設置得相對較低,保證有90 %以上的學生達標,而良好水平和優(yōu)秀標準則比《標準(2007年)》設置得更高。因此,如若要獲得良好及以上水平,則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更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8]。
本研究中,采用《標準》評價效果,結果發(fā)現,實驗后及格率已達到100 %,這與標準設置的初衷比較吻合,另外,良好率與優(yōu)秀率也有較大幅度提高,這說明4個月的實驗教學有效促進了學生的體質健康[9]。究其緣由:第一,以青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的體育教學內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第二,每天一節(jié)1 h的體育課,真正落實了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體育教師教學時合理設置運動強度,布置負荷密度也達到了有效刺激身體機能的效果;第三,由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發(fā)展敏感期可知[10],10~18歲期間,即中小學階段,是發(fā)展柔韌、靈敏、力量、速度和耐力等身體素質的高峰期,同時也是青少年兒童的第二次生長發(fā)育高峰期,因此,自然增長的效果也不可忽視。綜上所述,本研究中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以上結果也不難發(fā)現,六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幅度要大于七年級學生,原因可能是,七年級學生接受該模式的體育教學已是第二學期,從六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變化情況可以推測七年級學生上一學年度時體質健康水平已經獲得大幅度提高,這從七年級女生的體質健康基線水平(表3)也可得知。然而,七年級男生無論在實驗前后,其及格率、良好率與優(yōu)秀率均不及其他3組。經理論探討和對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該結果的原因主要受引體向上這一單指標的影響[11]。該項目既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爆發(fā)力和較大的絕對力量,又要有一定的力量耐力的項目。根據解剖特點,該學段學生正處于肌肉生長主要向長度發(fā)展,肌纖維較細,因而肌力較弱,耐力差,易疲勞的時期,導致引體向上成平均水平不到1個,成為制約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這與王志偉的研究是一致的[12]。
在本研究中,坐位體前屈女生的優(yōu)秀率是80 %以上,男生成績不僅普遍比女生差,且實驗前后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六年級男生成績還出現顯著性的倒退。坐位體前屈是測量人體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軀干、腰、髖等關節(jié),可能達到的活動幅度,主要反映其關節(jié)、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13-14]。因此,究其原因:一是男生身高與下肢長普遍大于女生,而已有研究表明,身高與下肢長是影響坐位體前屈的因素之一;另一原因則是男生腰椎和骨盆運動幅度比女生差[15];另外,作為城市孩子,很多女生家長會給孩子在課外報舞蹈班以端正體型和身姿,而柔韌素質是舞蹈的基本功之一,女生柔韌性之所以優(yōu)于男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本研究可以發(fā)現六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的進步主要體現在身體素質的快速提高(表2),尤其是1 min跳繩、1 min仰臥起坐和50 m×8往返跑等指標上,這說明該模式體育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小學生速度、耐力、協調、靈敏和力量素質的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1 min跳繩是小學階段的加分指標,且最高可以加20分,這提示學生和學校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重點練習項目。而跳繩本身是提高靈敏、協調、下肢力量與心肺功能的具有一定運動技能的項目,因此,青少年兒童長期進行跳繩練習是會受到多重理想效果的。
受現實條件制約,本研究的局限與不足在于未設置空白對照組,學生體質水平的提高除受干預的影響,自然生長發(fā)育也是重要因素,綜合以上分析,說明結合體能訓練的教學對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一定作用?;谖闹醒芯浚岢鲆韵陆Y論與建議:
(1)引體向上是評價初中及以上年級男生力量素質的指標,而且評分標準隨著年級的增加而不斷提高。而筆者認為,引體向上提高的關鍵在于從零次到一次的突破,突破零次以后,提高的速度就會加快。因此,體育教師應重點把握初中時期,可借助體能訓練器械增加針對上肢力量訓練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信心,努力實現零次的突破。
(2)柔韌素質是男生的弱項,但柔韌性練習在課堂上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體育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增加拉伸練習,同時應該給予男生更多的關注,而由于坐位體前屈主要反映骨盆在髖關節(jié)處屈曲的能力,踢腿、控腿和壓腿等多種形式都是改善伸髖肌群的伸展能力的練習方式。
(3)由于女生的第二次生長發(fā)育一般比男生早兩年,總體上表現為小學五六年級及初中階段,女生體質健康的達標率、良好率與優(yōu)秀率要優(yōu)于男生。但是也應注意,從高中開始,由于受學業(yè)壓力和女生對身體自尊的關注度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女生趨向于不愛運動。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培養(yǎng)起女生的運動習慣和形成一定的運動技能對保持今后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維持良好的體質健康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