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秀
摘 要:隨著教育資源的整合,大量的合班并校,農村增加了許多寄宿學校,且向低齡化趨勢發(fā)展。而這些寄宿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嬌生慣養(yǎng)和社會不良風氣對他們思想和行為造成消極影響。幾年來,在寄宿生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就寄宿制小學師生如何和諧相處,共創(chuàng)文明宿舍談談認識。
關鍵詞:寄宿制小學;和諧相處;健康成長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形成規(guī)模辦學效益,合理調整教育結構與布局,已是當前農村教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農村小學實行寄宿制辦學,不但解決了制約布局調整的一個問題,而且也拓寬了素質教育的范圍,提升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為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和發(fā)展平臺,是促進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在學校,生活指導老師無疑擔當起了“第二家長”的角色。生活指導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老師的思想、道德品質、文化修養(yǎng)、性格習慣,甚至是興趣愛好、談吐舉止都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為生活老師不僅僅是照管好學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和引領學生建立一個團結、向上、具有活力的團隊。師生關系至關重要,為了更好地為寄宿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在宿舍管理方面我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促成師生和諧相處。
一、關愛學生,給孩子家的感覺
寄宿生中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他們平時缺少父母的關愛,內心較孤獨,性格較孤僻。因此,當學生剛進學校時,給他們一種走進家的感受至關重要。這就更需要發(fā)揮生活指導老師的作用,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給予他們家長的指引和輔導。為此,我從以下方面關愛和引導他們。
1.潛移默化,給予學生無窮的關愛,拉近師生關系
工作中,我充分發(fā)揮師生之間的能動性,與學生和睦相處。作為生活老師,就要更多地去關心他們,給他們以親人的關愛,進行心靈的溝通。那么,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如何讓學生視你為父母?那只有一個字:愛。早晨,輕輕地喚醒學生,并教會他們洗漱自理;傍晚,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深夜,悄悄走近他們身邊為他們添衣加被。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他們學會了洗衣,學會了整理房間,接下來讓學生學習由生活的自立向心理的自立過渡。如在寢室懸掛學生自制的福娃,張貼充滿溫馨氛圍的“宿舍是我家,團結靠大家”。在宿舍開辦圖書角,開展學生的手抄報展評,變生硬的約束語言為充滿活力的趣語,讓每一個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讓學生沉浸在濃郁的“文化之家”中。
2.言傳身教,促進師生、生生之間團結和諧,健康成長
學生如同春天吐露的花蕊,需要陽光的溫暖、雨水的滋潤,他們身體的稚嫩、心理的脆弱需要我們無言、無盡、有方、有理地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學生的心靈成長和智慧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生活指導老師要啟發(fā)引導孩子們在宿舍形成友愛、和諧、互幫互諒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
學生離開了好伙伴,遠離了父母的喋喋不休,如何讓他們真正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在快樂中陶冶心靈,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做學生的朋友。要學會真正放下師道尊嚴,做真正的孩子王,與孩子一起游戲、一起生活,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快樂著他們的快樂,要善于觀察和發(fā)現學生的行為,以便及時引導。個別交流和談心成了我們交流的主要方式,在這里,孩子們完全展現自己的心靈,以心靈交換心靈,以真誠收獲真誠,我享受著做學生朋友的快樂。孩子學會了禮貌,學會了生活。
二、提高自身素養(yǎng),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尊敬感
作為生活指導老師,在宿舍的管理和批評方面尤其要注重藝術性,師生之間應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能因對象有過錯而有一絲一毫的歧視心理,進而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因是學生而不顧其心理、尊嚴、接受的程度,一味訓斥、指責……批評有時需要嚴厲,有時需要委婉;有時急風暴雨,有時和風細雨。所謂輕、重、緩、急要靈活運用到不同學生、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加區(qū)別地運用同一種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是注定要碰壁的。
總之,為了更好地管理好宿舍,生活指導老師與學生相處要注意既不能太過親密,要保持適度的距離感,師道尊嚴是不能拋棄的,又不能過于嚴肅,使師生產生心靈上的距離進而彼此陌生。我們和學生是朋友,這種朋友是一種心靈溝通的朋友,是一種彼此關愛與尊重的朋友,是一種既有別于父母又有別于同學的朋友,是一種家長和朋友的關系,是一種毫無功利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林超.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高職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黑空降史志,2010,16(5):67-68.
[2]匡麗.用愛托起一片天: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學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2,16(1):26-27.
注:此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2017年立項課題《農村小學生活指導老師與學生和諧關系構建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31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