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精神生活、喜歡攝影藝術、玩兒起照相機的人越來越多,然而,在短期內玩兒出成就者并不多見,可以說,走捷徑,速見成效是初學者夢寐以求的事兒。
中國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先生曾經用“開荒與打井”來描述學習攝影之路,我認為比喻得非常之好,恰如其分!佩服之余順勢遐想偶得“挖渠”豈不是走捷徑之方法!
開荒、打井和挖渠都是形容學習攝影的方式方法,“開荒”是指多方面學習和嘗試各類攝影題材和體裁;“打井”是指就某一題材或體裁進行專門研究和深入實踐,我說的“挖渠”一是指選擇一個目標定向學習和實踐,二是不要只拍攝單幅照片,要設定一個主題,拍攝多幅圖片,有頭有尾有過程地講述一個故事。至于定向在什么門類,什么題材,采用什么表現形式,取決于個人的興趣。
攝影界的門類及其種類著實不少,比如,紀實類的有:新聞攝影、民俗攝影、體育攝影、風光攝影、旅游攝影、考古攝影、動物攝影、鳥類攝影、昆蟲攝影、植物攝影、花卉攝影、勘察攝影等;創(chuàng)意類的有:景物攝影、詼諧攝影、沙龍攝影、蒙太奇攝影等;商業(yè)類的有:廣告攝影、人像攝影、證件攝影等等不勝枚舉。
面對林林總總的攝影題材和體裁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樣樣精通。所以,初學攝影最好是在掌握了照相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之后不要盲目地去拍攝,應該采用“挖渠”的方式方法,給自己確立一個目標方向,設立一個專題計劃,首先嘗試拍攝組照,即“專題攝影”從身邊熟悉的題材著手,稍加用心便會因主題鮮明,與時俱進而被報刊網絡等社會媒體所采用。
有相當一部分影友玩兒照相機多年,拍攝圖片數以萬計,能被社會和媒體認可而發(fā)表的作品卻寥寥無幾,絕大部分的片子都躺在存儲器中睡大覺。究其原因,主要是拍攝題材紛繁,體裁形式多樣,只重視表現形式的唯美性,習慣拍攝單幅作品,忽視組照的價值,缺乏記錄佐證事物的意識,忽略了作品應有的對主題思想的承載功能。
我做雜志編輯工作多年,經??吹筋}材非常應時應景的攝影佳作,都因為沒有多幅畫面來支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忍痛割愛,試想如果攝影人早有拍攝專題的意識,就不會把有價值的題材白白浪費掉了。
那么如何才能拍好專題攝影呢?
所謂專題攝影,就是圍繞一個主題拍攝多幅畫面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敘事表意,或介紹一個人物事跡,或講述一段生活故事,或反映一種自然現象,通過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圖說”形式記述某個事物或傳達某種信息,是記錄攝影的表現形式??梢哉f “組照”就是專題攝影的基本體裁。
拍攝專題組照一般以4~8幅為宜(亦可以根據敘事表意的需要拍攝更多幅),每幅作品都應該是主題內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意境不能相同,要有連續(xù)性,構成一個完整的事物情節(jié)。組照的表現形式有:
同景同物變化式、同景異物例證式、同物異景展開式。
同景同物變化式組照,其表現形式是運用相同的景別,表現同一個景物,通過對比手法,去說明某種事物發(fā)展或變化的程度。如組照《地球日的記錄》,通過4幅圖片表現一個湖泊的演變過程,來印證目前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容樂觀,水源短缺的情況十分嚴重,號召人類要節(jié)約用水,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同景異物例證式組照,其表現是用相同的景別,拍攝具有共同點的不同景物,從而證明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或受某種事物影響所產生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用不同的物像來表現一個主題。比如“雷鋒的影子”,以不同的人物做好事的畫面,來證明雷鋒精神仍在傳承;再如“地震災情”,以不同的情境來說明災區(qū)情況。如圖《地圖之韻》攝取地球表面不同物質及其物態(tài)所形成的韻律之美,來證明地圖之韻能給人以極大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