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靜
摘 要:《金陵文化》教材是由南京市教研室編寫供全市所有小學高年級學生使用的地方教材。課堂緣起學生學習《金陵文化》一書時對生活中的南京城市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疑問,執(zhí)教者有效地捕捉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基于學情挖掘素材、整合素材、善用素材,對文本進行開發(fā)和重構。這一過程,不是教師一意孤行地思考與實施,而應該是學生綻放思維之花,行動之光的成長過程,讓學生成為主角,課堂才會愈加靈動。
關鍵詞:文本開發(fā)與重構;挖掘素材;整合素材;以生為主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人杰地靈,歷史悠悠,文韻濃厚?!督鹆晡幕方滩恼怯赡暇┦薪萄惺揖帉懝┤兴行W高年級學生使用的地方教材。因為此教材中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有效地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在熟悉的氛圍中感受到濃濃的故鄉(xiāng)情。而作為鄉(xiāng)土教材,編者最終的目的也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了解南京,以南京為傲,最終激起孩子們熱愛家鄉(xiāng)、立志為家鄉(xiāng)建設作貢獻的情感,這正是這本教材的“根”。
一、文本開發(fā)——以疑促學
一次課間,學生若有所思地找到我:“老師,本學期學習了《金陵文化》,我更加喜歡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了,我覺得書本上的很多素材就在我的身邊,特別有親近感。但是最近在上學的路上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北京東路上有座小學叫北京東路小學,中央路上有座小學叫中央路小學,為什么咱們學校在太平北路上卻不叫太平北路小學而叫成賢街小學呢?成賢街到底與我們學校有什么聯(lián)系呢?”學生的質疑讓我又驚又喜,下班走在路上,思緒油然而生:行走在南京,仿佛就像品讀一本厚厚的藏書,那一條條道路便是這頁頁書中的字符。感慨于此,我想:為什么不能和孩子們一起去探討南京的路呢?于是我大膽地做出決定:和學生一起開發(fā)并重構身邊的素材!既然主題緣起學生質疑,那么就應該以此為突破口,解決學生心中疑惑。
二、挖掘素材——施于躬行
(一)尋訪成賢街
一個學生的個性問題隨后成為班級全體學生的共性問題,在充分激發(fā)學生解決疑問的興趣下,隨后,我?guī)ьI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距離校園不遠處的成賢街。通過實地探究尋訪,學生解決了心中的疑惑。這種提出問題,實地探究,解決疑惑,最終獲得收獲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非常好的探究方法。
(二)尋訪身邊路
基于成賢街的尋訪經(jīng)歷,于是,我為孩子們設計了一張《我的尋訪筆記》,(如下表所示)并號召家長陪孩子一起走進自己所感興趣的道路,進行實地尋訪。這種帶著問題,實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大大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生活實踐的探究中,孩子們改變了被動接收的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在課堂上自信地與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每一份調查表格,每一個課堂發(fā)言都深深地印刻下了孩子最獨特的痕跡。
三、整合素材——緊扣“根系”
新課標指出:“教材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范例和話題,教材中的圖和文字只起示范和開闊思路的作用,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收的對象和內(nèi)容,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和人格建構的一種示范,也是師生對話的‘話題?!边@不僅僅是對既成的教材而言,也是對自主開發(fā)的新生素材而言。開發(fā)學生生活中的素材并不是漫無目的、包羅萬象的,需要有行動的指南針,需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學中不能只讓學生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地走進生活場景,教師要充分對素材進行解讀,找出每一課教材的“根系”,緊緊扣住“根”來教學。
“根”作為教學目標,猶如課堂的指南針,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是評判課堂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備課、磨課過程中,我認真鉆研,充分研究了學生的《尋訪筆記》,在學生分享交流時,引導他們對班級全體學生的尋訪結果進行了歸類和提升,歸納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幾類道路,例如反映古今生活的路:湖南路、魚市街、珠江路、太平南路、小百花巷等等;如反映城市變遷的路:箍桶巷、奧體大街等;反映城市名片的景觀路:中山東路、雞鳴寺路、頤和路、石像路等;反映城市政治建設的道路:廣州路、上海路、北京西路、山西路等。一切從學生中來,一切又歸于學生。最終確定了圍繞道路象征意義的目標,即道路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記憶,也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四、善用素材——激發(fā)思辨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基于課前走訪調查,孩子們對道路有了一定的認識。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的遺痕。每一條道路或許都附載著一個古老的動人故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凡的歷史,或許彪舉著一個杰出人物,或許蘊含著某種意義,或表現(xiàn)著某種民俗史實。”概而言之,無數(shù)的南京路,承載了故都千年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學生在不斷的實踐與探究中發(fā)現(xiàn):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變遷,南京越來越大,道路也越來越多,有的路變寬了,有的路消失了,離人們越來越遠……針對這一現(xiàn)象,課堂上孩子們侃侃而談,有的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描述了道路變遷所帶來的利弊影響;有的結合道路背后的文化底蘊闡述了保護道路的必要性……思辨過程中孩子清晰地認識到這些道路不僅僅是一條路,它的背后,有故事、有記憶。留住它們,就是留住那段歷史;有些道路早已不堪破落,為了人們更好地生活,更便利地交通,需要去改造,但是在改造過程中依然沿用老路名記錄著城市的變遷和記憶。孩子們思辨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他們辯證看待問題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力的提升。
五、反思素材——以生為主
(一)有疑才有趣
縱觀整節(jié)課的始末,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一直是課內(nèi)外的主角,無論是教材的選擇還是實地走訪,都始終尊重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課堂緣起學生學習《金陵文化》一書時對生活中的南京城市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疑問。興趣是人對認識和活動需要的情緒表現(xiàn),學生一旦對學習發(fā)生了興趣,各種感官包括大腦都會處于一種最活躍的狀態(tài),就會樂意入主課堂,成為課堂的主角。
(二)有趣才有行
葉圣陶先生有言:“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因此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盡量地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師的角色定位要從一個單純的播音機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前,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結合《尋訪筆記》的要求有目的性地探究身邊感興趣的道路,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分享與交流尋訪筆記”的個性化小組活動,讓學生將課前探究轉化為內(nèi)知,傳遞于同伴。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的行為有了指導性,有了內(nèi)在的動力,走進大社會,探究真知識,反饋小課堂,獲得真體驗!
(三)有行才有思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誠如是,有調查才有發(fā)言權,有行動才會有思路。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堂,教材的呈現(xiàn)都是源自于學生的探究行動,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交流與分享過程中,學生能迅速地捕捉到一個個獨立探究活動的共性,從而歸納出南京的路背后隱藏的深層涵義:道路是城市的記憶,是城市的名片,更象征著城市的變遷。這種思維的提升緣于興趣,緣于行動,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讓整個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個性思維的提升在交流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同伴的思維迸發(fā),小小的腦袋產(chǎn)生出很多令人欣喜的思辨火花。
綜上所述,教材的開發(fā)與重構不是教師一意孤行地思考與實施,而應該是學生綻放思維之花,行動之光的成長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材便會愈發(fā)鮮活,學習也會愈發(fā)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選[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82.
[2]王佩平.巧用插圖讓思品課堂更具有吸引力[J].小學教學參考,2007(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