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萍
摘 要: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方式,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必然。要從教師和學生角度出發(fā),來建構言語課堂,做到教學目標遵從文體的寫作特色,教學策略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教學過程體現(xiàn)教師的小說意識,使紛繁復雜的言語表達方式各歸其位、各入其“體”,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關鍵詞:寫作特色;閱讀心理;小說意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jīng)意識到文體的價值屬性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面對不同文體的文本,我們除了關注那些共性的閱讀規(guī)律之外,應該將視點集中在文體本身的突出特點上。
現(xiàn)行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是節(jié)選或改編自著名的長篇小說,如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等,文章通過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刻畫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筆者從事中高段語文教學多年,對小說類的課文也頗感興趣,本文以小說這一文體作為突破口,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一、教學目標遵從小說文體的寫作特色
每一篇小說都有自己的文本體式,都有自己區(qū)別于其他小說的獨特之處和價值。下面筆者以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窮人》為例,說說怎樣根據(jù)文體的差異來設定課文的閱讀目標。
《窮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一篇經(jīng)典小說。這篇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豐滿,要向大師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這時我們就要學會取舍。眾所周知,托爾斯泰被世界文壇上的藝術大師們稱為“心理藝術家”,課文的經(jīng)典也體現(xiàn)在托爾斯泰式的心理描寫上。本文有多方面的心理刻畫:心理交錯描寫、心理映襯描寫、心理揣度描寫、心理旁白描寫、心理矛盾描寫,這是桑娜的心路歷程,在對她擔心、矛盾、后悔、反反復復的心理斗爭的描寫中把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寫活了。所以借助雜亂無序的心理描寫,探究桑娜矛盾而堅定的內(nèi)心是本課要完成的一個重要目標。
二、教學策略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教學策略往往與教學目標相關聯(lián)。筆者認為小說教學中的閱讀不應該是隨意的,應該在學生看不懂、意想不到的地方用力,教給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從知淺到知深的方法。
(一)細節(jié)關鍵處點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離不開細節(jié)描寫,找到離學生最近的發(fā)展區(qū)進行著力,勢必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窮人》一課中,桑娜探望鄰居西蒙,意外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死去,留下兩個孤苦無依的孩子時,課文寫桑娜想都沒想,抱起孩子回了家。然后坐下來時,這里才開始刻畫她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她的擔憂、害怕、堅定。原文是這樣描寫的:“桑娜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細節(jié)描寫透露的是什么呢?這里就需要老師慢下腳步,引導學生去感悟。桑娜幫助人完全是天性使然,心地善良是她的天性,讀到這里我們完全忘記了她的貧窮,只記住了她的樸素、善良、平凡、高尚。
(二)情節(jié)懸念處推
小說情節(jié)構思巧妙,出色的作者往往會設置“懸念”來組織結構,從而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文中,最有特點的一大寫作特色——懸念,這是小說的一種寫法。嚴監(jiān)生臨死時,總是斷不了氣,卻一個勁地伸出兩個指頭,這兩個指頭是什么意思呢?這一令人難以捉摸的動作給眾人造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謎,最后由趙氏把謎底揭出來。教師不能忽視這個表達方法,要緊緊圍繞諸親六眷的猜測和嚴監(jiān)生的反應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壓抑的氣氛中,帶著緊張、渴望、揣測、期待的心理,不斷探索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命運前景,去深刻感受一個吝嗇鬼的形象。
小說文體的教學,除了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內(nèi),同樣也需要指引他走出文本,這樣才符合閱讀學原理,符合小說閱讀心理,最終達到以篇達類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體現(xiàn)教師的小說意識
選入小學教材中的小說有些為了適應小學生的閱讀水平,經(jīng)過了精心的改編。課文故事原來的框架還在,原著中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變得概括,這對教師的教學也帶來一定的難度。
(一)有“這一篇”意識
因為選編或改編的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學生大多不陌生,通過看電視劇、動畫片,或者聽故事,在腦海中已經(jīng)對主要人物留下印象。所以在學習時,他們往往是帶著心中的印記走進課堂。面對這樣一個已經(jīng)基本定型、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形象,進行“這一篇”的教學,而不是僅憑已有的經(jīng)驗,那么“這一篇”課文學習的獨特價值就有了。
(二)有“引子”意識
在課文功能上,其中一種功能叫“引子功能”,即把課文當作“引子”教,比如由節(jié)選引向長篇作品,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在教學《三打白骨精》時,把它引向《西游記》的閱讀;還有一種指向是通過課文引向帶有數(shù)字的故事閱讀上。因為在中國確實有很多帶有“三”的故事,比方《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莊》,如果引領好的話,今后無論是課內(nèi)還是課外,對數(shù)字有關作品,會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語文教學就是一場快樂的旅行,小說更是這場旅行中最為精彩的風景之一。教師唯有從學生閱讀的起點出發(fā),學習過程中關注到小說這種文體的特殊性,學生才能在閱讀中體會到別樣的風景,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
參考文獻:
[1]閆學.我負語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
[2]盛新鳳.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和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3.
[3]裴海安.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jīng)典課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