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のだ”作為日語中極其常見的語法,使用頻度很高,所包含的意思與語感也非常復雜、微妙。因此,對于日語學習者而言,是很難掌握的語法。如此一來,對于“のだ”的掌握情況與學習者的等級之間是否有關系以及有怎樣的關系就變得很有研究價值了。
關鍵詞:“のだ”;分散分析;學習者等級
1.研究背景
先行研究主要是通過問卷調(diào)查對中國人進行采樣分析。其中譚(2004)、仁科(2003)的研究很具參考價值。此研究以留日中國人(留學生與工作者)、國內(nèi)大學生(西安兩所大學的日語系學生)、日本人為對象,通過選擇題的方式,對“のだ”的使用情況進行問卷調(diào)查。在含義的層面得到以下結(jié)論。
①中級學習者對“のだ”的理解欠佳,上級學習者中級の學者對于“說明”、“接納”“想法”等方面的用法有明顯進步。
②留日中國人的正確率較國內(nèi)學習者來說較高,這與學習環(huán)境、教材、教育方式都有很大關系。
通過譚(2004)、仁科(2003)的研究,可明確得出“のだ”的習得狀況與學習者的等級有關。但是,此研究僅僅著眼于學生對于“のだ”各用法的掌握情況,尤其是關注“のだ”的脫落,而關于“のだ”的習得狀況與學習者等級的關系,說明并不詳細。因此,通過本篇論文,希望進一步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
2.研究設計
這次的調(diào)查主要以山西大學的學生與留學生為對象,對象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初級日語學習者,他們并未通過N1;第二組是上級日語學習者,與第一組相對,他們通過了N1;第三組為有留學經(jīng)驗的中國人,均有五年以上的留學經(jīng)歷,并且通過了N1。每組10人共30人。
這次的調(diào)查包含“のだ”的各種用法,共18道問題。調(diào)查問卷分別派發(fā)給三組成員,共30份。之后將其收齊,整理結(jié)果,進行分析。
3.分析方法與結(jié)果
組內(nèi)效果鑒定
因為這次的調(diào)查是關于中國日語學習者“のだ”的習得狀況與學習者等級的關系,所以進行分散分析。結(jié)果如圖1所示。
分散分析表中,F(xiàn)(2,34)=9.511,P<0.001で、0.1%的程度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のだ”的習得狀況與中國學習者等級之間有關系,等級越高,習得狀況越好(參照圖2)。
4.總結(jié)
本研究圍繞“のだ”的習得狀況與中國學習者等級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以分散分析的結(jié)果為中心進行分析可以得出:“のだ”的習得狀況與中國學習者等級之間有關系,并且隨著等級的提升掌握情況也不斷變好。
但是,由于影響 “のだ”掌握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也并不能全面地指出各因素的影響比重,因此后續(xù)研究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譚藝穎、仁科喜久子 中國人日本語學習者の「のた?」の習得狀況に対する考察
[J].日本語教育方法研究會誌,2003.
[2]久野暲『日本文法研究』[M].大修館書店,1973.
作者簡介
王澤源,1994年10月11日出生,女,漢族,現(xiàn)就讀于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2017級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