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云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油膩”,只有“膩”?!澳仭痹诋?dāng)時算得上是一個好詞,本義是凝結(jié)的油脂,比如豬油。
大概是因為油脂匱乏的緣故,古人是很愛豬油的。若要夸人美,就夸人皮膚像豬油。比如說,形容女子“膚若凝脂”,就是說她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溫軟細(xì)膩??渑印凹∧w若冰雪”,并不是說她皮膚像白雪一樣白。煉過豬油就知道,豬油越純,白色也越純凈透亮。“冰雪”就是“凝雪”,指的是凝固的雪白上等豬油。
從現(xiàn)有的文獻(xiàn)資料來看,蘇軾是第一個使用“油膩”這個詞的人。作為一名絕不油膩的中年男子,他寫下了這樣的話:“情愛著人如黐膠油膩,急手解雪,尚為沾染,若又反復(fù)尋繹,便纏繞人矣。”“油膩”在這里是一個名詞,指的是油脂油膏。在大文豪眼里,情愛如油膏,黏黏糊糊,沾上了就去不掉。作為東坡肘子的發(fā)明者和豬肉烹調(diào)愛好者,想必他也曾為手上衣上洗不掉的油膩困擾過。
漸漸地,“油膩”從名詞變?yōu)榱诵稳菰~,“膩”原本算是褒義詞,“油膩”卻成了貶義詞。《紅樓夢》里的大戶人家,從上到下都不喜歡油膩的飲食。劉姥姥進(jìn)大觀園的時候,賈府做了幾樣點心,什么藕粉桂糖糕、松穰鵝油卷、奶油炸面果,賈母見了皺眉說:“這油膩膩的,誰吃這個!”只有劉姥姥看著新鮮眼饞,一樣一個,吃了半盤子,結(jié)果因為消化不良,腹瀉起來。
“油膩”從形容物變成了形容人,從形容外在到形容內(nèi)在。用“油膩”形容人,包括肉體油膩和精神油膩兩個方面。肉體油膩,指的是不講究個人衛(wèi)生和外在形象。精神油膩,指的是缺乏自知之明,總以人生導(dǎo)師姿態(tài),指點并不屬于自己的江山。比如愛喝酒、愛追憶往事、愛傳授人生經(jīng)驗。總而言之,說些不入流不愛聽的話,讓人膩煩。
油膩的飯菜、油膩的點心、油膩的桌子、油膩的頭發(fā)、油膩的皮膚、油膩的中年男子。不論“油膩”怎么變,被“油膩”形容的對象都有這樣的共同點:不清爽、讓人反胃。如果你被評價成油膩的中年男子,不要氣餒。也許你曾經(jīng)也是一位意氣風(fēng)發(fā)的白衣少年,只是短暫地被油膩的豬油蒙了心。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