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樂敏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是一種常見病。適當的飲食有助于防治貧血,以下是兩大飲食要點。
營養(yǎng)均衡,避免偏食
單純葷食或是素食都可能導致造血原料不足,進而發(fā)展為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瘦肉、蛋類、豆制品、動物內臟等含有豐富的鐵以及維生素B12,而綠葉蔬菜、新鮮水果則含有豐富的葉酸,它們都是良好的造血原料,因為鐵、維生素B12、葉酸這三種物質是紅細胞生成所必需的。
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維生素C有利于鐵和葉酸的還原吸收利用,當機體缺乏維生素C時,鐵和葉酸吸收率會明顯下降。因此,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綠色蔬菜、西紅柿、甜椒和帶酸味的水果(桔子、檸檬、橙、柚、酸棗、山楂等)。
多吃高蛋白食物
蛋白質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重要組分,并參與造血的全過程。缺鐵性貧血、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患者尤其應注意攝入高質量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如瘦肉類、禽蛋類、魚類、奶類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植物性蛋白質中黃豆的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最高。
吃生冷不潔之物
未經煮熟的食物最易攜帶寄生蟲。如果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會引起鉤蟲病,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
容易帶蟲入口的食物有蔬菜、豬肉、牛肉、羊肉、魚、蝦、蟹等,吃時必須將其煮熟,防止病從口入。
吃油炸食物和不易消化之物
油炸食物中大量營養(yǎng)成分被破壞,且不易被消化吸收,停留在腸道,造成腸道功能紊亂,反過來又加重了腸道內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障礙,可能加重貧血。
不消化的食物也極易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如花生、葵花籽、核桃、杏仁、韭菜、蒜苗、洋蔥、毛筍、甜薯干、奶油、海蜇、蛤蜊以及各種沒有煮爛的肉,應盡量少吃。
喝濃茶、咖啡
缺鐵性貧血患者在用鐵劑治療或服用其他補血藥時不宜喝濃茶。茶中的鞣酸可與鐵劑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鞣酸鐵,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同樣,咖啡也會抑制鐵劑的吸收。
牛奶與鐵劑同服
牛奶雖然營養(yǎng)豐富,但鐵含量較低,鈣、磷含量較高。牛奶中的鈣、磷可與鐵劑結合,生成不溶性的含鐵化合物,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因此,缺鐵性貧血患者服用鐵劑時不宜與牛奶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