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倫理視角下的電子支付信任研究綜述

      2018-09-19 11:44張露
      價值工程 2018年30期
      關鍵詞:電子支付綜述

      張露

      摘要:與互聯(lián)網金融和電子支付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相比,關于電子支付的倫理問題應該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主題。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信任及其倫理內涵、電子商務信任、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信度等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從實證與技術的角度對消費者信任心理的影響因素、機制構建等進行了拓展。但對于電子支付信任問題的研究,在立足跨學科綜合視角、時代背景動態(tài)契合、研究主題深化、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共同觀照等方面,仍可深入。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electronic payment industry, the ethical issue of electronic payment should be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of trust and its ethical connotation, e-commerce trust, and credibility of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s, and expand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onsumer trust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id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electronic payment trust can still be deepened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deepening of research topics, and mutual care of meta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aspects.

      關鍵詞:電子支付;信任倫理;綜述

      Key words: electronic payment;trust ethics;review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0-0267-04

      0 引言

      作為互聯(lián)網金融的核心動因,電子支付正飛速取代著傳統(tǒng)的支付方式,成為現(xiàn)代支付體系中最活躍的力量,亦因此得到更多關注。在電子支付產業(yè)與市場的發(fā)展上,中國已然走在世界前列,各類網上支付、微支付與移動支付等層出不窮,其使用頻率之高,范圍之廣、規(guī)模之大,便捷性之強,令人驚嘆。

      然而這一互聯(lián)網+時代的革命性產物,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zhàn)。率先發(fā)展電子支付產業(yè)的我們必然會首當其沖地發(fā)現(xiàn)和面臨困境,探尋其根源,新技術所要求的信任缺失與架構難題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然而信任,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頗具倫理特質的概念。相較于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yè)對電子支付研究的日益展開,電子支付信任的倫理關切則有待加強。本文梳理了電子支付信任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并對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

      1 國內相關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信任問題與電子支付研究在我國已然受到關注,且研究成果日益豐富。其中,與電子支付的信任問題相關的核心學術主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領域:

      1.1 信任內涵及其相關概念辨析

      信任并非一個純粹的單向度概念,而是一個多元視角下的綜合范疇,是一個“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既與經濟、社會、管理、法律等領域關涉,又與信用、誠信等概念相互重疊。對此,學者們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討。萬俊人(2002)、盧風(2002)、葛晨虹(2006)、高兆明(2002)、龍靜云(2002)、周中之(2004)、王淑芹(2015)、龔天平(2015)、樊浩(2017)等從把握信用、誠信、信任的倫理內涵入手,揭示了信任的現(xiàn)代倫理維度,推進了電子支付信任的倫理依據(jù)研究。

      1.2 網絡空間與電子商務中的信任問題研究

      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的發(fā)展,國內學界開始關注和研究網絡空間與電子商務中的信任問題,相繼出版了以“網絡信任”、“電子商務信任”為主題的一系列著作,代表性論文亦不斷發(fā)表。諸多學者從實證的角度,重點研究了信任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缺失及其原因分析等問題。

      侯立松等(2017)[1]認為,新興的基于微信的移動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個人信任、商家信任、微信平臺信任、以及制度信任等都是影響顧客信任的直接因素,并以此為參數(shù)構建模型,分析了對顧客信任的共同影響及其相互之間的作用機理。陳明亮等(2008)[2]、楊光明等(2009)[3]、王曙光等(2014)[4]對互聯(lián)網信任形成的特殊機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構建了網絡信用評估模型,拓展了網絡信任的研究框架。侯立松等(2017)[5]揭示了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網絡欺詐、支付安全與隱私泄露、過度營銷等。

      1.3 電子支付的消費者心理與行為選擇研究

      電子支付的過程中,消費者信任的構建是核心問題,而這種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特性,尤其是心理的認知與認同。因此,相關研究聚焦于消費者心理分析與支付行為模型的建構兩方面。

      趙越岷等(2010)[6]在研究中證實了消費者特性(包括人口特征、心理特征)、消費者感知度、主觀規(guī)范意向等對行為意愿的積極正向影響。尹進等(2017)[7]提出,鑒于消費者感知信任的多源性,推薦者的權威度,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主體間的親密性等,都會影響感知信任的形成及其穩(wěn)定性。李鋼、凌霞(2017)[8]歸納了在移動支付情境下影響消費者行為選擇的六大維度;個人對信息的重視度、對隱私安全的判斷與傾向性、對電商企業(yè)的信譽與品牌的認知、企業(yè)認證對消費者隱私安全的保障性、個人對電商平臺的熟知度、信息安全的感知度、以及信息保護的感知度。

      楊青等(2011)[9]的研究表明,消費者是否傾向于選擇網上電子支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對網絡的信任度,二是包括安全風險、隱私風險等在內的感知多元風險。秦垚(2010)[10]、劉家樂(2011)[11]、漆正麗(2012)[12]等采用了技術接受理論、理性行動理論、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等模型,以消費者的風險認知、使用態(tài)度、創(chuàng)新性等為變量,揭示了消費者心理與電子支付行為選擇之間的關系。

      1.4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可信度研究

      第三方支付平臺最初產生于對雙向直接電子支付“信用/信任”缺失的補位,然近年來其信用風險卻不斷增加,逐漸呈現(xiàn)出“信任異化”的趨勢。學者們重點關注了與之相關的商業(yè)信用、客戶忠誠度、信用風險誘因與防治等問題,反映了學者們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責任感。

      其中信用缺失所導致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信用風險問題研究,揭示了信用倫理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運營過程中的脆弱與匱乏,尤其是B2C領域中信任建立的難度。然究其根本原因,則在于第三方支付機構信用約束的缺位以及自身商業(yè)信用的特性。[13]信息的不對稱、技術優(yōu)劣勢明顯、資金監(jiān)管不到位、支付制度不夠完善等都成為原因。

      因此研究聚焦于如何增強第三方平臺的可信度,尤其是關于如何加強外部監(jiān)管問題,學者們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見解。一些學者認為不論是關注信用評級機構還是標準,都表明一個較為理想的信用體系構建仍是當務之急。另一些學者則看到了多元利益主體“共同監(jiān)管與治理”及其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14]

      這些探討都初步涉及到了實際領域和層面,與當下備受關注的第三方支付資金沉淀、風險治理等問題緊密相聯(lián),在理論上也為從倫理視角研究電子支付領域的信任問題奠定了學術思想的基礎。

      2 國外相關研究動態(tài)及趨勢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對信任與電子商務信任的研究不斷發(fā)展,研究內容關涉廣泛,囿于視野所限,粗略將與本主題相關者分為三類:

      2.1 從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對信任的多維透視

      《牛津英語詞典》對信任的界定是:對人或事物的某種品質特性的相信與依賴,或是對某一敘述真實性的認可。Kim等(2005)[15]指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信任問題,其中包括多元技術、社會制度、行為心理、經濟博弈、管理組織等各種維度。Y.D.Wang等(2005)[16]分析了心理信任、管理信任、營銷與社會信任的側重點,指出要明確定義信任,是有難度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與自信、可信度、可依賴性等概念相近,另一方面在于它是一個涉及到認知、情感、行為的多元概念,在哲學、心理學、管理學、市場學等領域,都有各自的信任。諸多研究中,對信任的系統(tǒng)闡釋,最值得一提的莫過于福山,在其專著《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濟繁榮》中,他揭示了信任文化對一國經濟發(fā)展與繁榮的深刻影響。[17]

      2.2 以電子商務中的信任問題為研究重心

      伴隨互聯(lián)網而誕生的電子商務,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較多的學者關注了電子商務以及隨之而來的信任問題,研究的焦點大致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①揭示了電子商務領域信任的重要性。大部分學者都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信任在正向意義上顯著地影響著用戶的意圖與行為選擇。Kim等(2005)[18]認為,在社會結構、人際關系、商業(yè)關系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電子商務文化中,信任所擔當?shù)慕巧绕潢P鍵。根據(jù)Urban[19]的觀點,客戶的網上購物行為,則完全基于信任產生。Peter[20]在一篇文章中表明,在線交易的核心問題就是可信過程的建立。Y.D.Wang等(2005)[21]則進一步指出,網絡信任生態(tài)的形成,不僅能讓消費者在登記個人信息時感到放心,也可以增強商家的網上運營的信心,以此形成共贏的交易模式。

      ②電子商務中的信任類別。學者們試圖對電子商務運營過程中的信任進行細化和分類,以對電商網站認知的漸進過程為線,衍生出不同的信任類別,提出了諸如初始信任、經驗信任、網絡信任、商品信任等概念。如McKnight等(1998)[22]提出了初始信任概念,即第一次接觸網站時產生的信任,并強調了這一信任對維系后續(xù)信任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Warrington等(2000)[23]又提出了經驗信任的概念,即交易過后在互動中產生的信任,作為初次信任達成的保障。按照接觸對象的先后順序,Gefen等(2008)[24]把消費者對電商平臺的信任依次分為對網站網絡的信任、對商品的信任、以及對寄送與服務的信任。

      ③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從技術的角度,對消費者信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Siau,Sheng和Nah(2003)[25]研究了電子商務信任框架,認為網站特性、無線服務與設備技術、信息與安全等是影響消費者信任的主導因素。Vance等(2008)[26]采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了影響移動技術產品信任的因素,得出系統(tǒng)質量是顯著動因的結論。Kim等(2005)[27]通過構建一個整體的、包含買賣雙方、第三方以及技術在內的多維模型,揭示影響消費者信任形成的主要因素,著重考量了技術層面的因素,發(fā)現(xiàn)網站的信息內容、現(xiàn)有的技術水平以及實現(xiàn)程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盡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別,但可以看出,在電子商務過程中消費者信任的構建過程中,技術的動因不可或缺,學者們對此問題的認知也大體一致。

      2.3 專門涉及電子支付的信任倫理維度研究已初步顯現(xiàn)

      隨著電子支付的逐漸普及,人們對信任的關注愈加明顯,尤其是關注了運用電子支付方式進行交易的過程中信任所發(fā)揮的作用。Y.D.Wang等(2005)[28]提到在一項針對網絡交易的調查中,68%的被調查者就表達了對電子支付的擔憂,3%的人表示曾經遭遇過信用卡的信息被盜,因而在線交易最大的挑戰(zhàn),便是如何建立消費者信任。之后對于電子支付信任的研究,大約體現(xiàn)在這樣兩個方面:

      ①探討了電子支付信任的建立基礎和意義。如Gefen等(2004)[29]、Pavlou(2003)[30]、Wu and Chen(2005)[31],不約而同對電子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前因變量進行了分析,認為信任(尤其是初始信任)可以正向影響交易的達成。Audun等(2007)[32]認為在線交易通常迫使消費者在收到貨物與服務之前就進行了電子支付,而供貨商一旦拿到錢就確切知曉所得,這種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低效率可以通過信任來得以緩解。

      ②揭示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信任維系中的作用。第三方平臺的存在,充當了消費者與電商平臺之間的信任媒介,Doney和Cannon(1997)[33]從動態(tài)信任的角度,提出了信任可轉移的觀點,即由對具有保障性功能第三方的信任,轉移到對電商的信任。Nasser(2008)[34]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第三方平臺可以促使消費者對電子支付的信任,并增加整個市場的信任。而Dan等(2007)[35]卻認為,第三方印章(即通過一種安全可靠方式處理支付,用以幫助消費者降低風險的第三方機構)的存在,并不能對消費者在線支付信任的形成產生多大的影響。

      3 問題與前瞻

      總體來看,從倫理視角下對電子支付領域的信任研究還不夠成熟,仍有一些問題尚待深入思考。

      第一,如何促進跨學科綜合視角的形成。對電子支付及其信任問題的研究,以信息科學為主,研究成果多側重從技術層面展開。例如以計算機信息技術、密碼學、支付協(xié)議等為研究視角和切入點,關注電子支付安全與效率,并將其視為信任形成的主導因素。不同學科,尤其是信息技術學與社會學、倫理學之間,應加強交流與合作,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到這一問題的研究中來,且站在學科交融的綜合視角,梳理研究理路,探究電子支付信任“缺場”的深層原因。

      第二,如何加強對時代背景的動態(tài)把握。貨幣形式與支付方式的變更,深刻揭示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脈絡。電子支付是時代飛速發(fā)展的產物,由于它的出現(xiàn),原有的社會信任結構被更改??梢哉f,它既是社會需求更迭上升的結果,又是支付方式對社會制度與社會心理深刻改變的過程。目前對社會信任問題的理論研究雖相對深入,但并未將其與互聯(lián)網+時代迅速發(fā)展的電子支付普及現(xiàn)象有機融合,缺少對電子支付信任的現(xiàn)狀分析、實證調研以及運行機制研究。而立足時代焦點問題的學科話語的形成,則有賴于對時代發(fā)展問題的動態(tài)、合拍地把握。

      第三,如何拓展研究的視野,深化研究的主題。如何通過研究,建構一個有效的信任因素模型,是大多數(shù)學者所關注的焦點。而不足之處在于,一些文獻涉及的電子商務信任模型,缺少信任的人文與社會倫理考量,對人與人、人與機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涉及較少;偏重技術的因子,缺少主體的價值認知與使用意愿;對信任重塑的制度設計和對策路徑研究,也多側重于技術手段和方法層面,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和外部性,尚未辯證運用經濟理性和道德理性,將倫理信任作為一種關鍵性要素加以細致分析,而這些正是有待突破之處。

      第四,如何觀照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結合。從倫理的角度,能直面現(xiàn)實,構建原則、提出如健全法律、強化監(jiān)管、文化氛圍營造等宏觀舉措。而對如何從經濟倫理的視角,立足中微觀層面,解決企業(yè)層面(包括商業(yè)經營機構與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個體支付信任缺失的有效舉措,則略有欠缺。歸根結底,任何理論問題的提出與深化,都是實踐推動的結果,而絕非拍腦袋的產物;而理論作用的真正發(fā)揮,又必然脫離不了實踐進路的軌道。著力解決現(xiàn)實問題,應對電子貨幣的出現(xiàn)與電子支付的普及而帶來的倫理挑戰(zhàn),從而構建一個從微觀主體-中觀企業(yè)-宏觀社會層面的電子支付信任機制,實現(xiàn)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互融互推,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

      綜上,筆者認為,從倫理的視角,加強對互聯(lián)網+背景下電子支付中信任問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正如有學者所言:人們對某一道德問題越是關切,恰恰佐證著時代與社會對這一問題的倫理認知與道德價值需求越強,同時又反映出該問題的社會匱乏程度越高。那么,今天人們對在互聯(lián)網+時代出現(xiàn)的電子支付信任問題的關注,便可以看做是我們這個社會和時代缺乏信任倫理資源的一種表征。而對此問題研究的意義就在于:一方面,從哲學倫理學的角度研究電子支付領域的倫理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探索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思想;形成相對豐富的電子支付信任倫理基礎研究框架,進一步深化當代經濟倫理學的主題研究。另一方面,嘗試較為深入地考察電子支付的倫理維度,反思其中的矛盾與沖突,追問互聯(lián)網+時代電子支付的信任倫理底線,促進電子商務與互聯(lián)網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并通過電子支付信任倫理規(guī)范的構建,為社會信用體系與互聯(lián)網金融道德建設提供指導,并服從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之宏旨。

      參考文獻:

      [1][5]侯立松,等.微信環(huán)境下顧客信任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理[J].財經科學,2017(2):75-87.

      [2]陳明亮,等.初始網絡信任和持續(xù)網絡信任形成與作用機制比較[J].科研管理,2008(5):187-195.

      [3]楊光明,等.移動商務消費者初始信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情報雜志,2009(7):175-179.

      [4]王曙光,等.互聯(lián)網金融的網絡信任:形成機制、評估與改進——以P2P網絡借貸為例[J].金融監(jiān)管研究,2014(5):67-76.

      [6]趙越岷,等.虛擬社區(qū)中消費者信息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0(10):1490-1494,1501.

      [7]尹進,等.基于主觀邏輯方法的消費者多源信任融合模型[J].管理科學,2017(3):75-82.

      [8]李鋼,凌霞.移動電子支付用戶隱私感知的前因量表設計[J].統(tǒng)計與決策,2017(16):67-70.

      [9]楊青,等.消費者網絡信任與網上支付風險感知實證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11(10):89-97.

      [10]秦垚.電子支付接受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

      [11]劉家樂.電信運營商信譽對消費者移動支付的分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2-75,102.

      [12]漆正麗.網上支付的使用影響因素和實證研究——基于電子商務網站下個人消費者的視角[D].復旦大學,2012.

      [13]靳學銀,等.我國第三方電子支付業(yè)初探[J].改革與戰(zhàn)略,2012(7):67-71.

      [14]談毅.第三方支付核心競爭力是什么[J].人民論壇,2017(20):70-72.

      [15][18][27]D J.Kim, Yong I. Song, S.B. Braynov, H.R. Rao. A Multi-dimensional Trust Formation Model in B-to-C E-Commer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ontent Analyses of Academia/Practitioner Perspective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40):143-165.

      [16][21][28] Ye Diana Wang , Henry H. Emurian. An overview of online trust: Concepts,Elements, and Implications[J].Comptu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33):105-125.

      [17]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冢汉D铣霭嫔纾?001.

      [19]G.L. Urban, F. Sultan, W.J. Qualls.Placing trust at the center of your Internet strateg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1):39– 48.

      [20]P. Grabosky.The nature of trust online[J]. The Age, 2001:1-12.

      [22]McKnight D.H.,Cummings L.L.,and Chervany N.L. Initial trust form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3): 473-490.

      [23]Warrington T B,Abgrab N J and Caldwell H M. Building Trust to Develop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business Relationships [J].Competitive Review,2000(2):160-168.

      [24]David Gefen,Izak Benbasat,and Paul A. Pavlou. A Research Agenda for Trust in Online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275-286.

      [25]Siau K.,Sheng H.&Nah; F. Development of framework for trust in mobile commerce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Annual Workshop on HCI Reserch in MIS,2003(12):12-13.

      [26]Anthony Vance, Christophe Elie-Dit-Cosaque, Detmar W. Straub.Examining Trus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tifacts:The Effects of System Quality and Cultur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73-100.

      [29]David Gefen,Detmar W. Straub.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 experiments in e-Products and e-Services [J]. Omega,2004(1):407-424.

      [30]Paul A. Pavlou.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3(3):101-134.

      [31]Ing-Long Wu,Jian-Liang Chen. An extension of Trust and TAM model with TPB in the initial adoption of on-line tax: An empirical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5(6):784-808.

      [32]Audun J?覫sang,Roslan Ismail,Colin Boyd. A Survey of Trust and Reputation Systems for Online Service Provision [J] Preprint of article published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2) :618-644.

      [33]Patricia M. Doney and Joseph P. Cannon: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 Joural of Marketing,1997(2):35-51.

      [34]NASSER N.Increase Trust through the Use of 3D E-commerce Enviroment [J].Joural of Marketing,1997(4):35-51.

      [35]Dan J. Kim,Donald L. Ferrin,H. Raghav Rao. A trust-base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role of trust,perceived risk,and their antecedent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4):544-564.

      猜你喜歡
      電子支付綜述
      SEBS改性瀝青綜述
      NBA新賽季綜述
      近代顯示技術綜述
      第三方支付平臺研究
      在電子商務中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權利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綜述
      九龙县| 湖南省| 龙岩市| 千阳县| 辰溪县| 孟津县| 银川市| 轮台县| 甘南县| 大新县| 旌德县| 喜德县| 沿河| 正定县| 睢宁县| 施甸县| 交口县| 尖扎县| 龙胜| 兰州市| 读书| 泗洪县| 平昌县| 明溪县| 顺昌县| 河西区| 永丰县| 马鞍山市| 黄山市| 锦州市| 娱乐| 大安市| 绥中县| 岑溪市| 库车县| 井陉县| 沂南县| 沁源县| 通渭县| 深水埗区|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