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韓信一直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之一,他身材高大,儀表堂堂,雖起于微末卻不甘平庸,胯下受辱卻能胸懷天下,重情重義又恩怨分明。戰(zhàn)場上,他能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克。拜將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四面楚歌,殺得項羽窮途末路,逼得霸王自刎烏江,為劉邦的大漢王朝一統(tǒng)天下。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短暫的人生波瀾壯闊,令人心馳神往,他悲慘的命運波譎云詭,又令人不勝唏噓。
韓信也一直是我最想寫的劇本題材之一,他的故事本身充滿了傳奇色彩和悲劇意味,他起伏跌宕的人生際遇與起承轉(zhuǎn)合的戲劇結(jié)構(gòu)不謀而合,韓信之死是充滿悲劇意蘊的人生戲劇,揭示了權(quán)力與人性深刻的戲劇主題。韓信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凜然的社會必然性使這個題材具備天然的悲劇品格。
要寫韓信,韓信之死不能回避。而歷史本身卻對韓信之死自相矛盾,語焉不詳。
關(guān)于韓信之死,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六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游云夢,會諸侯于陳,楚王信迎,即因執(zhí)之?!薄昂笫嗳?,封信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國?!薄埃ㄊ荒辏┐?,淮陰侯韓信謀反關(guān)中,夷三族?!蓖醴蛑凇蹲x通鑒論》中說:“云夢之俘,未央之?dāng)?,伏于請王齊之日,而幾動于登壇之?dāng)?shù)語。”
劉邦為什么要殺韓信?司馬遷在《高祖本紀(jì)》中的說法是,韓信要在關(guān)中謀反,所以被夷三族。他在《淮陰侯列傳》中還記載了一段韓信和好友陳豨秘密商議謀反的談話作為證據(jù)。王夫之則為韓信鳴不平,他認為,劉邦早在韓信平定齊國,請封代理齊王,甚至登壇拜將的時候,就已經(jīng)對韓信起了殺心。那么,到底是韓信真的蓄意謀反,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還是劉邦為除心患,以謀反為借口而將韓信冤殺?這個問題在歷史典籍中并沒有給出一致的說法,而是史家各執(zhí)己見,眾說紛紜。
那么,應(yīng)該按誰的說法來寫韓信之死呢?這對于未來的劇本是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關(guān)乎人物形象的評價和褒貶,直接影響劇本的主題定位。在構(gòu)思階段,我仔細閱讀史料,卻始終對這個問題疑惑不解,導(dǎo)致構(gòu)思幾度反復(fù),幾乎停步不前。
偶爾讀到劇作家鄭懷興老師的一篇關(guān)于歷史劇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得替所要寫的古人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把自己放在他所處的歷史背景,特定的歷史境遇中,才能跟他對話談心,才能了解他,理解他,也才能同情他。”
這段話猶如醍醐灌頂般使我的構(gòu)思重新找到了方向。
歷史雖然隔絕了古今,卻未能隔絕人類的情感,古人和今人的基本情感應(yīng)該是相通的。我們應(yīng)該穿越時空,深入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去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找到他們面臨命運抉擇時的心理邏輯。
穿透迷霧,觸摸人心,我隱約聽到了韓信心靈深處的吶喊:“韓信忠心保大漢,一腔赤膽可對天。韓信我一生坦蕩忠肝義膽,無愧妻兒、無愧朋友、無愧天地、更無愧大漢江山!”
寫盡人心即是戲,我的內(nèi)心聽從這句話,寫出了《長樂未央》,寫出了戲中的韓信、劉邦、呂雉、齊淮、蒯徹、蕭何、陳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