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周易》作為國學經(jīng)典之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
數(shù)千年來,它歷久彌新,內(nèi)蘊博大精深,上論及天文,下講及地理,中談及人事,包羅萬象,廣大精微。它貫串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和剛健有為的創(chuàng)新理念,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chuàng)了東方的文化特色,影響巨大,意義深遠。
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此句名言,語出《周易》,原句為“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意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并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才施展出來。
它警示我們:當時機未到之前,我們處于默默無聞時,不能著急,而是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等到機會來時,再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對境遇的態(tài)度和機會的把握?!吨芤住费浴疤煨薪。右宰詮姴幌ⅰ?,生不逢時時,我們需要在自強不息中積攢力量,以待機會降臨。當人生適逢低谷,我們當不畏艱險,奮起直追。但是如果盲目努力,卻只能事倍功半;反之,時刻自我反思,冷靜分析,順勢而為,不斷積攢力量,便可事半功倍。
人生的逆境,其實就是時機未到,如同低到塵埃里。此時不妨學會臥薪嘗膽,像越王勾踐那樣,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記住苦日子。但也不是甘受其辱,而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這樣的君子藏器于身,是“修己”之事,但目的不在“修己”,而在待時而動,進而安百姓、安國家?。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是低調(diào)的。他們行走在塵世間,眼神慈祥,表情和藹,腰身謙恭,心底平和,靈魂寧靜。且不濃、不艷、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爭、不浮,這是低到塵埃里的素顏,是高擎靈魂飛翔的風骨。
有言觀乎,以察時變
《周易》中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边@慧語智言論斷科學,意思是說:圣人通過觀察天象,便于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人類的文化素養(yǎng),是通過接受文化知識教育,逐步形成和培養(yǎng)出來的。
其中的“時變”尤為重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即為“時變”,它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相關(guān),我們只有“觀天文”而“察時變”,才能與自然界的“時變”相適應、相協(xié)調(diào)。而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燦爛文明,行“人文”于天下,以現(xiàn)“天下文明”。此所謂“道法自然”。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可為人們的行動做科學指導。
治國家者須體察天道和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以明耕作漁獵之時序。又須把握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以明各種人際關(guān)系,促使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廣泛推廣文明和諧;教育者,則須因才施教,順應孩子各自不同的本性,像灌溉農(nóng)田,培育禾苗一樣仔細呵護幼嫩的童心,以期培養(yǎng)出完善的人。如此,社會才能海晏河清。
(編輯 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