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佩芳
《北京四合院》是一篇新增入蘇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的課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課文大概由這幾個部分組成:總體介紹并引出說明對象——北京四合院;介紹北京現存的四合院的特點,包括大小、數量、分布、形式、結構布局等;分別從人們的居住感受(正面)、高層建筑的缺陷(反面)以及北京四合院帶給人們精神需求的角度重點介紹了北京四合院的社會功能;提出對現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建議與希望。網絡上關于這篇新課文的教學資源幾乎沒有,所以要想備好課、上出彩難度巨大。
一備——雜亂無章的初案
基于我自己對教材的解讀,我設計了初案。第一個板塊是梳理說明對象——北京四合院的現狀特點。在這一部分,我打算采用明信片的形式把提示信息呈現出來。即:根據課文內容,在空白處填入應有的信息——大小 數量 分布 形式 結構布局 。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我的明信片背景設置過于單一,導致情境感降低了很多,明信片的那種特定氛圍和感覺出不來,更像是讓學生做填空題。
在第二板塊,我決定突出課文的重點內容:北京四合院的社會功能。在這一部分,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根據課文內容,在“作者喜歡 的居住環(huán)境,不喜歡 的居住環(huán)境”這一句式中填入相反的內容。這個問題設置的初衷在于通過北京四合院與現代高層建筑的對比,了解北京四合院在社會功能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幫助學生快速熟悉課文,并理出說明的重點。但是,由于這個問題的不科學從而讓學生進入了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文本對于北京四合院與高層建筑社會功能方面的介紹并非全部成雙成對,恰巧構成相反句意的語句。于是,上下來的結果就是學生脫離了文本自我補充。
接下來我設計了關于說明方法的研究板塊。本文在介紹說明對象的同時,綜合運用了作比較和舉例子兩個主要的說明方法。分別在將北京四合院與高層建筑對比時,以及舉國外建筑師設計類似于我國四合院式的建筑時使用。這里其實有一個問題,在理解北京四合院社會功能的同時,其實可以帶到對說明方法的分析,而且結合課文內容來談似乎更為具體和生動。如果如我所設計,把說明方法單獨列出來分析,不僅割裂了文本,還和前面的板塊設計內容有所重疊。所以實踐下來,時間空出來很多。
最后一個板塊是我總結說明目的,這一板塊應該是相比其他板塊我設計得較為成功的板塊了。我首先在網上找了很多關于北京四合院現在被大量拆遷的文字內容,然后經過自己的加工,設置為一道材料題,即通過學生閱讀現存北京四合院現狀的材料,根據課文內容探究北京大量四合院被拆遷的原因——“北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開發(fā)建設一些高層建筑無可厚非”。由此引申到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對人民建筑師提出要求:解放人們的居住空間,尊重人們的居住習慣,突出住宅建筑的社會功能。
這個教案實踐下來我覺得課堂設計思路不夠清晰,較為雜亂。于是我開始著手第二次備課。
二備——稍有頭緒的教案
從第一遍上的過程來看,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還需要重新考量,但是從我的角度看來,似乎預設還是比較順利的,這給了我信心。于是,我開始思考到底怎樣才能使脈絡清晰,并且語言解讀到位。經研讀文本,我發(fā)現,課文的語言其實是較為工整勻稱的。比如:“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結構之精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或處于繁華街面,或置于幽靜深巷中;大則占地數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家獨戶,或數戶或十幾戶合居”……思考再三,我決定,整體感知板塊(即歸納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重點部分思路)不變,但是問題的呈現方式要做很大改動;語言解讀板塊摒棄原先的說明方法分析,而從抓住語言的工整勻稱入手,解讀文本語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板塊則大體不變,具體細節(jié)細化一些。
在整體感知板塊引入兩個問題:1.以給明信片配一段優(yōu)美文字的方式呈現北京四合院的現狀特點;2.通過和現代高層住宅建筑的對比,突出北京四合院的社會功能。但是這兩個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順利。
許多同學在歸納北京四合院現狀特點的時候因為要求以一段明信片上的文字呈現,打起了退堂鼓,一是學生目前還達不到在短時間內融特定信息于一段簡短優(yōu)美的文字之中的能力;二是學生可能被這個高大上的提問問得有點膽怯了,不是很自信;三是同學們無法將所有有效的信息一下子全部找出來。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比較失敗。
其次,在歸納北京四合院社會功能的時候,我的預設痕跡過于明顯,只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北京四合院的優(yōu)點或者是現代高層建筑的缺點,課堂思維過于禁錮。所以課堂不夠活躍。以至于在這一過程中,有一位同學提出“其實建造高層建筑也并非一點不可取”的觀點時,我一下子措手不及,不知道怎樣總結。
在語言教學板塊,我讓同學以圈點勾畫的方式找出文中較為工整對仗的語言并做分析。同學們找了許多,說的也還不錯,但是后來我發(fā)現問題設置和我自身的語言有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對仗”的概念。通過搜集資料我了解到,“對仗”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tài),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而本文的語言充其量只能說句式較為一致,還達不到句與句之間意思相近或相反的程度,所以在概念上我就犯了一個大錯誤。
三備——嚴謹細化的教案
在前兩次備課、上課的基礎上,我開始了最后定案的設計。
由于之前多次解讀研究,我對文本已經非常熟悉了,而現在的工作是要把各個板塊設計優(yōu)化,并明確我上課的脈絡線索。因此,我對二備的教案做了如下的改動:
1.導入:設置情境,引入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概念,并帶領學生將自己的身份設置為小小考察員,即將走近北京四合院。2.走近北京四合院:我自己設計了幾種明信片的格式,像信封一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我把每封明信片的背景都設置為各種不同的北京四合院。在各張明信片的正面設計一段對白,以拉近學生和北京四合院的距離,并根據課文中對于北京四合院現況特點的介紹,在對白中抓住關鍵信息,讓同學們自己在文本中找到后填入,即以補充明信片內容的形式提取課文中對北京四合院現況的有效信息,以明確說明對象的特征。3.走進北京四合院。接下來的問題設置,我摒棄了之前一味肯定北京四合院而否定高層建筑的觀點,設計了一個辯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談他(她)更愿意從這二者中選擇哪一種居住方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解決歸納北京四合院社會功能的問題,并在辯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找出文中涉及的說明方法,分析此處的說明方法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最后我用一個總結來肯定北京四合院與高層建筑各有優(yōu)點,但是前者比后者在社會功能方面的優(yōu)點更為突出,以此來明確課文說明重點的目標。
在語言教學板塊,我選取了文本中的一組句子“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結構之精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投示在幻燈片上,并在下方根據原意做了一個修改: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精巧之結構,數量眾多,當推北京為最。為了使學生盡快有效地區(qū)別,我特意還用紅色記號標注好兩組句子的不同之處。我打算從這個句子出發(fā),讓學生自己談談兩組句子的不同之處,以及選擇他們認為的較好的一句,并說明理由。以此總結出此句句式的工整和勻稱性。再者也是通過對這句話的分析,做一個示范,并讓同學在課文中找出其他類似的工整勻稱的句子,開始過渡到對文本語言解讀的步驟。4.放眼北京四合院:這一板塊大體沿用了初案中的設計,只是字號以及細節(jié)方面更優(yōu)化了。即通過課外資料拓展,了解北京大量四合院近年來遭遇拆遷的命運,并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此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以此引出課文最后提出的現代住宅建筑實用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愿望。這樣明確了《北京四合院》的說明目的。5.時代的進步——空中城市森林花園:我通過在網絡上的資料收集,了解到近年來由清華大學建筑科學研究院主任設計的現代化第四代住宅——空中城市森林花園,融別墅、四合院、北京胡同特色為一體的新式住宅即將登陸,我把這一未來的展望放在了最后一個步驟,這樣來作為結束板塊總結課文。
這樣的教案,既抓住了文本《北京四合院》的重點內容,又將說明文的教學策略與之融會貫通起來;既抓住了說明文教學的重點,又跳脫了說明文教學的窠臼;既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既有對現實的思考,又有對將來的展望。整節(jié)課板塊清晰,注重梳理,又融合了說明文寫作特征。在貫徹說明文教學重點方面,從說明對象、說明內容、說明語言以及說明目的方面入手貫穿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