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讀北大時》系大學同班同學劉福壽所撰。文章介紹了當年北大經濟系教師隊伍的豪華陣容,并對幾位專業(yè)老師和公共課老師作了具體介紹。
實際上,大家都有著一樣的思念。離開北大50年了,就像酒愈藏愈醇,我們思念也是歷久彌深。關注北大,關注我們自己的老師,成了習慣,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情結,這種緣分,這種糾纏,蘊含著一種必然的邏輯。
初進北大的少年學子,面對如云的大師,有誰能夠不激動、不信服、不立志?即使是普通老師,雖不能說個個握靈蛇之珠,但多數(shù)都身懷過人之技。所以,尊師、崇學的根子,在學子們的靈魂中,是扎得很深很牢的。
想不到的是,當年負笈北大,卻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在校五年,就成了“兩年讀書,一年四清,兩年‘文革”。老師不僅不能傳授知識、各展其長,反而被打入另冊,陷于被“橫掃”之境。學子們也難免在高壓下昧著良心,順著潮流,參與對老師的橫批豎斗,雖非罪魁禍首,亦需躬身自省。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經驗的積累,從當年的少年學子,到如今的耄耋之人,對當年老師的思念總是如絲如縷。我們常常回憶著他們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細心地閱讀見于各種媒體的他們的學術觀點及豐碩成果,細嚼慢咽地品評和消化、吸納他們的做人規(guī)范與道德文章,于是,在無形之中他們做了我們一輩子的老師。
“一日為師,終生楷?!保乓?!
(作者簡介:伍席源,北大經濟系1963級學生,1968年畢業(yè)后主動到新疆勞動鍛煉,197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師從徐禾教授,獲經濟學碩士,畢業(yè)后從政,退休前曾任貴州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省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