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群星燦爛。和星星們比起來,我們人的生命很短很短。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的人用自己短短的一生去探索星星的秘密。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叫南仁東。
1993年,南仁東48歲,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這一年,在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要建造新一代的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聽到這個消息,南仁東坐不住了,他不能忍受中國在這一領域被人甩在后面。他對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p>
從這時起,后來被人們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工程就伴著南仁東從中年到老年,直到生命結束。
要建造一個直徑為500米,面積相當于30個足球場的望遠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在平地上挖出這樣一個直徑500米的大坑,是要花30多億元的。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南仁東想到了把FAST建在洼(wā)地上。
當時,很多人覺得南仁東是在異想天開。而南仁東則帶著300多幅衛(wèi)星遙感圖,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開始了艱難的選址之路。
在12年的時間里,他幾乎踏遍了那一帶所有的洼地——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shù)剞r(nóng)民走著都費勁。在比對了1 000多個洼地后,南仁東選定了位于貴州省平塘縣的大窩凼(dàng)。
FAST終于開建了!一有重大的工程進展,南仁東就會親自到工地部署(shǔ)。在同事和學生們眼中,他是一個“往西裝口袋里裝餅干,會忘記吃,等拿出來已經(jīng)揉成渣子的隨性老頭兒”,也是個常帶著一群人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點的工作狂。
人們曾看見他像個孩子似的,在FAST的圈梁上歡快地跑步,也曾見他爬上一座又一座塔頂,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擁抱”望遠鏡。
2016年9月25日,F(xiàn)AST竣工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它的靈敏度提高了約10倍 ;與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它的綜合性能提高了約10倍。但這個時候,南仁東已經(jīng)身患肺癌。患病后,他依然堅持工作。盡管身體已不適合舟車勞頓,他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0多年心血的FAST落成。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病情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
2017年10月,F(xiàn)AST發(fā)現(xiàn)了2顆新脈沖星,距離地球分別約4 100光年和1.6萬光年,這是中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fā)現(xiàn)脈沖星。
這一切,南仁東已經(jīng)看不到了。但對他來說,這也許并不是那么重要,因為,他已為此奔勞半生,無愧于心。正如他的同事楊清閣所說,“他沒有用語言教導過我要正直、善良,面對疾病要樂觀,也沒有用語言教導過我工作要執(zhí)著、兢(jīng)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更沒有用語言教導過我要無私奉獻、淡泊名利,但他,行勝于言”。
南仁東是一顆星,已在夜空中劃出了自己的軌跡,并用自己的光芒,點亮了其他的星。而許許多多的星聚集在一起,才足以支撐起一片燦爛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