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
[摘 要]有人說學習語文的課堂就像是帶著孩子爬山一樣。爬什么山?是在攀爬知識之山,情感之山,思維之山。當教師帶領(lǐng)著孩子們在這座山上不斷攀爬的時候,學生才會感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樂。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只有“入境、入情、入神”,才能夠讓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感受到閱讀學習的快樂,這是情感游歷的三個層次,也是語文學習的三種境界。以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為例,分析如何在教學中“入境、入情、入神”。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天火之謎》;教學例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5-0081-01
《天火之謎》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不斷地去堅持實驗、探究,為世人證明了“上帝的怒火”只是無稽之談,并由此發(fā)明了避雷針的故事,表現(xiàn)了富蘭克林百折不撓的精神。那么在閱讀這樣一篇充滿科學性的文章時,我們應(yīng)該采用怎樣的方式來扣動學生心弦呢?
一、于生活中入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走進作者描繪的情境當中,才能夠把文章讀懂,與作者在文字間進行溝通與交流。那么在《天火之謎》這篇文章中,我們要如何讓學生“入境”呢?結(jié)合教學目標,我們發(fā)現(xiàn)《天火之謎》這篇文章的時間背景距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很難與作品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那么我們就可以從生活中入手,以我們中國的傳說來引領(lǐng)學生走進課文。
【教學片斷】
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黑夜當中電閃雷鳴的視頻)同學們,你們想一想,我國古時候人們是怎樣形容打雷與閃電的呢?
生:我在《西游記》中看過,天上是有雷公和電母,只要玉皇大帝說哪個地方要下雨了,就派雷公和電母到那個地方去。
師:是呀,在我國古代,人們不了解閃電時,總認為閃電是十分可怕的東西,在我們東方有“雷公電母”之說,而在西方呀,他們將閃電雷鳴稱為“上帝的怒火。”(配樂起)那么,到底這個上帝的怒火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對待“上帝的怒火”是怎樣的吧。
這樣的設(shè)計令學生充滿興趣,他們帶著好奇心與求知欲走進課堂,開始學習《天火之謎》。
二、于尋常處悟情
學生在初次閱讀《天火之謎》時,會覺得這篇文章稀疏平常,這就需要教師發(fā)現(xiàn)文中尋常之處的不尋常,找到閱讀的亮點,引導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親近文本。
【教學片斷】
師:在你們閱讀了第四小節(jié)后,現(xiàn)在,老師想要讓你們當一回富蘭克林去做一次實驗。
生:現(xiàn)在是黑夜,我小心地將鐵線穿在風箏上,緩慢地靠近銅鑰匙。
師:(旁白)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了云層,在天空中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心里很害怕,因為我現(xiàn)在是富蘭克林,在當時這樣的舉動在上帝的怒火面前是有危險的。
師:那么此時你在想什么?
生:我的實驗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雖然將手靠近銅鑰匙有危險,但我依然要去做,因為我知道,做實驗一定要敢于面對,敢于付出代價!
師:你說得太好了,哪怕知道前方有危險,但是我們依然在堅持!這就是我們科學家的品質(zhì)。
這樣的設(shè)計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富蘭克林靠近銅鑰匙的心情,于尋常處感受富蘭克林為了科學獻身的精神。
三、于凝思處悟神
閱讀理解其實就是通過文字理解作者筆下的情感,體會作者筆下的神韻。思考問題是理解文章的最好辦法,“為什么欣喜若狂”“挑戰(zhàn)了誰”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幫助學生感悟文章的助力,通過一個個問題將文章一點點吃透,然后再從部分回歸到整體的理解,從文字感悟到深層蘊含的精神,閱讀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教學片斷】
師:“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生:高興得像發(fā)狂一樣,形容高興到極點。
師:是什么原因讓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呢?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到理由嗎?
生:因為人們都認為雷電是神,人們都抱著敬畏的態(tài)度,不敢接近雷電,冒犯雷電。而富蘭克林做的事情證明了雷電的真相。
“欣喜若狂”是對富蘭克林情緒的提煉,似乎沒有其他的詞匯更能夠展現(xiàn)出富蘭克林當時的情緒了。抓住這個凝思點,整篇文章醞釀的情緒就會迸發(fā)出來,學生就能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
“入境、入情、入神”是語文教學的三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按照教學目標將這三點融入其中,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