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劉震云的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發(fā)表后引起了評論界的普遍關(guān)注,大家對小說的評價褒貶不一,對小說的理解也是各抒己見,眾說紛紜。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恰恰證明劉震云的這篇小說有看頭有嚼頭。不過,無論從什么角度對作品進行理解,但最為基本的應(yīng)該還是作品到底“想說什么”。這也是讀者所最為關(guān)注的。朱德發(fā)先生曾就讀者對文學作品閱讀所形成的三個邏輯順序進行過闡述,其中第一個就是“先通曉文學作品寫的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在此基礎(chǔ)上“再了解文學作品是怎樣寫的,是如何表現(xiàn)的;后明確文學作品寫得怎樣,審美效果如何”①。也正因此,從小說的主題意蘊展開評論是很多評論的首要和首選工作。有人認為小說是對“中國經(jīng)驗”的敘述,而所謂“中國經(jīng)驗”指的是“中國人的生存、生活以及生命的經(jīng)驗,是普通中國人千百年來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的心里體認”,它是“中國人生存邏輯的展開,是中國人生活觀念的實現(xiàn),內(nèi)含一種具有超越形態(tài)的智慧結(jié)晶”②;有人認為,小說是對敢于擔當?shù)拿耖g精神、荒誕社會的權(quán)力運作機制的呈現(xiàn);③還有人認為,通過主人公李雪蓮多年上訪的經(jīng)歷,“深刻揭示了荒誕境遇下國人的話語權(quán)利之缺、歷史文化之裹、主體性之蔽、符號之痛苦等生存困境”④;還有人從“人的文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小說“表達了‘平民’追尋個體價值和建構(gòu)人生‘價值’之為‘夢想’的諸多困境”,體現(xiàn)了作家劉震云對“平民”的現(xiàn)實人文關(guān)懷。⑤這些文章,論述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但是這些論述都是以李雪蓮的故事為核心所做的闡發(fā),而事實上她的故事卻并不是小說的正文,即如作家劉震云所說:“所有李雪蓮由芝麻變成西瓜,由螞蟻變成大象的過程只是一個小說的序言,真正的正文是在后面的三千字,史為民的故事?!雹抟簿褪钦f,要切近作家通過小說所要表達的思想更應(yīng)該從作為正文的“史為民的故事”入手。而之所以“史為民的故事”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大家對小說的結(jié)構(gòu)形式雖有所留意卻沒有高度關(guān)注。那么,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到底有著怎樣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史為民的故事”又意在傳遞怎樣的思想內(nèi)涵,這正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
對《我不是潘金蓮》的了解,我想大多人都是通過由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在這個以影像為核心媒介的時代,我也不能免俗,先看了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而后又看的小說。可以說,電影所敘故事與小說基本吻合,但關(guān)于小說的結(jié)構(gòu)形式電影卻不能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也正因此,在我看來,電影并沒有能夠?qū)⑿≌f的意義完全傳遞出來。那么小說的結(jié)構(gòu)形式到底是何種樣態(tài)呢?其實,說來很簡單,并無需讀者閱讀完小說后對其進行歸納總結(jié),只需看一下目錄便一目了然,因此“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我不是潘金蓮》的奇特形式:小說分為三章,序言篇幅遠超出小說正文”⑦。具體來講,“整個《潘》全書287頁17.9萬字,分作三章。第一章是“序言”(“那一年”),第二章還是序言(“二十年”),第三章才是“正文”(“玩呢”)。有趣的是,兩個“序言”共287頁,占小說篇幅的93%。換言之,“正文”只占7%!”⑧“史為民的故事”就是第三章的“正文”。正文中的史為民和第一章“序言”中的李雪蓮曾有過一面之交,除此之外,兩人再無聯(lián)系,故,“史為民的故事”和李雪蓮的故事也無任何交集。但電影卻不好按照小說的原樣去表演,因為電影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因此,最后只得以尾聲的形式讓曾有過一面之緣的兩人在李雪蓮的飯館里再次相遇,如此一來,小說中所謂的“序言”就成了電影中的“正文”,即如有人在評價小說的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時所說,“正確的寫法或許應(yīng)該是,序言寫縣長史為民,正文寫李雪蓮——假定小說真的想正面描寫一個訪民形象”⑨。很多人也正是如看電影般來閱讀小說的,這也就導致人們對小說的理解與對電影的理解別無二致,至于那個明確標識為正文的“史為民的故事”的被忽略就在所難免了。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不在意小說的結(jié)構(gòu)形式,否定也是一種關(guān)注。有人認為“改變序言與正文的固有形式,這不能算是出新,甚至可說是一個錯誤;因為,現(xiàn)有的文本給人的感覺:猶如一頂大帽子下面,站著一個小小人兒,比例嚴重失衡,從而導致意圖偏離、人物形象主次不分?!雹庥腥藚s恰恰相反,認為“這個書好就好在正文短,序言長,這是最好的……形式上別開生面,先看后面,再看前面”?。但是,為什么這個形式好卻又沒有明確說出來。盡管有人否定了這種形式,但卻也認為“序言的篇幅百倍于正文,其中一定寓含著作家的用意”?。不過同樣的,也沒有說出到底寓含著作者怎樣的用意。
沈嘉達的文章《〈我不是潘金蓮〉:游戲精神與敘事倫理》則很大程度上有所突破。文章并不在意小說的形式及大家對它的褒貶,而是直指問題的核心,提出這樣的小說形式背后“作者的寫作意圖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這樣就把主題和形式聯(lián)系在了一起,終于開始從小說的形式角度入手來思考主題,而不是如前述那些文章,盡管分析得也有道理,但卻無視小說的直觀形式,無視作家劉震云反復提及的小說正文“史為民的故事”。沈文不僅將落腳點放在了正文部分,并且對看似分裂的序言和正文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前面的李雪蓮上訪故事(第一章、第二章)只是‘入話’,為的是襯托、引入、凸顯其后的史為民成功返回的故事。盡管這個“入話”部分很長——李雪蓮故事本身看似驚心動魄,其實,作者的意圖并不在此?!闭且驗橛衫钛┥彽墓适麓虻鬃骰A(chǔ),所以才會有史為民反其道而行之的荒誕劇及辦案人員“嚴肅的笑話”的上演。而荒誕背后的必然讓人不禁對生活及自我充滿了疑問——到底是人還是生活出了問題,怎樣才是正常。因此,“《潘》就是一部中國社會史”,它既“凸顯了轉(zhuǎn)型期中國社會的信任缺失;更重要的是,《潘》是一則‘寓言’,由史為民事件這個‘嚴肅的笑話’發(fā)散開來無限的魅力與想象”?。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他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想要解決的問題。然而,他卻是以李雪蓮的故事來看史為民的故事,如此一來,“史為民的故事”不過是作為結(jié)論出現(xiàn)在小說的末尾,不可避免地還是給人一種“尾聲”的嫌疑。因此,換一種讀法,說不定“史為民的故事”還會蘊涵別一番意蘊。
“史為民的故事”是作為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第三章的正文而出現(xiàn)的,事實上,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短篇去閱讀,沒有前邊的李雪蓮的故事作為鋪墊,其意蘊的傳達也并不會受多大影響。如此,“史為民的故事”才真正是作為正文而存在的。不過,畢竟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并不只有“史為民的故事”,李雪蓮的故事是著實存在著的,同時小說是把前者作為正文,盡管很短,后者作為序言,盡管很長。作為一部完整的小說,顯然不能拋開“序言”而只關(guān)注“正文”,而是正文“史為民的故事”一定與李雪蓮的故事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同時李雪蓮的故事又絕不能喧賓奪主,因此,只能是從正文來去反觀序言,而序言對正文起某種作用。這正中了張頤武教授所說的《我不是潘金蓮》的獨特讀法,需“先看后面,再看前面”?。照此閱讀,“史為民的故事”不僅其內(nèi)蘊得到顯現(xiàn),而且其作為正文而出現(xiàn)也將變得合情合理,而不是如前述有人所批評的那樣,這樣的結(jié)構(gòu)形式是“一個錯誤”?。
如何閱讀?首先,要重視史為民的故事,真正將其作為正文來對待;其次,又要兼及序言。既然史為民的故事是正文,從文本整體性角度而言兩者又必然相關(guān),那么對李雪蓮的故事的理解就只能是將其作為對正文起輔助、陪襯作用的角色來對待。具體來講,史為民的故事為主,要以史為民的故事來觀照李雪蓮的故事,李雪蓮的故事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史為民的故事,一主一輔,共同有效地傳遞出文本的深刻意蘊。
讓我們先來看作為正文的“史為民的故事”。他的故事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精彩的短篇去閱讀,在短小的篇幅里卻濃縮了史為民的整個人生,其形象也自然顯現(xiàn)出來。理解史為民說來也簡單,抓住兩點即可,一是凡事“不能累著自己”,二是重情重義。先看第一點。小說一開始就以鋪排之勢極寫史為民飯鋪的遠近聞名,以至于供不應(yīng)求。按理說,史為民只要每天多做一些便可解決這一問題,但他卻偏不。緣何?答“不能累著自己”。賣肉之余,他的另一個愛好就是搓麻將,但像每天只煮兩鍋肉一樣,麻將也一周只玩一次,原因同樣是“不能累著自己”。在凡事“不能累著自己”的原則中可見其對快意人生的看重。一般而言,追求快意人生之人多薄情寡義,然而,史為民卻是個重情重義之人,有兩件事足以說明:一是為姨媽奔喪。其輾轉(zhuǎn)周折完全超越了“不能累著自己”的界限,為的是感念小時候姨媽對自己暗地里的關(guān)照;二是赴老友之間已成常規(guī)的麻將之約。為此,在一票難求的困境下,老史假扮上訪者,被北京協(xié)警送回,巧妙地實現(xiàn)了每周四下午雷打不動的麻將之約,實則是實現(xiàn)了和有可能患惡疾的老友老解打最后一場麻將的心愿。而誰又能想象,這樣的史為民二十多年前曾經(jīng)做過一縣之長?只因受一樁案件的牽連而被撤職,按他自己的說法,“當年撤我的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冤案”,然而,為什么他又沒有為自己伸冤呢?難道真的是如他所說“為了黨和政府而含冤負屈”?非也。真正的原因在于,一是,曾經(jīng)身為縣長的經(jīng)驗使他明白官場上的是非恩怨很難說清,真真假假難以辨析,因明了這其中的奧秘所以他才能巧妙地利用上訪這一方式實現(xiàn)了回家赴麻將之約的一己之愿。而如果要伸冤,則很有可能耗費一生也無法說清,即便還己清白然則同時也失去了領(lǐng)受別樣人生的機會。因此,盡管為己伸冤具有尋找“精神依存、生發(fā)夢想之所在”?的重要意義,但他依然選擇了放棄。然而,放棄并不意味著妥協(xié)。妥協(xié)是向生活低頭,從此心灰意冷。史為民卻不是,放棄是為了新的選擇,從別處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史為民找到了。一是,無論煮肉還是玩麻將,凡事以“不能累著自己”為標準、追求輕松快意人生。這種標準說明史為民不是一個為了物質(zhì)利益而放棄原則放棄個人追求的人,這種追求是既看到現(xiàn)實生活之重,又能享受世俗生活之樂。而無論是哪一方面,又都不走向過度,因為,如果過度,那么人就會為其所累所役使,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走向了最初追求物質(zhì)和享樂初衷的反面。所以,盡管飯鋪生意紅火,但史為民卻不為發(fā)財只為求生;喜好搓麻將卻只為滿足世俗之樂而不深陷于此,走向享樂主義。而正是因為他的“有限度”決定了他同時又是一個能清楚輕重緩急、重情重義之人。前者是對己,后者是對人。一輕一重,一個為己一個為他,而為他也是為己,否則人生也因情義的丟失而失去了分量。因此,當兩者發(fā)生矛盾時,史為民毫不猶豫地遵從了情義,以慣常的舉重若輕之勢成全了他人也圓滿了自己,由此也越發(fā)顯現(xiàn)出史為民取舍之間的人生智慧和姿態(tài)。史為民似乎全然忘記了曾經(jīng)的冤屈,轉(zhuǎn)而走向彌漫著世俗煙火之氣的生活,在滿足自我享受的同時,又體貼著他人,以游戲樣的輕松之舉傳遞著人間的溫情。而史為民的游戲之舉及自提冤案很自然地使讀者想到了李雪蓮的故事,想到李雪蓮面對不平和冤屈時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及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由此,序言和正文產(chǎn)生聯(lián)系,看似獨立分裂的兩個故事兩種人生合情合理地構(gòu)成一個小說整體。而且,李雪蓮的故事作為序言的意義也顯現(xiàn)出來——與史為民構(gòu)成參照互補之勢,更凸顯出史為民人生態(tài)度的價值和意義。
史為民和李雪蓮之產(chǎn)生聯(lián)系,主要是史為民受李雪蓮上訪的牽連而被撤職。這為兩人間形成更為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奠定了基礎(chǔ),那就是,同樣面對冤屈兩人各作出了怎樣的人生選擇,分別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不平,對待之后的生活。為此,小說采取了不同的敘寫方式。兩人一前一后同有冤屈,冤屈發(fā)生之后的生活,對史為民采取的是虛寫的方式,文本主要是通過他當下的生活及狀態(tài)隱在地予以顯現(xiàn);而對李雪蓮則是正面實寫,尤其是最后一次上訪,費盡周折,但要還自己一個清白的愿望終究還是落空。兩者之間形成互補之勢,一個始終糾結(jié)于舊事,孜孜以求,生命幾乎耗盡;一個卻放下不平之氣,轉(zhuǎn)而從世俗生活中體味舒適溫暖的人生滋味。前者看重的,正是后者看淡的;前者所失,正是后者所得。人生真意在彼此映襯之間清晰顯現(xiàn),史為民的故事從結(jié)構(gòu)上作為正文存在的意義自然彰顯。
李雪蓮所謂冤屈的產(chǎn)生實是為躲避超生的處罰而假離婚,可謂有些自食其果。但她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這一錯誤,反而為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愚蠢而氣惱,也因此她的人生開始走上了一次次上訪伸冤的不歸之路,一走就是20年。小說通過對“那一年”和“二十年后”的敘寫輕松地完成20年光陰的跳轉(zhuǎn),但現(xiàn)實卻絕非如此,其間的艱難通過“那一年”和“二十年后”的這一年的詳細敘述即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唯其艱難愈見執(zhí)著,唯其執(zhí)著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李雪蓮偏離了常態(tài)生活的軌道,失去了作為一個世俗中人所應(yīng)該有的正常生活。且說“那一年”她為了伸冤而賣豬、“改頭換面”、托付孩子等行為,給人一種破釜沉舟的感覺,從一開始就預示了這條伸冤之路的崎嶇和漫長。當然,李雪蓮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不能奢望她像史為民一樣能夠一開始就看透世事的艱難而放棄伸冤,因此,“那一年”第一次伸冤的所有努力都還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期間的二十年,去北京上訪每每總是碰壁,那么,此時如果還是繼續(xù)堅持,以至于達到“忘乎所以”的迷狂狀態(tài)卻無論如何無法讓人再心生同情和理解。因為,這已經(jīng)不能叫做執(zhí)著而是執(zhí)拗、偏執(zhí),而一旦走向偏執(zhí),事情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有人從生命價值的角度對李雪蓮的行為作出解釋,說“人總是生活在價值中,一旦價值被背叛或被毀滅,人總是有種沖動,即用生命來捍衛(wèi)價值”?。然而,什么是價值?尊嚴、名譽是價值,難道家長里短、兒女情長等內(nèi)容就不是人的價值的體現(xiàn)?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認為的,一般而言,物質(zhì)、情感及尊嚴和自我實現(xiàn)是逐級實現(xiàn)的,后者以前者為基礎(chǔ)。如果為了某種所謂的精神追求而失去了世俗生命的根本,那追求本身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不僅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反而構(gòu)成了對主體自我的損害。李雪蓮的經(jīng)歷就是這樣本末倒置的人生。而且,從小說敘事來看,李雪蓮用生命捍衛(wèi)價值根本就沒有充分的必要性。文本并無多少跡象顯示如果“這件事說不清楚,李雪蓮難活下去”,一切只是李雪蓮的自我夸大式的想象。因此,李雪蓮執(zhí)著于告狀與其說是為了尋找正常的生活邏輯及建立其上的價值,不如說是出于她的自我惱恨和心有不平;她討要說法正本清源之舉與其說是為了尋找精神依存之所在,為了內(nèi)心的安穩(wěn),不如說是一種表演,為了堵住想象中的流言蜚語。而一旦追求成為了一種表演,就將面臨騎虎難下的另一種困境。而無論是真情表達還是表演,李雪蓮都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生活總在別處”。人生的內(nèi)容除了告狀之外,還有很多;如果說冤屈,哪個人內(nèi)心深處不都感覺自己不同程度地有著某種冤屈?史為民作為縣長終日忙碌,連飯都要在車上吃,連周末時間都沒有,也算是個好官,可誰曾想就因為公務(wù)繁忙時間緊迫而謊稱自己不是縣長而脫身離去,就此惹禍上身。包括他在內(nèi)的所有受牽連的官員不都有某種冤屈嗎?再如同樣是小人物的董憲法。在單位被人操控、忽視卻有苦難言,相比于體面的他,他更愿意做一個牲口牙子,卻又難以啟齒。他難道不冤屈嗎?好在他因禍得福,受李雪蓮案牽連而終于實現(xiàn)了心愿,也即從別處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從此結(jié)束了不快樂的生活。而李雪蓮既沒有史為民這么智慧達觀,也似乎沒有董憲法這么“幸運”,那么她的人生只能在告狀伸冤的過程中偏離了軌道,失去了常態(tài),其追求的所謂價值也因此顯現(xiàn)出了虛妄的樣態(tài)。
這個軌道這個常態(tài),說到底就是一種日常生活化的狀態(tài),它沒有所謂的終極目標,而是細密地糅合在流水的日子里,日日積累、沉淀,人方能從其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疼痛抑或富足。就如同史為民一樣,在為生而煮肉和為樂而打麻將的日子里享受生活,在重情重義的人際交往中感受內(nèi)心的充盈。而李雪蓮則過于執(zhí)著于伸冤,忽略甚或忘記了生活之根本。為告狀而做的物質(zhì)投資尚可彌補,但伴隨日子而生的很多東西卻一旦失去就再難以復得。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從決定伸冤開始直到去北京告狀的一個多月里,李雪蓮和女兒基本是一種分離的狀態(tài),以至于孩子如今長什么樣,起什么名字都無暇顧及。中間20年,她在不斷伸冤的過程中如何去安置女兒,我們不得而知,但20年后的母女關(guān)系現(xiàn)狀卻明白無誤地說明了一切。然而,可悲的是李雪蓮只是為此而氣惱,卻不曾悔恨自己的過失,是她固執(zhí)于伸冤而忽略了女兒,自己也失去了本該有的天倫之樂。事實上,她完全可以過上另一種生活。當年離婚后的李雪蓮,依然很有幾分姿色,如果她愿意重新開始生活理應(yīng)沒有多少困難,但她20年來的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伸冤上,女兒都無暇無心顧及更何況個人的情感生活。因此,當女兒出嫁后,她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李雪蓮也自知這20年已然如此,不可追回。那么之后呢?她也并非沒有機會。中學階段就喜歡她的趙大頭此時又出現(xiàn)了,兩人一個鰥夫一個寡女,且趙大頭多次向她表達了和她結(jié)婚的想法,李雪蓮心動了,但她選擇了即便再嫁也要先告狀再說。而之后又生枝節(jié),再嫁之事告吹,她的情感繼續(xù)陷入空寂。陪伴她情感空寂人生的還有她的青春。20年前李雪蓮是風韻猶存,20年后頭發(fā)都花白了;特別是在告狀的頭十年,她竟然衣服臟頭發(fā)亂,活像一個要飯婆。整整20年的時光,李雪蓮傾盡全力只為伸冤告狀,當將告狀當作了日子后,真正的常態(tài)生活也就離她而去。對自己苛刻也就罷了,對人對事她也近乎不近情理,她將自己完全孤立起來,沒有正常的人際交往。表現(xiàn)在電影中,看到的是她從年輕一直到中年的不斷奔走的身影,小說中看到的是她和幾個本不相干的公職人員的理論和糾纏,至于親人愛人則身影模糊,陪她說話的也只有那頭牛。尤其是對待女兒,她為一己之愿而讓女兒母愛缺失,以至于母女不親。試想,即便李雪蓮伸冤成功,但面對母女關(guān)系的疏離她的人生算是成功的嗎?再如對趙大頭。趙大頭伙同他人誘騙她固然不對,但拋開趙大頭為兒子的私心,他對李雪蓮還是有感情的,從中學到現(xiàn)在,喜歡她的那分情愫始終保持不變。就沖這分不變的情愫,即便李雪蓮為了趙大頭兒子的工作而主動放棄告狀也盡在情理;退一步講,就算是趙大頭有私心,那李雪蓮也并沒有什么損失,而且還會意外收獲荒蕪了多年的愛情。在這一點上,李雪蓮遠不如史為民。史為民更容易記好感恩,無論對姨媽還是老謝,史為民都做到了情感上的不負。正是對世俗生活和情感的貪戀,史為民才看淡了曾經(jīng)的冤屈。而李雪蓮卻因為除了伸冤而內(nèi)心無以安放,所以說在得知真相后,舉刀霍霍沖向趙大頭,不給他任何解釋或妥協(xié)的機會。有人或許會說,這就是李雪蓮,她的這看似不可理喻的做法正是她人格一以貫之的表現(xiàn),是她對自我尊嚴和價值的捍衛(wèi),就像有評論所指出的那樣,小說“借助主人公李雪蓮因‘一句話’上訪告狀遭遇,審思了人之‘尊嚴’和‘夢想’背后的價值邏輯,探討了建構(gòu)人的主體性、理想性的可貴性”?。然而,人總是在與己與人的關(guān)系中獲得存在感,因此,面對女兒的疏離、愛人的遠去,談李雪蓮的主體性是否有些虛妄呢?而且,李雪蓮將告狀作為常態(tài),本為尋找主體性,但這種主體價值的獲得卻不過是一種外在的賦予,是通過官方(一度也寄望于前夫)給自己一個清白來獲得。這種外在賦予是否能夠得到且另說,即便能夠得到,不還是一種“被”主體化嗎?與其如此,為何不自證?這不更是主體的一種彰顯嗎?如何自證?過好自己的生活,活得快樂、心安即可。做到這一點很難。多年來困擾董憲法的不也是自己的內(nèi)心嗎?他不滿他委屈,想過換種活法卻礙于面子而不能夠,擔心“如去賣牲口,董憲法自個兒沒啥,世上所有的人會瘋了:他們會覺得董憲法瘋了”???梢?,一切完全在于內(nèi)心,心里想通了生活的意義隨處可見。
而李雪蓮錯誤地將告狀作為常態(tài),也就錯誤地將秦玉河的存在作為了支柱,以至于當秦玉河意外死亡,她竟失聲痛哭。這痛哭包含了對前夫一如既往的怨恨,也包含了對自己為此而耗盡一生的悔恨吧。事實上,李雪蓮的行為作為一種追求并沒有錯,錯在過于執(zhí)著而走向了偏執(zhí),因而錯失了本該有的正常生活。而精神追求與常態(tài)的世俗生活本不矛盾,“人是世俗的,形而下的層次同樣是人的精神層面的一個不可替代的承載體,并具有基礎(chǔ)的意義。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集合才構(gòu)成了人的真實存在”?。至此,李雪蓮的人生和史為民的人生的對比意義完全顯現(xiàn)出來,史為民的故事之為正文也正意在此,他彰顯的才是真意??上В≌f中李雪蓮與史為民無緣再見,不過李雪蓮尋死時種桃人的一句話卻點醒了夢中人:“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換棵樹,耽誤不了你多大功夫?!?換棵樹,表明了一種姿態(tài):與其寄望于他人賦予你價值,不如自尋價值;而這另一棵樹,就是另一種活法。放下內(nèi)心名、利的糾葛,以輕松心態(tài)笑對人生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想,這也是為何敘寫史為民故事的正文直接以“玩呢”來命名的原因所在。“玩”,是一種舉重若輕,是一種自我主宰,是人無論何時都應(yīng)該擁有的一種健康心態(tài)?!霸?1世紀的今天,生活現(xiàn)實遠比小說還要陸離、生活荒誕遠遠超出小說荒誕的時代”,或許“我們不缺少‘發(fā)展是硬道理’的物質(zhì)發(fā)展主義,卻還沒有形成心靈可以依附的文化倫理和道德規(guī)范”?。從這個層面而言,這篇小說出現(xiàn)在新世紀絕非偶然。它就是對這種文化倫理的某種探尋,雖然其最終所揭示的這種心態(tài)還到達不了這個層次,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撐人們繼續(xù)生活,延續(xù)快樂。
英國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曾提出“形式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在他看來,“社會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在藝術(shù)形式中,形式實際上是內(nèi)容的積淀,各種社會矛盾、沖突和階級關(guān)系在藝術(shù)世界里都轉(zhuǎn)換為各種形式的辯證法,作家以文本的形式結(jié)構(gòu)表述這些矛盾,生產(chǎn)出意識形態(tài)。”?由此觀之,劉震云的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的特殊結(jié)構(gòu)絕非無意之筆,其中必然蘊涵特殊的意味。因此,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尊重文本的結(jié)構(gòu),讓“正文”是“正文”,同時尊重“序言”存在的價值,從小說整體的角度建構(gòu)兩者之間的合理關(guān)系,如此,文本的意味自然顯現(xiàn)。那就是,人皆有某種冤屈,面對冤屈要執(zhí)著更要放下,因為生活從來是敞開的姿態(tài),不在此處便在別處。這正是史為民和李雪蓮的故事及其故事架構(gòu)給我們的啟示。
①朱德發(fā)《當代文學批評應(yīng)強化詩性維度》[J],《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4期。
②⑦林海曦《劉震云:中國經(jīng)驗的極端敘述——以〈我不是潘金蓮〉為例》[J],《文藝爭鳴》,2014年第9期。
③汪樹東《民間精神與荒誕的權(quán)力運作機制——論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的敘事倫理》[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8期。
④殷宏霞《荒誕境遇下人的生存困境——評劉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蓮〉》[J],《新余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⑤??王萍《個體價值的追尋與審思——以劉震云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為例》[J],《文藝爭鳴》,2015年第3期。
⑥實錄:劉震云談底線之作《我不是潘金蓮》[OL],http://book.sina.com.cn/news/b /2012 年 8 月 14 日/1558315844.shtml。
⑧?沈嘉達《〈我不是潘金蓮〉:游戲精神與敘事倫理》[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⑨⑩??白草《結(jié)構(gòu)性沖突導致了意圖偏離——讀劉震云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N],《文學報》,2012年10月18日。
??張頤武《聽〈我不是潘金蓮〉講述復雜中國》[OL],劉震云最新力作《我不是潘金蓮》首發(fā)式http://book.sina.com.cn/2012年8月7日/新浪讀書微博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25/12/4250371_232246521.shtml。
?張曉琴《〈我不是潘金蓮〉:直抵存在之困》[N],《中華讀書報》,2012年9月19日,第9版。
??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第267頁。
?童娟《新寫實小說中的人道主義情懷》[J],《淮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張麗軍《新世紀鄉(xiāng)土中國現(xiàn)代性蛻變的痛苦靈魂——論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J],《文學評論》,2016年第3期。
?南帆、劉小新、練暑生《文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