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6日文章,原題:美中經濟冷戰(zhàn)隱約逼近 10年前,美中經濟日益密切的互相依存關系為其博得“中美共同體”的別名。而如今,一些人看到一場經濟冷戰(zhàn)隱約逼近。其中,中美各自謀求領導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外交學會中國事務專家布拉德·塞策說:“中國或美國都不再想成為中美共同體的一部分。中國人不想要技術依賴,而美國人不想要貿易逆差?!?/p>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作為一種強硬但希望是臨時性的策略。美方要求實際上意味著要北京終止長期引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政策,對此北京并無屈服跡象。有人懷疑美國的目標并非解決爭端,而是令兩國經濟永久脫離。
龍洲經訊的阿瑟·克勞博上周撰文稱,“美中進入長期而劇烈的對抗?!彼J為這不是特朗普一人推動的,而是安全和經濟事務官員組成的一個強大聯(lián)盟推動的,他們認為美中已進入爭奪全球經濟、科技和地緣政治支配權的事關存亡的沖突。這在戰(zhàn)后歷史上沒有先例。美蘇經濟關系微乎其微,因而二者戰(zhàn)略對抗很少影響貿易。美日貿易爭端沒安全影響,因為是軍事盟友。相比之下,華盛頓擔心中國不僅將獲取經濟優(yōu)勢,還會成為更可畏的地緣戰(zhàn)略對手。
`關稅不太可能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但那些不像特朗普那樣緊盯逆差的中國批評者看到其他好處。關稅等措施,如限制出口關鍵技術,會削弱中國作為外國投資目的地的影響力,打破將美中拴在一起的供應鏈。然而,把供應鏈轉移出中國聽著容易做起來難。如今跨國公司可能需要兩條供應鏈:一條通美國,另一條通中國。
短期看,中國會是輸家。其在知識產權、技術和投資及出口市場方面仍嚴重依賴美國。但假以時日,中國將能克服那些劣勢。專家認為,中國擁有組成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貿易集團所需的所有必要條件,如龐大國內市場、對開放市場的政治支持及制造業(yè)專業(yè)技術。中國與歐盟的制成品和中間產品的貿易已多于美國,與亞洲其他地區(qū)的貿易更是與美國貿易的兩倍。
中國仍缺乏美國擁有的最有力競爭優(yōu)勢:由可信賴機構與法律監(jiān)管的深厚、開放、透明市場,軍力支撐的同盟體系。若被迫選擇,多數(shù)企業(yè)和國家或選美國。但若美國變得更孤立主義,選擇就不會一邊倒了。比如日本首相曾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當成對中國經濟力量的制衡。但隨著美國退出該協(xié)定,安倍如今兩邊下注,主動示好北京以使日中經貿關系轉暖?!ㄗ髡吒窭赘瘛ひ疗眨粑鲎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