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是當前各種考試中采用最多的一種作文模式,學生寫作中常常出現(xiàn)各種誤區(qū),擬對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任務驅(qū)動型新材料作文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限制條件;落實任務
從2018年高考考試說明公布的4道作文示例來看,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是2018年高考熱門題型。雖然從2015年起新材料作文和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就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考試,但縱觀學生的作文,還有很多學生對這種算不上新穎的作文仍然不太了解、不熟悉,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樣或那樣的不當,具體來說有如下方面:
一、把任務驅(qū)動型新材料作文當成話題作文來寫
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雖然各種各樣,材料可以是一則或者多則,但概括來看,一般分為四種:一則(多則)消息(新聞);一(多)句古詩(名言);一種(多種)社會現(xiàn)象;一幅或幾幅圖片(漫畫、示意圖)。
比如,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作文題就是一則消息;全國II卷屬于多則名言;全國III卷屬于一則新聞。
材料作文往往會完整地有傾向性地敘述或者介紹一件事、一個人、一種現(xiàn)象、一個道理,要求考生就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見解、感想、思考或者認識),而話題作文一般只是提供一個話題,在這個話題的范圍內(nèi)有很多個點、很多個方面可以談。通俗地說,現(xiàn)在的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需要考生進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并緊緊圍繞該則材料闡述,而不是從這則材料出發(fā),做一個漫無邊際的發(fā)揮者。比如2018年考試說明中的示例一:
美國全球語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紀全球十大新聞,中國作為經(jīng)濟和政治大國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紀的最大新聞。該所跟蹤調(diào)查了全球75萬家主要紙媒體、電子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結(jié)果顯示,有關中國崛起的新聞已經(jīng)播發(fā)了3億次。
對于中國的巨大變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變化又是什么呢?據(jù)《中國青年報》和新浪網(wǎng)對中國公眾的調(diào)查,得票率依次是“經(jīng)濟成就”“國際影響”“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進程”“開放程度”。
對于中國的這些變化,你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如果以“中國崛起”“中國巨變”“21世紀全球最大新聞”這些話題來立意就錯了。這道作文題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段介紹一則消息,有關中國崛起的新聞引起了全球的關注;第二自段則進一步指出中國最值得向世人展示的變化6個方面;第三自段則是作文題的任務及常規(guī)要求:對于中國的這些變化,你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也就是說這個作文題要求考生從“經(jīng)濟成就”“國際影響”“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進程”“開放程度”6個方面來談中國的變化。如果沒有抓住這個任務來寫,得分肯定很低。
二、忽略限制條件
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之所以被高考出題者青睞,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防猜題功能強大,出題者提供的材料考生或許平時見過、經(jīng)歷過、思考過,這就確保每一位考生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以闡釋。比如,2015年的女兒向交警部門投訴父親經(jīng)常在高速公路上打電話、2016年的如何正確看待學生的進步和退步,2017年的從12個關鍵詞中挑選2-3個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新形象。但既然是考場作文,就有評分標準,如果每個考生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寫對寫好高考作文題,仍證明這道高考作文題不適合用于選拔性考試。
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的評分標準:一看考生對材料的整體把握,這決定一篇作文的“對”與“錯”;二看考生對出題人提出的任務是否能夠高質(zhì)量地完成,這決定了一篇作文的“好”與“壞”。
因為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要求必須就事論事、就事論理,也就是要求寫作者務必緊緊圍繞出題者提供的材料來闡述事實、論證道理,而不能偏離原材料,所以要寫對這樣的作文題,分析所給材料的特點非常重要,這些特點就是出題人設定的限制條件,考生在讀完材料后要準確確定:這則材料講的是“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地點、什么樣的時間用怎樣的方式做的什么樣的事情”,而不能籠統(tǒng)地了解“誰做了什么”。
比如,有則材料要寫“校園可不可以帶手機”,很多學生只寫“手機對學習的利弊”,忽視了“校園”這個特殊的地點;還有則材料要求考生對某校在高考前在校園里大肆張貼一些勵志的標語發(fā)表看法,有些考生忽略特定的情境:時間——高考前夕、當事人——某校、目的——勵志,而大談特談標語。又如,網(wǎng)絡用語有利有弊,要求對不良的網(wǎng)絡用語的影響發(fā)表看法,有的學生拋開“不良”這個重要的限制語,大談網(wǎng)絡用語對生活用語的影響,這當然不符合要求。
三、丟開材料鬧革命
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立意的來源,是文章的寫作對象,是要分析的主體,是主要的論據(jù),全文都要緊緊扣住材料展開,由于有些材料的特定領域,有些同學對材料的內(nèi)容了解甚少,不知道從哪里展開分析,于是丟開原材料,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符合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的寫法的。比如: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今年已經(jīng)58歲的閆師傅有兩項“絕活”:出神入化的電焊技藝和精湛絕妙的烹飪手藝。他自創(chuàng)的“閆氏電焊法”,可以運用手腕控制焊條擺動來保證焊接的質(zhì)量和美觀、平滑。為了把手藝傳給年輕人,閆師傅當起了教練。每次焊接稍微出現(xiàn)一點瑕疵,他馬上讓徒弟重新焊接。有人說他吹毛求疵,可閆師傅總是說:差一點點我心里都不舒服。每年春檢期間,閆師傅還主動承擔起為車間春檢的20多人做飯的差事,并樂在其中。被工友們稱贊的“閆氏招牌菜”,每樣都色香味俱佳,成了年輕人酷愛的美味。
你覺得閆師傅的電焊技藝和烹飪手藝有關聯(lián)嗎?寫一篇文章說說自己的感受或相關經(jīng)歷。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則材料的任務是:你覺得閆師傅的電焊技藝和烹飪手藝有關聯(lián)嗎?寫一篇文章說說自己的感受或相關經(jīng)歷。很多學生對這句話不甚理解,不知道什么是“關聯(lián)”。要么將其理解成“相同點”,于是得出了兩者的關聯(lián)在于閆師傅手的力氣很大,因為電焊和烹飪都需要大力氣;還有的學生認為因為閆師傅是多才多藝的一個人,所以什么都會。其實“關聯(lián)”說的是閆師傅為什么會有兩項“絕活”:出神入化的電焊技藝和精湛絕妙的烹飪手藝,材料中通過閆師傅如何授徒的言行表述出來了:精益求精、嚴格要求、絕不馬虎、追求完美、用心干事。
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不但要求全文的中心觀點、分論點來自于原材料,文中所舉的事例與原材料在性質(zhì)上也應該相似。之前的那種認為原材料緊緊是個引子,除了文中的中心觀點與原材料有關外,其余部分可以拋開原材料的寫法是不符合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要求的。
四、對題目中提出的任務落實不到位
任務驅(qū)動型中的任務是命題人為了防止猜題押題而增加的限制,它避免了新材料作文可寫的角度寬泛無邊,從而出現(xiàn)不利于高考閱卷,又不利于選拔考生的狀況。一篇文章任務落實的怎樣成了評分的重要標準。題目中的任務到底有幾個,任務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既全面又有重點地把任務在文中體現(xiàn)出來。由于有的任務還是隱性的,需要考生認真分析才能找到。
比如,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就有三個要求:①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②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③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這三個任務具體明確,既規(guī)定了文章的內(nèi)容——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角度——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且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目的——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從考場閱卷來看,約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全部落實這些任務,約有80%的考生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2-3個關鍵詞要有有機的關聯(lián)”,特別是第②個任務不知道怎么落實。
當然還要處理好立足原材料、深入挖掘原材料與拓展延伸的比例關系,立足原材料并不是一味只能寫原材料提供的內(nèi)容,世事本來就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互相依存,沒有孤立存在靜止不動的事物,加上寫作過程中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人的思維處于極為活躍的狀態(tài),所以完全允許考生在分析過程提及而不是詳細敘述與原材料類似或者有關的其他事例,這樣信手拈來、左右逢源的能力反而能使文章旁征博引、更有論證的氣勢和力度。
以上闡述的任務驅(qū)動型的新材料作文的幾個寫作誤區(qū)基本上是師生在高三一年的備考中共同面對的問題,要使考生的高考作文質(zhì)量上乘,最關鍵的還在于平時的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作者簡介:唐海波(1972—),男,廣東省北江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作文教學和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