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工農紅軍……”這是劉蘭芳新近創(chuàng)作的長書《彭大將軍》,劉蘭芳聲韻中透出的那股鏗鏘抑揚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個通過無線電將《岳飛傳》傳播到干家萬戶的年代。從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匯”巡回演出,劉蘭芳攜其評書表演與改革開放一同前行。萬語千言中,“話說……”的是膾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
一鳴驚人“岳飛”一說四十年
記者:1979年,長篇評書《岳飛傳》在全國近百家電臺播出,一時間風靡全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為什么會選擇用評書的形式來講述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呢?
劉蘭芳:小的時候,我媽媽就給我講岳飛的故事,講岳母“細沙當紙、柳枝當筆”教岳飛識字,還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等故事。16歲那年,我跑到茶社去聽《岳飛傳》,說書的先生是當時鞍山市曲藝團書曲隊隊長楊呈田。楊隊長看我聽得認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藝團。到了鞍山,楊隊長在給我上課時,教的就是《岳飛傳》。之后叉經歷了三年的學習,我登臺演出,在茶館演說的還是《岳飛傳》,這是我的“底活”,也是給我“開蒙”的評書。岳飛在家是孝子,為國是忠臣——觀眾非常喜歡屠飛的故事,我個人也很喜歡。
1972年,我在電臺錄革命故事的時候,有同志希望我能錄一部傳統(tǒng)長書,我就想到了《岳飛傳》,但當時我創(chuàng)作的《岳飛傳》的手稿已經被當成是“四舊”砸了。后來,有人在圖書館的廢墟里找到了錢彩的《精忠說廄》并將其贈給了我,我便以此為藍本,根據回憶把1979年的那版《岳飛傳》創(chuàng)作出來了。
記者:《岳飛傳》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因為您和您的先生夜以繼日地創(chuàng)作,才有了家喻戶曉的《岳飛傳》?,F在回想起那段時光,您最難忘的是什么?
劉蘭芳: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難的就是信心的獲取、資料的查找,時代不同,現在但凡缺什么資料,在網絡上都能查到。雖然當時我有原著《精忠說岳》,但這本書局限性太大,必須進行刪改增補;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也不好,家里的房子只有十幾平方米,過道既是廚房也是書房。盡管條件十分有限,但那時候并沒有感覺辛苦,相反,自己的內心里有著一股昂揚向上的拼勁兒。
那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在寫評書,上半夜我在創(chuàng)作,后半夜就把我先生叫起來幫忙修改。五六點鐘我再起床背誦幾遍,上午就去電臺錄音,一天要錄制兩三段,大概需要四五個小時?;叵肫饋砟嵌螘r間確實不容易,要寫好評書必須字斟句酌、反復修改,有時候對作品不滿意,氣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寫。其實備行備業(yè)都一樣,想要有成績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要傾注心血。
劉蘭芳和愛人王印權共同創(chuàng)作《岳飛傳》
記者:當年用評書的方式講述岳飛的故事對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如今您將全國道德模范的故事改成了評書,并開展“道德模范故事匯”全國巡演。您覺得在當下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不是也應該更多地采取講故事的形式?
劉蘭芳:中國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個故事構成的,朝代更迭,一講都是一個個的故事,這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岳飛精忠報國、孝敬父母、和睦鄰里,他的這些精神放在現代社會依然值得提倡——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飛的精神,我們的社會就能安定和諧。
2007年評全國道德模范的時候,中宣部有同志向我提議將道德模范的故事改編威評書。我就和先生一起,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了百余集的評書。道德模范的故事與我所秉持的通過評書宣傳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包括岳飛的“精忠報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充滿趣味的故事,宣揚正能量、凈化社會風氣,這是當代評書人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在對全國道德模范的故事進行改編的時候,哪位人物的故事讓您印象比較深刻?
劉蘭芳:在表演的時候,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中,并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召,決心以他們?yōu)榭?。他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群眾帶去更多更好的?jié)目。
最近一屆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他隱姓埋名,用了30年的光陰研制出了核潛艇。當時我們中國人對“核潛艇”知之甚少,也沒有每秒鐘運算幾億次的大型計算機。但黃旭華帶領著科研團隊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最終攻克難關。我覺得應該把他的故事講出來,用以教育當代的年輕人,讓觀眾銘記他為國家做的貢獻。
改革開放評書發(fā)展正逢時
記者: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您創(chuàng)作的評書內容也從歷史人物擴展到當代的全國道德模范。這四十年給您的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哪些靈感?
劉蘭芳:時代不同,我們的作品也不一樣。如今可供現代人選擇的娛樂方式多了,評書的觀眾聽眾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有不少人會在電臺電視上看評書表演,網絡上也有很多人喜歡聽評書,原因就在于我們評書有了新的語言和新的內容。
老藝人在評書創(chuàng)作時會引經據典,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本寫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說的是民國的經歷。因此,我們在創(chuàng)作評書的時候,要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多創(chuàng)作一些現代的書,新書和現代人的距離更近。通過新故事、新人物,能讓現代人銘記中國當代的英雄楷模。當然,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們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不畏艱苦、奉獻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取得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我們也應該講給現代人聽。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語言要有新的精神,老書新說,舊書新評,才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記者:您認為改革開放給評書這門古老的曲藝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蘭芳:改革開放這40年,評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对里w傳》大受歡迎之后,評書在上百種曲藝形式中脫穎而出,全國各地形成了說書熱聽書熱。出版業(yè)的勃興叉進一步推動了評書的發(fā)展,讓評書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喜愛——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改革開放。沒有這40年的改革開放,絕對沒有我們評書的今天。
然而,我們做得還很不夠。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藝的百花園姹紫嫣紅,我們評書的熱度已不能與當時同日而語。但隨著媒介的發(fā)展,現在出現了網絡評書,在網上聽評書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飛傳》在網上的收聽量破了一億;另外,我了解到現在有許多家長也會讓孩子聽評書,既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又能通過評書里講的故事陶冶孩子的性情。這都鼓勵著我們要更好地把評書藝術傳承下去,把這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要說好書、說好英雄人物,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代的,我希望把他們的精神與品德貫穿在節(jié)目里,寓教于樂,使聽書者在笑聲中獲得啟迪與思考。
據人民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