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泉
《山雨》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中的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在備課的時候,我反復閱讀理解,考慮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編者選編的意圖;第二個問題是教師教的意圖;第三個問題是學生學的意圖。
一、編者編的意圖
編者為什么要把這篇文章選入課文,看看導讀部分便可明白。目的是教育學生,訓練學生,要親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無疑,這一部分是很特殊的。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在大自然里進化,人在大自然里學習,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存條件,我們離不開大自然。教師要明白這一點,學生要明白這一點。保護大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安排,是以單元疊加推進的,呈現(xiàn)的是螺旋式上升。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組安排了這個主題,是希望通過教學來達到學生認識境界的提升,既有繼往的意思在里面,也有開來的作用。到了六年級,小學最后一個學年,復習鞏固,考試升學是個重點。借助新課文學習來鉤沉過去,以一帶十是通常做法。
編者將《山雨》放在教材第一組課文的第二篇,為獨立閱讀課文,透露出這樣信息:學生有了精讀課文作基礎(chǔ),有了觀察認識大自然的生活經(jīng)驗作基礎(chǔ),對自然的情感態(tài)度初步形成。山雨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農(nóng)村學生看見過,經(jīng)歷過,有切身體驗。城市學生,借著影視媒體,一樣能獲得間接體驗。在文字中穿梭,和文本對話,讀書、理解、化情,是可能的。僅只是深淺、到位或是不到位的問題。編者選編該文入教材,應該還有環(huán)保因素在里面。除了語文學習外,希望通過教學,使這一思想能得到體現(xiàn),在教學中追求升華。
二、教師教的意圖
山雨是一篇美文,雖然短小,卻文氣靈動,不失精致。該文韻味濃郁,描摹細膩,想象豐富,比喻生動,猶如皇冠上的珍珠,富于色彩,美麗斑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讀書,自悟理。在讀的過程中鴻爪雪泥,再回首,回憶過去所學,復習過去所學,在教學中達到目的。
1.引導學生讀課文。要讓學生朗讀,一遍又一遍地讀,入口、入耳、入心地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讓學生在與文本的接觸中,被美感染、被美熏陶。山雨原來這般美??!聲象交融,淅淅瀝瀝,如煙似霧,朦朦朧朧,像一首詩,像一幅畫。山雨這樣綠??!嫩綠、墨綠、翠綠、淡青、金黃,色彩繽紛,艷麗耀眼,綠得透明,綠得讓人心旌搖曳,綠得讓人沉醉癡迷。借助這篇課文,讓學生想想曾經(jīng)學過的類似美文還有哪些,比較其異同,思考其特點。
2.引導學生思考課文。要以課文作為載體,以篇章結(jié)構(gòu)作為載體,以文辭表達意思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動腦動手研究。這句話寫什么;這句話怎樣寫;重點句蘊含的意思;品詞品句;這段話寫什么;這段話怎樣寫;自己學習課文產(chǎn)生疑難;給出答案。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理解很多時候是內(nèi)在形式,內(nèi)心變化過程,在心里醞釀、發(fā)酵、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變?yōu)樽约旱恼J知方式。教學,既需預設(shè)問題,更需發(fā)現(xiàn)問題。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學生學得好還是不好,存在什么疑難,是浮光掠影膚淺地學,還是沉下去,追本溯源,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建,有自己獨特理解認識……只有通過互動,表達表現(xiàn),才能看出來。譬如說,請學生來復述課文,這是考查理解的常見方式之一。如果學生能順利地把一課書從頭復述到尾,情節(jié)不少不漏,使用課文中的許多語句,還有自己的思考添加,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普通話講得好。那么這個理解就是到位的,深入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畢竟把書本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理解,再把理解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表達,清晰地說出來,學生需要積極的記憶、加工、內(nèi)化、闡述等諸多能力參與,少了就做不到。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怠惰,思考不深入,表達就要出問題,就會在復述過程中被老師看到。如果復述一篇課文,丟三落四,結(jié)結(jié)巴巴,十個段落的課文,說了兩個三個段落就難以為繼,站在黑板前尷尬作態(tài)。這樣的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理解,就很成問題了,需要進一步督促檢查跟進。
三、學生學的意圖
首先是和文本對話。這種對話不能是泛泛之交,瀏覽式的一瞥而過,而必須是慢慢走,細細看,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觸摸文字,咀嚼文字,邊讀邊想邊體悟。作者寫山雨,作者是怎樣來寫山雨的?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糅合在語言表達中?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給出答案,不斷地否定,不斷地尋找。讓文句牽引著自己,讓描寫牽引著自己,向前,向前,去看見美好的風景,去發(fā)現(xiàn)美好的風景。然后,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認識自己的山雨,得到自己的山雨,書寫自己的山雨。文本不過是個例子,文本不過是個引路的人。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認識,把文本讀成自己,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才是真正學習的目的指向。
其次是借助文本來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話。當現(xiàn)實生活在作家筆下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就具有了文學性,就有了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最大特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不但要會感到美、欣賞美、把美化為自己的生命意義,又要有本事把美還原為實際生活。見過山雨,在山雨中走過,冒著山雨勞作過的學生,對山雨的感受理解,和沒有實際經(jīng)驗的學生體會山雨,認識山雨,差別是很大的。所以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要努力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調(diào)動起來,把自己經(jīng)歷山雨,看到的場景融入課文理解中去,讓文中的山雨和自己的山雨交相輝映,讓文中的山雨來深化自己心中的山雨。同時也讓自己心中的山雨來促成對課文山雨的進一步認識升華,達到學習收獲的最優(yōu)化、最大化。
教師如果把《山雨》置于這三種語境下來進行教學設(shè)計,相信理解得會更深刻些、周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