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全線長達三千五百多公里,經(jīng)過十四個州。徒步者習慣把這十四個州從南到北大致劃分為五個區(qū)段:1.佐治亞、北卡和田納西;2.弗吉尼亞、西弗吉尼亞;3.馬里蘭、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4.紐約州、康乃狄克和馬薩諸塞;5.佛蒙特、新罕布什爾和緬因。
徒步AT有兩個方向:北向(North Bound,簡稱NoBo)和南向(South Bound,簡稱SoBo),所以徒步開始的季節(jié)也有兩個:北向的一般在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從南端的佐治亞州出發(fā),大約在九月至十月上旬抵達北端的緬因州卡塔丁山。三千五百公里的路程,平均完成時間為六個月。海拔兩千多米的卡塔丁山所處緯度相當于中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一帶,十月上中旬就開始下雪,十月十五日就開始封山,所以如果遲于四月下旬出發(fā),除非腳力極快,否則很難趕在十月大雪到來之前抵達北端終點。但如果出發(fā)太早,如筆者選擇三月初出發(fā),則容易在南部山上接連遭遇寒流暴風雪和攝氏零下10度的酷冷,前行艱難。
而南向者的最佳出發(fā)時間則在七月上旬左右,在年底前到達南端的佐治亞州斯普林格山。這個方向的徒步者如果出發(fā)早于六月中旬,北部緬因州的積雪剛剛消融,再加上雨季,山坡泥濘難行,山谷和低洼處到處是沼澤積水,溪流洶涌,更兼蚊蟲、小咬和蜱蟲肆虐,給徒步者平添許多困難。但如果出發(fā)太晚,比如八月之后,按一般速度則很難在年底前抵達南部終點,而且十二月份,南部山區(qū)也會冰雨暴雪不斷,行路困難重重。
每年挑戰(zhàn)AT全程的數(shù)千人里,大約百分之七十左右是北向的,不到百分之三十是南向的,這是兩種最經(jīng)典的走法。此外還有近些年比較流行一種所謂翻轉(zhuǎn)式走法(Flip Flop),即五月或六月,甚至七月從中間某州,如西弗吉尼亞、賓州或紐約州起步,一直走到北端。然后再搭車回到原先起步的地方往南走,在年底前走到南部終點。這種分兩段的翻轉(zhuǎn)式走法以前頗遭人不齒甚至不被承認,但近年漸漸走的人多了,也就進入正宗。尤其是,這種走法比較適合在校學生或畢業(yè)生。他們五月、六月畢業(yè)或者放假,不愿久等,抓緊時間先朝著一個方向走,走完再去走另一邊,在年底前完成全程。
佐治亞、北卡和田納西三州,傳統(tǒng)上屬于美國南部農(nóng)業(yè)州,這些州的居民大多數(shù)政治上比較保守,信仰基督教,反對同性戀和墮胎,是共和黨的鐵票倉州。他們當年雖然在南北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獨立訴求未能實現(xiàn),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在屋外懸掛當年的邦聯(lián)國旗幟。但對徒步AT的人來說,這幾個州的居民最為樸實淳厚熱情,樂于助人。一路走過來,這三州碰到的小徑神奇最多,如果需要下山到附近小鎮(zhèn)補充食物,公路上也最容易攔到順風車。而在北部最開明最為自由化的紐約和馬薩諸塞等州,反而小徑神奇最少,攔車也最不容易。人性之復雜,并不以政治保守或開明取向為唯一圭臬。
初春走在這數(shù)州南部山嶺上,舉目望去,四處一片枯焦肅殺,時不時風云突變來場陣雪,一旦在山脊上遭遇迎風面,強風夾著雪粒掃到臉上,像砂子打磨。露在外面的鼻子臉一會兒就麻木了,戴著厚抓絨防寒手套,手指尖照樣麻木。只有拼命趕路往前走,才能讓身體漸漸暖和過來。三月時節(jié),天亮得晚,黑得早,一般五點半之前就得趕緊扎營,在天完全黑透之前趕緊吃完洗漱畢,鉆進睡袋讓哆嗦的身體慢慢暖和過來。這時候,無比盼望春天夏天趕快到來,好享受陽光下的溫暖。只是,當真正在烈日下暴曬翻山越嶺揮汗如雨時,卻又開始回味寒冬時節(jié)的酷爽。頂寒冒暑,風雨兼程,是AT徒步者生來的宿命。
在弗吉尼亞小城大馬士革
弗吉尼亞境內(nèi)的AT線長達近九百公里,從南往北縱貫,要徒步一個多月,雖然越走越暖和,但是春季的雨水也越來越多,經(jīng)常連續(xù)數(shù)日甚至十數(shù)日在風雨中跋山涉水,當所有換洗衣服全部濕透之后,只好穿著又臟又濕的衣服趕路,盼望到下一個小鎮(zhèn)洗澡洗衣服,用上烘干機,穿上干爽的衣服。文明世界的日常生活,此時成了徒步者心目中的無上享受。
更糟糕的是,隨著天氣轉(zhuǎn)暖,山里各種蟲蛇紛紛出籠。走在小徑上,一不小心就蜘蛛網(wǎng)糊了滿臉,脖子上落下個俗稱“吊死鬼”的毛毛蟲,蟄得紅腫一片。至于蚊子牛虻沿路圍追堵截、不屈不撓跟蹤叮咬,更成了家常便飯。于是,下雨雖然到處濕漉漉的難受,而且長滿青苔的石頭滑溜溜,稍不留神就要摔跤,但是,至少沒有隨處飄蕩的蜘蛛網(wǎng)線,沒有懸掛空中、稍不注意就會一頭撞上的“吊死鬼”,沒有繞身圈舞炫耀飛行技巧的蚊蠅,走起來反而歡暢。尤其是“空山新雨后”的那短暫瞬間,更是怎一個爽字了得!可惜只要空中的水分潮氣減少,“小伙伴們”立即熱鬧登場,各種圍攻開始。本來也是,它們原本就是森林中的主人和原住民,我只是一個偶然闖來攪擾它們正常生活的過客,不交點買路錢似乎也說不過去。
如果說到AT線上最危險的生物,既不是體型威猛的黑熊和形容萎縮的土狼,也不是老鼠和毒蛇,至于野蜂和蜈蚣毒蝎之類更不是什么大問題,人們談其而色變的是一種叫蜱蟲(Ticks)的吸血寄生小蟲。
普通狀態(tài)下的蜱蟲只有綠豆大小,但據(jù)說吸飽血之后,身體可以膨脹數(shù)倍甚至十數(shù)倍,煞是嚇人。蜱蟲分布范圍極廣,開春之后,從南方的佐治亞到極北的緬因州都可見其身影。蜱蟲平時躲藏在草地和樹林里,嗅覺極為靈敏,幾米外即可聞到人或動物身上發(fā)出的體味,然后迅疾爬上草尖或樹葉上,待人畜經(jīng)過時跳到身上,然后用鉗子一樣的尖嘴扎進肉里,從此就寄附在宿主身上,吸血為生。
如果只是吸血也就罷了,恐怖的是,當蜱蟲吸血時,口腔中的唾液以及唾液中寄宿的病菌也隨之進入人體,從而引發(fā)各種病癥。其中最“搞笑(有點不厚道哈)”的是紅肉過敏癥,此病會引發(fā)人體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特殊抗體,以至于得此病者終身不能吃肉,否則會引發(fā)身體的一系列過敏反應。如果是素食者也就罷了,如果患者嗜肉如命而終身只能對肉望洋興嘆,無異于是身心的酷刑折磨。
不過北美蜱蟲傳播的最主要病癥是萊姆病,此病癥狀以發(fā)燒、畏寒、頭痛以及身上各處關(guān)節(jié)痛為主,此外還有嘔吐、腹瀉和食欲不振等,由于此病頗為類似普通感冒發(fā)燒,而AT徒步者整日風餐露宿且極度營養(yǎng)不良,一旦發(fā)生這些癥狀,往往會以為自己只是感冒而不在意,在深山老林中很容易延誤治療,即使下到山下村鎮(zhèn),也往往會被鄉(xiāng)村醫(yī)生誤診為感冒發(fā)燒,除非患者明確告訴醫(yī)生,自己曾被蜱蟲叮咬過,以引起醫(yī)生的警覺。
蜱蟲附上人體后會將整個頭部扎進肉里吸血,由于它會在叮咬過程中分泌一種麻醉劑,受害者會對叮咬毫無感覺。一旦發(fā)現(xiàn)身上有蜱蟲,也不能硬拔,因為它會用鉤喙緊緊叮住人體皮肉,若是硬拔,會使得蜱蟲身體分離,腦袋仍在人體肉中,引起感染發(fā)炎。唯一的辦法就是朝蜱蟲身上抹點酒精、汽油及風油精之類的刺激物,或者滴些普通食用油使其難以呼吸,當它感覺難受時,它會不由自主松開口,這時才能順勢將它整個身子拔出來。
我那天在溪邊洗腳,看見小腿肚有個黑斑點,以為是泥漿,捧水一擦,竟然擦不掉,當時心里一沉,仔細一看,果然是蜱蟲。幸好同行者有酒精紗布和小鑷子,將其完整鉗出。一般來說,被蜱蟲叮咬之后,要立即連續(xù)服用三天到一周的抗生素,以防止病菌在體內(nèi)蔓延。如果被叮咬處周圍出現(xiàn)過敏式紅斑,這說明病菌已經(jīng)進入體內(nèi),需要盡快去醫(yī)院求治。
當然,并不是所有蜱蟲都帶有這些恐怖的病菌,據(jù)說在北美,每四只蜱蟲只有一只“攜毒”,我運氣不壞,沒碰上那只壞蜱蟲。被叮咬之后,提心吊膽了好幾天,發(fā)現(xiàn)身體沒任何異常,才放下心來。不過從那之后,我每天早上出發(fā)之前都要在兩腿以及其他暴露部位噴上防蟲噴劑,噴一次可以管8-12小時不受蜱蟲等侵襲。這次我雖然僥幸逃出生天,但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一路我碰到過好幾位受害者,他們有的在醫(yī)院打針吃藥幾天治好了病,最嚴重的一位在醫(yī)院躺了整整兩周才恢復過來,重新走上AT。
西弗吉尼亞境內(nèi)的AT線雖然只有幾十公里,但其中小城哈坡渡(Harpers Ferry)卻是ATC總部所在地,而且是AT全程的近乎中間點。到了這里,多少會給全程徒步者一些心理慰藉:總算走了一半了。
對三四月出發(fā)的北向徒步者來說,踏入賓州基本上就進入夏天了。暑熱和缺水是最大的考驗。馬里蘭、賓州和新澤西這幾州山不大海拔低,一到夏天,如果連續(xù)幾天烈日高溫,泉水干涸,池塘水淺變得像沼澤,水質(zhì)污穢不說,水面上扭曲舞動著各類孑孓類生物,視之令人難以飲用。但焦渴無奈之際,萬不得已也只好過濾之后再投以殺菌藥片或者煮沸,才敢入口。
除了水資源的匱乏,在路況上,馬里蘭地勢平緩,有些地方要穿過大片的農(nóng)田和草場,風和日麗天氣走起來很舒服,但一旦烈日炎炎或暴雨成災,要么被無遮擋地全身曬出油,要么蹚水在半尺深的“沼澤”里,舉步維艱。有時不小心沾到毒草毒木,會莫名其妙引起皮膚過敏,再被汗水一浸,癢痛難熬。至于賓州的石頭路則更是惡名昭彰,AT徒步者把賓州全名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改成為Rockyvania(石頭法尼亞),這些累累石海,有些是自然形成,有些則是早年開礦炸山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整個光禿禿石頭山。行走在石海上,尤其是下雨天,布滿青苔的巖石滑溜異常,很容易摔跤受傷。我還在南部時,曾碰到過兩位女士,一位是短途爬山者,一位是我攔順風車時好心停下來載我一程的熱心人,她們當年都曾走過AT,也都分別在賓州境內(nèi)摔斷了腿,從此告別AT夢。這讓我過賓州時格外謹慎小心。
紐約州境內(nèi)的AT小徑以哈德遜河為界,河南面的地形與新澤西類似,潮熱缺水,山雖然不高,但巖石嶙峋,上下起伏,再加上蟲蛇眾多,走起來實在難以心情舒暢。但只要過了哈德遜河,山勢漸漸高大,氣候和水源卻也日漸清亮起來。一路向北,穿過康州和麻?。瘩R薩諸塞州),山是越爬越高,但氣候也越來越?jīng)鏊较哺涌扇?,不似前?shù)州的污濁難飲。
過了麻省就是AT線上的最后三州:佛蒙特、新罕布什爾和緬因。進入這三州,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前面走的差不多三千公里,似乎都只是為這三州做鋪墊。四個多月里,背著重裝包,每日徒步幾十公里,風餐露宿,能量消耗導致體重遽降(我走完全程,體重減了30斤),在精疲力竭強弩之末之際來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眼前是一座更比一座高的山,一條更比一條難爬的巨石坡路,絕望浩嘆之余,也只能硬著頭皮帶著滿身的傷痛繼續(xù)向前走:難不成到了這個地步還要退卻?
AT上有種說法:如果說進佛蒙特州是進大學,那么進新罕布什爾州則是去讀碩士,到了緬因州,就是進了博士班,當你連滾帶爬上到卡塔丁山,摸到山頂那塊象征一切苦難結(jié)束的AT終點的牌子,才算是戴上光榮的博士帽走出AT這個大學校門。
佛蒙特州境內(nèi)有些高聳入云難爬的大山,但畢竟中間有些間隔,讓你可以在稍微平緩的地帶休整喘息。而一旦進入新罕布什爾州白山山脈(The White Mountains)連綿無際陡峭艱險的山峰,峰峰相連,石徑起伏上下,讓你根本沒有喘息之機。
白山山脈最高峰是華盛頓山。此山海拔雖只有1917米,但卻是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最高峰之一。緯度是北緯 44°16′14″,相當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緯度。由于山脈北部是加拿大魁北克荒原大湖,東部遠眺大西洋,因而此山以氣候惡劣著稱,夏季多暴雨,冬季多暴雪,即使是盛夏,山上的氣溫也可以在一天之中的數(shù)小時內(nèi)從攝氏30度降到零度,狂風大作之際,樹線之上,遍地亂石,無處藏身,不少缺少戶外經(jīng)驗的人因攜帶御寒衣物不足中招。據(jù)記載,華盛頓山頂最高風速曾達到每小時372公里(1934年測得),相當于十級大風的三倍半!這也是迄今為止地球陸地上測到的最高風速。超過這個記錄的風速是1996年在澳大利亞外海南太平洋上的一次颶風,當時測得的風速為每小時408公里。在美國低海拔最危險十大徒步線中,此山名列第二。一百多年來,至2017年,已有159名徒步客死于此山或附近,最大死因是失溫,其次是摔傷致命。
出了白山,緊接著就進入AT線最后一個州緬因州。相對而言,緬因的山?jīng)]有白山險惡艱難,但緬因州的最大挑戰(zhàn)是抵達卡塔丁山之前的百英里(160公里)荒原無人區(qū)。緬因州地處極北,人煙稀少。百里荒原,大山大湖,除了早年伐木場在森林里開出的幾條運送木材的但早已廢棄的土石路,幾乎看不到任何人跡。一旦進入,里面基本沒有手機信號,也不要指望可以獲得任何幫助和食物補給。背著至少七天的食物(警告牌上建議攜帶十天糧食)步入這百里蠻荒,身心俱感沉甸甸的壓力。但歷經(jīng)數(shù)月,三千多公里的山已經(jīng)爬完,這最后的關(guān)口,無論如何也得硬著頭皮闖過。
哈坡渡城中在內(nèi)戰(zhàn)中被破壞的教堂廢墟
走AT從美國南部一路徒步到東北端,經(jīng)過十四州,除了感受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和生活習慣,竟然在語言使用習慣上,連我這個外國人也感覺到極大的不同。記得穿越新英格蘭時,發(fā)現(xiàn)一件有趣的事,就是一路經(jīng)過好多很大的水面都不叫湖(Lake)而叫池塘(Pond)。
記得當年在國內(nèi)讀大學時,讀過著名作家徐遲翻譯的美國早年自然主義作家梭羅寫的《瓦爾登湖》,非常喜歡。后來發(fā)現(xiàn)書的原名是Walton Pond,于是覺得很好笑,覺得徐遲很聰明,把Pond翻譯成湖而不是塘。梭羅在書中描寫自己在水邊森林里建了個小木屋,離群索居在大自然中思考人生。如果是湖邊多有詩意,如果是塘邊,豈不成了看守魚塘的老頭了?
后來到美國,有機會去離波士頓不遠的WaltonPond憑吊了一番,發(fā)現(xiàn)水面遼闊,完全稱得上湖,與理解中的池塘差得太遠,于是覺得徐遲翻譯成瓦爾登湖而不是瓦爾登塘的確有道理。
記得走到馬薩諸塞州的上鵝湖扎營,很寬大的水面,也是叫Pond(Upper Goose Pond)。當時好幾個徒步者,而且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美國人提出疑問,為什么要叫Pond,而不是Lake?這時一個有學問的當?shù)厝苏f,在新英格蘭地區(qū),叫Lake還是Pond與水面大小沒關(guān)系,而與水面的形成有關(guān)。凡是有河水或大型溪流注入的水面才叫Lake,而由山間小溪或泉水匯聚而成的,無論多寬廣的水域,一律叫Pond。聽那位先生這么一解釋,頓時覺得徐遲不僅是翻譯得聰明,而且英語的學問還相當深厚,了不起。原來英文的Pond并不能僅僅望文生義機械地翻譯成中文的塘,不同的地區(qū)用法竟然如此不同。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纯瓷嚣Z湖照片,誰要說這是魚塘,我跟他拼命!
對,它的名字叫大馬士革(Damascus),但它不是中東國家敘利亞的首都,而是坐落在弗吉尼亞南部、緊鄰北卡羅萊納州的美國南方小城。
在美國地圖上,你大概可以找到幾乎所有歐洲地名或由歐洲人命名的其他地區(qū)的地名。想去莫斯科?不用坐十多個小時的飛機,從紐約開車兩小時就到,不過這個莫斯科是賓州的一個小鎮(zhèn)。雅典、斯巴達、錫拉丘茲、羅馬、巴黎、倫敦、約克、澤西……舉凡你能點得出來的歐洲城市名字,在美國都能找到。而且還有新倫敦、新澤西和新約克(NewYork即紐約)新……之類的。光叫大馬士革的城市,在美國就不止一個。一位AT徒步者出發(fā)前預先把補給物品郵寄到這個大馬士革,結(jié)果走到這里卻沒收到,經(jīng)查詢才發(fā)現(xiàn),包裹被誤寄到馬里蘭州的大馬士革去了。
大馬士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68年甚至更早。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這里一片繁榮,滿山遍野的原始森林資源不僅便利當?shù)氐拈_礦和鋼鐵冶煉,還為全美提供各類木料。據(jù)歷史資料,1912年,這里運出的木材便超過賓夕法尼亞全州當年開采的木材總數(shù)量。此外,這里還是木制和藤制家具的制作中心,鐵路和河流為木材和家具的運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然,為木材開采和家具制作服務的各類工廠以及店鋪也一片欣欣向榮。
只是,到了二十世紀后半期,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高漲,人力資源費用的節(jié)節(jié)高升,再加上全球化浪潮,木料開采和木材加工業(yè)逐漸消失,然后以之為中心的各種工廠企業(yè)也隨之敗落,人口大量外流,整個城市近乎凋敝荒廢。曾經(jīng)的數(shù)千近萬人口,到2000年人口普查時,大馬士革只剩下814名居民。
制造業(yè)消失之后,近些年大馬士革努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力圖給小城未來增添點亮色。除了AT線穿城而過,還有三條國家級和州級自行車越野道經(jīng)過這里,給小城帶來不少商機和活力。也正因為如此,大馬士革居民對AT徒步者十分友善,為他們盡力提供各種便利。小城里的客棧商店餐館服務物美價廉,絕不胡亂宰客,給人留下十分溫馨的印象。因此,在AT徒步者中,大馬士革的口碑一直居于首位,被人稱贊不已。
大馬士革之所以廣受徒步者歡迎,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每年五月第三個周末,這里都要舉辦AT線上最大的徒步狂歡節(jié)(Appalachian Trail DayFestival)。連續(xù)三天各種酒水飲料和食物免費招待徒步者,各家戶外公司也在此設(shè)攤,向徒步者半賣半送提供戶外用品。那幾天,成百上千AT徒步者,當年的和前數(shù)年的,紛紛趕來聚會。城里客棧那幾天一床難求,而小城內(nèi)外的空地上扎滿五顏六色的帳篷,熱鬧非凡。
若不是走AT,根本不會知道美國還有這么個叫大馬士革的小城,但一旦去過,就再也難以忘懷。寫到這里,突然想起那首叫《傳奇》的歌:“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
想念走AT的日子,想念那座溫柔的小城大馬士革。
哈坡渡是我自己對位于美國西弗吉尼亞小城Harpers Ferry(音譯為哈潑斯費里)的“神”翻譯。Ferry英語里是渡口的意思,與其音譯為費里,不如意譯為渡。就像Oxford中文是牛津而不是奧克斯福特一樣。
國內(nèi)一般人很少知道哈坡渡這個地方,去那里的中國游客更是寥寥無幾。但這座只有兩三條商業(yè)街道的小城在美國人心目中卻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不僅西弗吉尼亞州,哈坡渡鄰近的幾個州: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弗吉尼亞和俄亥俄等州的中學組織學生春游或秋游時,經(jīng)常帶他們?nèi)ツ抢?,除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最重要的,是去接受美國歷史文化的教育。而春秋旅游旺季的周末,這里以及周圍的大小旅館酒店無不爆滿而致一房難求。
哈坡渡坐落在西弗吉尼亞與弗吉尼亞以及馬里蘭州交界處,西南面是綿延無盡的群山和仙乃渡河谷,而東北面則是平緩丘陵平原的馬里蘭高地,然后就是一馬平川俯瞰美國首府華盛頓。東部的兩條著名的河流仙乃渡河和波托馬克河在這里匯合,在當年公路系統(tǒng)還不發(fā)達、河流運輸還占有重要位置的時代,這里是交通繁忙的津渡。山區(qū)的木材和礦石,平原的糧食棉花以及各種日用品,都要經(jīng)過這里轉(zhuǎn)運向四面八方。
1861年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國還沒有西弗吉尼亞這個州,這里是弗吉尼亞西部地區(qū)(Western Virginia)。當弗吉尼亞宣布獨立退出聯(lián)邦后,西部這邊民眾卻支持統(tǒng)一,于是總統(tǒng)林肯來個釜底抽薪,宣布西部弗吉尼亞從弗吉尼亞分離,自成一州,于是西弗吉尼亞誕生。
哈坡渡戰(zhàn)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波托馬克河和仙納度河交匯,連接群山河谷與丘陵平原,所謂咽喉之地是也。同時,當年這里還是運河和鐵路樞紐,以及大型兵工廠所在地。所以,1861年到1865年南北戰(zhàn)爭期間,哈坡渡為南北兩軍必爭之地,先后易手八次,南北軍各占領(lǐng)四次。北軍拼命死守,以作為華盛頓的外圍屏障。而南軍不斷從山區(qū)河谷出來,試圖占領(lǐng)這里,直撲馬里蘭高地和首都華盛頓。而每次無論哪方的軍隊棄守撤退前,必定盡可能炸毀燒毀一切,不給對方留下任何東西。而且這都還是雙方最高軍事長官下達的命令。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哈坡渡完全成了廢墟和鬼城,既沒有多少居民,也沒有幾棟像樣的民居,連最神圣的教堂都只剩下幾堵至今仍矗立在山坡上的殘墻,似乎在訴說著當年戰(zhàn)爭廝殺的殘酷,“廢池喬木,猶言厭兵”。歷史資料說,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當局考察這里之后感嘆說,這個城已經(jīng)完全毀了,連10美元都不值。直到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哈坡渡的城市永久居民依然不足三百人。
經(jīng)過150年的恢復,哈坡渡雖然仍不復當年的繁榮,但已不是鬼城,輕重工業(yè)雖然沒有,也不復當年交通樞紐的盛況,但作為以歷史遺跡為號召的旅游小城,卻自有其風貌。各種小而精的博物館都免費對游客開放,使人流連其間而忘返。
對AT徒步者來說,到了哈坡渡自然要去ATC總部朝圣??偛哭k公室里有一面墻,上面貼著AT前世今生的各種“大?!闭掌臀淖纸榻B。除了我在本系列第一篇里介紹的首位走完AT全 程的厄爾·夏 福爾 (Earl Shaffer,1918-2004),還有兩位令我拜服不已的奇人。
蓋特奶奶(GrandmaGatewood,1887-1973)是第一位走完AT全程的女性,時年67歲。她1954年第一次走AT時,只走了幾天就在森林里迷路了,最后勞動森林救援隊找到她,護送她脫險。但第二年她卷土重來,并成功走完AT全程。1964年,她第三次走完AT全程,成為當時第一位走過三次全程的人。當時她已經(jīng)78歲。除了性別和年齡,她最著名的特征是只穿一雙網(wǎng)球鞋,只帶最簡單的食物和用品上路??凑掌?,她連背包也沒有,只在肩上背個包袱。走AT時,她有11名子女和23個孫輩。
蓋特奶奶生涯中并非運動健將或探險奇人。她出生在美國中部農(nóng)業(yè)州俄亥俄大平原上一個農(nóng)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連她一共15人。19歲那年,她嫁給一個大她8歲的煙草種植農(nóng)夫,給他生了11個孩子。從她結(jié)婚的第一個星期開始,她就持續(xù)不斷遭受家暴,曾被打斷過肋骨,打掉過牙齒,好幾次被打得奄奄一息送醫(yī)院救治,離死亡僅一步之遙。于是,當被打得受不了時,逃進森林,讓身心享受短暫的自由和寧靜,就成了她的家常便飯。53歲那年,她終于獲準離婚——那個年代,在美國,尤其是在美國農(nóng)村,法律程序上,離婚非常困難;社會風氣里,也十分丟臉,要遭受世人當面的輕蔑和背后嗤笑,還有她前夫不斷發(fā)出的死亡威脅的咆哮。
1954年,時年67歲,她有天偶然想起五年前曾在《國家地理雜志》上讀到的一篇關(guān)于AT的文章,于是對她的孩子們說,想出門去走走散心,她子女也不知她要去哪里,出去多久,也沒放在心上,反正從年輕時起,逃避家暴已給了她足夠的戶外生存經(jīng)驗,不必為她擔憂。于是,一條毯子,一件雨衣和一塊塑料布,塞進一個自己手縫的布袋里,棍子一挑,腳蹬一雙球鞋就出門了。
第一次,頭天就糊里糊涂在山里迷了路,三天后被救援隊發(fā)現(xiàn)帶下山,郁悶回家。
第二年,她準備充分再次出發(fā),這一次不但行程順利,還在南方出發(fā)點被地方報紙記者發(fā)現(xiàn)。一個老太太背著布袋拎根棍子走AT,這種似乎矛盾的形象作為趣聞一經(jīng)報道,再被美聯(lián)社轉(zhuǎn)發(fā)之后,逐漸引起全美民眾的關(guān)注,一路上人們爭相為她舉辦“小徑神奇”。走到全程三分之二距離時,她上了美國發(fā)行量最大的體育雜志《運動畫刊》,其形象一夜間風行全美,待走完全程,更是各大電視臺訪談節(jié)目邀約不斷,頓時成了明星級人物。
蓋特奶奶一共把AT走了三遍,在美國戶外運動史上,她是崇尚極簡裝備的先鋒人物:用最簡單的裝備,攜帶最少的物品,以半野外生存的方式完成長距離徒步。
牛人榜上另一位人物是盲人厄文(BillIrwin,1941-2014)。1990 年,身為盲人,既沒有地圖,也沒有指南針,更沒有GPS,僅憑著一條德國金毛導盲犬,他花了八個半月走完AT3500公里全程,成為第一個,也許是迄今為止僅有的走完AT全程的盲人。在行走過程中,他平均每天跌跤達四十次,曾摔斷過肋骨,踢掉過腳趾甲,在冰天雪地里過河時跌進水里,爬上岸時衣服和頭發(fā)上全是冰,幾乎因失溫而喪命。他說,他雖然看不到AT路上的美景,但他聽到的聲音和聞到的林中的清香已經(jīng)給了他足夠的補償。
生活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厄文并非天生盲人,年輕時的瘋狂酗酒和每天抽五包煙的狂野生活毀壞了他的健康,再加上一次醫(yī)療事故,他在1984年完全失去了雙眼的視力。但眼盲之后,他反而變得清醒,1987年,他戒煙戒酒成功,并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1990年,時年50歲,他決意去走AT,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救贖。他3月8日從喬治亞州AT最南端出發(fā),歷經(jīng)八個半月,一直到當年11月21日才抵達冰封三尺的AT北端緬因州卡塔丁山。他的事跡一經(jīng)媒體披露,立即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一路追蹤他的崇拜者們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他一步一跌登頂5269英尺的卡塔丁山,跪在風雪中祈禱,而早已等候在山頂來自他家鄉(xiāng)教堂的信眾們則圍著他高唱贊美詩向他表示祝賀。此情此景感動了無數(shù)人。
對許多走AT的人,AT是苦虐身心的修羅場,或者是挑戰(zhàn)自然挑戰(zhàn)自我的角斗臺,但對一些人,AT卻是救贖之道和朝圣之路,通過徒步AT洗滌內(nèi)心的罪惡和黑暗,重新拾回人性的光明。今年5月17日,為了報答當年走AT時受到的款待,我邀約了幾個朋友在賓州境內(nèi)AT經(jīng)過的路口辦了一次“小徑神奇”。接受款待的徒步者中,有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他是中學老師,去年,他結(jié)婚20年的妻子在他完全不知任何原因的情況下突然提出分手,并決然離去。遭此打擊,他一蹶不振,生活和工作一塌糊涂。于是,他所在中學的校長給他半年時間讓他來走AT,在徒步路上重新把自己找回來。抱持著這種信念,他一路徒步三個月走到了賓州。看到我們時,他正饑渴交加,說的第一句話是“我餓死了”。吃完喝完我們提供的食物,向我們揮手感謝道別,他背起大包,在夕陽下走進深林。
相信他觸碰到卡塔丁山頂?shù)腁T終點標志,再回首俯瞰山下人間,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都是浮云。
走出緬因州的百里荒原,踏上文明象征的柏油公路,離得最近的是幾十公里外一個叫密里諾切特(Millinocket)的小城。搭車去那里休整補給,犒勞一下自己,然后去沖頂卡塔丁山,結(jié)束近半年的長途徒步,這幾乎是所有人的選擇。
小城非常安靜,街上除了徒步者沒多少人,也沒有什么車,雖然街上的一些房子看上去頗有歷史感,也頗為氣派。城里有家中餐館,那天傍晚我和幾個朋友進去,店外街上黑黝黝的,店里一個客人也沒有。餐館老板福州人(記得好像姓陳),看見意外來了同胞,十分高興,親自過來招待。大家邊吃邊聊,自然聊到生意。他來密里諾切特已經(jīng)八年多,開始幾年餐館生意十分興隆,現(xiàn)在卻只能勉強維持,十年的租約還剩不到兩年,熬完了就關(guān)門走人,去別處謀生。
究其原因,他說,這里原來有家大印刷公司,以印刷信封信紙為主,員工數(shù)千人。當時餐館生意好得不得了,午餐晚餐店里經(jīng)常爆滿。不料印刷廠生意越來越差,前幾年裁員,只留下幾百人維持工廠核心業(yè)務,堅持了兩年,現(xiàn)在整個工廠都關(guān)閉了。沒了工作,密里諾切特年輕人基本走光,只留下沒什么消費能力的退休老人。這一帶,只有他的餐館還在勉強維持,附近的商家都倒閉了,一到晚上,連個人影都看不到。
陳老板說,緬因北部地區(qū)的許多小城,其核心企業(yè)不是造紙廠就是印刷廠,但這些年這些工廠幾乎都倒閉了,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密里諾切特號稱緬因州最大的小城(the Biggest Small Town),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還有四千多人,現(xiàn)在估計連一千人都不到了。
2016年三月我開始走AT時,正好是美國總統(tǒng)大選年的初選開始,原先完全不被看好的特朗普在共和黨初選中一路勢如破竹,最后力壓黨內(nèi)所有強勁對手,贏得共和黨提名。然后在大選中意外擊敗民主黨人希拉里,登上美國總統(tǒng)寶座。其主要原因,“讓美國重新偉大”的口號,把流失到海外的工作機會帶回美國的訴求,贏得了美國下層民眾,尤其是那些失去工作和尊嚴的藍領(lǐng)白人的支持。
但是,時代趨勢不是誰上臺就能挽回的。以密里諾切特來說,現(xiàn)在是電腦和手機時代,還有幾個人會去使用信封信紙?印刷廠的關(guān)門是必然的,沒了印刷廠,造紙廠也只有關(guān)門一條路,特朗普縱有通天的本事也帶不回這些失去的工作機會。
次日白天,走在空蕩蕩的街上,偶爾看到幾個老人踽踽街角,想著再過若干年,待他們離開塵世,這座名叫密里諾切特的小城可能就從此消失。再想著走AT前在紐約工作期間,看到曼哈頓幾乎所有馬路上都有乞討的流浪漢,而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青壯年,也許他們都是來自類似密里諾切特這樣的地方,沒有了工作,更沒有了前途和希望,于是只好在與他們完全無關(guān)的都市燈紅酒綠中,以乞討的方式聊以卒歲。
緬因州擁有極其美麗的大自然,人煙蕭疏,山河壯麗;百里荒原,到處是一望無際的大湖、清澈的溪流和似乎永遠走不到邊的森林,這是美國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無可估量的大自然財富,可惜的是,生活其間的普通百姓卻難以從中獲得維持溫飽的生活資源和工作機會。比特幣、云計算、區(qū)塊鏈……這些被高端社會玩得興致勃勃的新概念離密里諾切特這樣的地方實在太遙遠,也救不回這些鐵銹圈和木朽圈的地方。
走完AT之后,對那些沿途幫助過我的人一直心存感念,想辦一次“小徑神奇”,用AT上的話就是回報“Pay Back”,或造福后來人“Pay Foward”。去年因各種事情沒做成,今年想不能再拖了,于是,在以新澤西為大本營的戶外攬勝群一吱聲,竟然十多人踴躍報名參加,驚喜之余,感動莫名。
事情定下來就開始要確定時間和地點。徒步AT全程從南端起步的最佳時間一般在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徒步者雖然有快有慢,但大隊人馬進入1200英里以外的賓州中部大約在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上旬。這有點像漁汛,有一定的時間和規(guī)律,撒網(wǎng)早了或晚了都撈不到魚。做小徑神奇,自然希望服務到的徒步者越多越好。擺了滿桌美食佳飲,眼巴巴等一天,只“捕捉”到小貓兩三只,難免會少點成就感。
為了選點,幾周前在AT上走了三天,沿途考察,各種因素的考慮,最后選在Smith Gap Road,時間是6月17日星期天。AT小徑在這里穿過公路,道路兩邊濃蔭密布,路邊可以停車,這樣方便我們開車攜帶大批食物和飲水。而且,南邊離這里最近的窩棚在13.5英里以外,按平均速度每小時2.5英里算,走到這里正好差不多中午時分,對遠道而來的我們,也不用太早急急忙忙趕過來。大家約定的時間是十點左右到就可以。
我?guī)е鴥鹤雍土硗馊恢爸辉谖⑿派嫌新?lián)系、但卻素未謀面的朋友一起周六就進山徒步扎營,第二天一早9點半不到就趕到了小徑神奇的活動地點。9點45分,我們的野餐桌椅和食物還沒擺出來,就出現(xiàn)了第一位徒步者。這位名號為英雄(Hero)的哥們開始說只要一瓶水,后來聽說有吃的,就坐下了。隨著我們的人一批批趕到,各種食物次第擺上,他就不停地吃了起來,幾次站起來準備背包出發(fā),然后又忍不住食物的誘惑,坐下來接著吃。一直吃到12點過了,實在吃不動了,才戀戀不舍地告別離去。說實話,食物無法抗拒的誘惑,沒走過長途AT的人很難真正體會到,記得我當年也曾在一個小徑神奇的攤子前足足吃了兩個小時:兩個大漢堡,三份熱狗,兩罐可樂,還有香蕉蘋果土豆片等水果零食,如果不是怕吃撐了走不動路,還可以再吃下去。
時間接近中午,徒步者接踵而至,當他們走出小徑路口看到食物攤時,每個人的表情都幾乎一樣,是那種難以置信的睜大眼睛的驚喜。每天徒步在山里,吃著干糧,飲著山泉水,突然看見所謂真正的食物(Real Food),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更何況是一般中餐館都吃不到的家常中國美食!
下午3點半,樹林小徑里走出來一個女孩,看到我們,她突然滿臉眼淚,然后扭過頭去,等心情平復了再轉(zhuǎn)身走過來。一口氣灌下一瓶運動飲料Gaterate后,這位叫早雀(Early Bird)的女孩說她已經(jīng)斷水10英里(約16公里)了,如果沒碰到我們,她至少還得再走3.5英里才能到下一個水源處,當時的狀況,她都不知道能否堅持得到。那天暴熱,氣溫接近攝氏30度,背著重裝包在密林里徒步,身體水分消耗極大。再加上那段路有幾個光禿禿的巨石大坡,沒有任何遮陰,走在上面,跟進了鐵板燒一樣。估計她經(jīng)驗不足,過早就喝完了隨身攜帶的水,然后就只能硬撐著往前走。本來那段路中間有個泉眼,但連日艷陽,水源已經(jīng)干涸。好不容易走到這里,突然看到滿桌的食物飲料和水果,情緒一下就崩潰了。
這段路石頭嶙峋難行,中間沒有水源補給,走過來的人都是首先痛飲,接著把自己空蕩蕩的水瓶裝滿水,然后再坐下來安心吃飯。他們都稱贊并好奇我們怎么會找到這么絕佳處辦小徑神奇的。其實我們當初選址還真沒特別考慮水源因素,算是碰對了吧。
下午4點,我們已經(jīng)收攤準備回家,這時林子里又走出來幾位徒步者??吹剿麄凁嚳实臉幼樱覀儾蝗?,從車里把已經(jīng)收起的食物和爐子重新搬下來,給他們做吃的。其中一位女士高興地拿著手機給滿盤的炒面和雞腿拍照,說這一路她總是錯過小徑神奇,還被她朋友嘲笑,這次她終于趕上了一次。所以要拍照給他們看看。她以前在軍隊服役,有次訓練從近十米的高塔上摔下,全身多處骨折,在醫(yī)院整整躺了半年,她現(xiàn)在脊柱上還有一尺多長的鈦合金條撐著。她說今年已經(jīng)42歲,趁半殘的身體還能支撐,決定來走AT,完成自己的夢想。她給自己取的徑號是殘骸(Salvage),幾個月堅持下來,她已經(jīng)行程過半了。
每個走AT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這天一共招待了29位徒步者,帶來的所有食水全部“消滅”。原以為會剩下許多食物的,所以出門前關(guān)照老婆說我們會吃飽了回家,不用給我們準備飯菜,結(jié)果當我們餓著肚子回去,發(fā)現(xiàn)家里果然什么也沒有,老婆什么也沒準備,只好再出去買快餐充饑。
17號正好是父親節(jié),如果是中學生寫作文,題目大概會是《一個有意義的父親節(jié)》。
本次活動參加者:羅丹、曉先、六月雪、閑人、Starry、Jerry、Tracy、Helen C、Rebecca、X、似水流年、佐君、Kevin和西域老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