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鄒身城 吳勇韜
世上清官不少,而正式明文授予“鐵面御史”之令譽載入《二十四史》的,卻只有一人。那就是宋代歷事三帝、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的趙抃。
他一生剛正、為官廉明,彈劾過朝中權傾一時的高官直至皇親國戚。如仁宗帝極信任的首相陳執(zhí)中,家有腐敗違法行為,其愛妾在相府中濫殺無辜婢仆,世人敢怒不敢言,唯趙抃公開站出來彈劾?;实壅J為不能因小節(jié)罷大臣公職,趙抃反駁:“不能治家,安能治國?”并收集資料證明陳相在公務上也多缺失,一再上書補充實證,連上奏本十二次,終于迫使朝廷批準罷免陳執(zhí)中宰相職務,并清查相府中的殺人冤案。類此反貪腐的成果不少,趙抃公正不阿、不畏權貴,深受黎民百姓愛戴。
談到趙抃,不由不使人聯(lián)想起包拯。事實上,包拯、趙抃兩人確有驚人相似之處:二人同朝為官,一樣多年擔任監(jiān)察執(zhí)法之職,同樣鐵面無私;且處于同一時代,包拯僅比趙抃年長八歲,而比趙抃早逝20年,趙抃歷事仁宗、英宗、神宗三帝,而包拯僅事仁宗一朝;趙抃官至副相,包拯官位止于開封府尹;趙抃五任監(jiān)察官職,可以面見皇上并參與中樞決策,經(jīng)他彈劾糾舉和建議性奏本總計將近兩百,這方面的功績罕與倫比。包拯擔任殿中侍御史時曾對有些案件與趙抃合拍,互有呼應,所以也有“鐵面無私”的好名聲,但在正史中并未獲得“鐵面御史”的記錄。不過由于任開封府尹期間,接受御史臺交辦的案件,且在首都開封比居朝更易接觸民眾,在民間傳播的影響更廣。所以世人廣傳的“包黑子”藝術形象實為趙抃、包公以及其他一些清官共同的原型人物。《辭源》《辭?!贰吨袊舜筠o典》中都收進的有關清官成語“鐵面御史”“一琴一鶴”,均寫明是趙抃的事跡。
趙抃的公正無私受朝中多數(shù)人贊賞,但幾番犯顏直諫使皇上難堪,并得罪權貴們的既得利益,因而常遭中傷,致仕途不順,所以每次入朝晉職后,不久即被外調為地方官,以致“四上四下”,當過不少地方的路州行政首長,及州、縣基層職務,遍歷東西南北,他一貫勤政廉明,所到之處都盡力為民辦點實事,雖來去匆匆,總會留下一些惠民的實績。
他曾三度治杭,第一次是1060年在建德梅城任“睦州知州”,現(xiàn)睦州地域已并入杭州(新中國建立后才撤銷建德專區(qū))。他在建德梅城任官一年,實對梅城停留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在桐廬、分水、淳安等鄉(xiāng)鎮(zhèn)走村訪巷,深入了解民情。取消建德“沒有茶地卻要向國家交茶稅”“素無牧羊習俗,卻無端受命每年須向鄰州輸送羊肉”等弊政,減輕了建德百姓負擔。
① 趙抃重游龍井圖
② 趙抃的書法作品
第二次是1070年4月到杭州任知州,只停留幾個月,因山東遭災奉調趕往青州赴任。在杭時間雖短,仍辦了一些整改民風的大事。一是便衣出巡,到屬縣於潛(今廢縣為於潛鎮(zhèn)),發(fā)現(xiàn)縣官貪贓枉法,及時糾正,同時發(fā)掘賢才,保舉好官。
第三次蒞杭是1077年,趙抃已年逾古稀,精力衰退。他幾年來多次要求引退,神宗帝一再挽留,認為賢臣難得,要他仍保留“資政殿學士、右諫議大夫”的朝廷高位名義,就近由越州來杭州任“知杭州軍州事”。
當時錢江兩岸正遭受嚴重的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嚙咬農田里的莊稼,杭州如同越州一樣被害得顆粒無收。鄰近州縣普遍受災,呼救無門,尋常百姓幾乎戶戶斷炊,而少數(shù)有糧者卻奇貨可居,趁機圖利。多數(shù)州官采取限價政策;而趙抃治越時實施市價浮動調節(jié)有無,吸引外地糧食運來;同時以工代賑,大修城墻,從而救活許多掙扎在生死線上的饑民。
為此朝廷是想利用趙抃治越的經(jīng)驗來救治杭州。然而趙抃蒞杭后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杭州災情不同,治越經(jīng)驗無法推廣。鑒于杭州煌災后又加旱災,災情遠重于越,其情況緊急,民眾缺乏體力從事大工程的勞役。首要是開庫賑濟;同時向富戶借糧,允秋后償還;盤查城內外百余寺觀平時積下余糧,促其捐納。然后組隊走遍所屬九縣,令多種雜糧、廣播瓜菜紅薯短期收割植物自救,終于度過了難關。
事后向朝廷報告未能興修杭城,按朝廷指示修城怕動工傷民,神宗見趙抃救治杭州已取得實效,自然聽從了趙抃的意見。幾月后百姓休整體力有所恢復,才開展一些零星小工程緩解失業(yè),以工代賑。見大旱之日,西湖湖底朝天,湖泥干裂,正好方便挖泥挑土,以便日后蓄水,費工不大,而對水利和景觀以及飲水資源的好處有長效。因而趙抃治杭除了救災,還留下了幾項惠民的遺跡,至今影響深遠。其一是超山海云洞石刻,其二是重修錢王祠。如今錢王祠已成“西湖三十景”之一,殊不知當年率先倡議建祠實始于趙抃任職杭州時。
除了前述三次治杭外,1084年,趙抃退休回家六年以后特來杭州作一次“告別之旅”,即是由于他在杭州任上獲神宗批準他以“太子少?!鄙矸萃诵?。在杭州市民熱烈送別時,趙抃面允六年之后以退休老人身份再來探望杭州鄉(xiāng)親。此次,趙抃由兒子攙扶著真來踐約了。此時,蘇東坡已升官為知州,對老首長當然熱情歡迎,無數(shù)士紳百姓蜂擁而來,道路擁塞??上иw抃當年回家后不久就謝世了。足證趙抃重信義,對杭州風土人情感情至深。
趙抃去世的消息很快通過衢州府上報神宗皇帝,神宗為了哀悼這位忠貞不阿、為國為民操勞一生的賢良之臣,停止上朝一日。后來,為了紀念這位清正廉潔、無私無畏的已故參知政事,哲宗下旨,擢趙抃為太子少師,謚“清獻”。由此,后人就稱趙抃為“清獻公”。
趙抃是 “鐵面御史”,是清官廉吏,而且還是一位書法家、詩人。趙抃的楷書筆力圓潤、張馳有度,他的草書更是飄逸瀟灑。趙抃現(xiàn)留詩作730多首,其中有幾十首被選入《宋詩》。由于“鐵面御史”聲譽太高,壓倒其他貢獻,因而其詩名也被淡化了。
③ 重建錢王祠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