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貞 牟善文
21世紀,兒童骨質健康相當嚴峻。隨著國內的小學生體質健康的下降,兒童的骨質健康不斷的受到大家關注,漸漸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骨密度(BMD)是骨骼含有礦物質含量的多少,是衡量骨健康的有效指標之一。骨健康在小學生體質健康中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并且能夠很好的預測小學生的骨峰值(PBM)的骨量,能夠對學生在以后的成長發(fā)育過程中起到很好的預測和參考作用。骨密度(BMD)數值的高低對于學生的骨強度和骨硬度有直接的對應關系。
美國SPARK課程的是近幾年我國引進的小學體育課程體系。國內關于課程主要集中在對于理論的研究,關于小學生的體質健康和小學生的生理方面的相關研究涉獵較少。本論文通過實驗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12周的SPARK課程的干預,在對收集的小學生的骨密度(BMD)進行干預前后測量。通過spss進行數理統計,進行總結得出結論。
本論文隨機選擇三年級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37人(男生18人、女生19人),對照組39人(男生19人、女生20人),干預測試前對學生進行干預前運動風險篩查,通過家長老師進行相關調查詢問,確定在干預期間未服用相關補鈣類和維生素類等促進骨質增長的藥物,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在測試前后要求學生禁止進行大量的飲水和運動。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一覽表
2.2.1 實驗法
①實驗干預前后進行相關骨質數據的測試,通過韓國產SONOST-2000全干式超聲骨密度儀對干預前后的實驗對象進行測試。測試步驟:1、開機預熱,調試機器。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和相關儀器的測試調試校正。2、受試者右腳踝關節(jié)涂抹耦合劑,將右腳和儀器的緊密接觸。固定進行測試。測的指標:超聲衰減度(BUA),聲速(SOS)等。
②通過日本產Tanita MC-180體成分分析儀測試實驗對象測的相關身體相關指標。具體步驟:1、調試儀器輸入基本信息。2、受試者脫鞋光腳,雙腳站在儀器上,保持穩(wěn)定安靜。3、開始測試,按開始“start”鍵。測的指標:體重(kg)、身高(cm)、體脂率、肌肉含量(g)等。
2.2.2 數理統計法
通過spss對數據對相關統計和整理分析。所有測的相關數據表示均用平均數±標準差(X±SD),同時,對實驗對象進行T檢驗。并且,分析對不同組別和不同性別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得出結果。p<0.05為顯著性差異, p<0.01為非常顯著性差異。
2.2.3 干預內容
本實驗干預內容,采取國際標準美國SPARK課程的教案。 美國SPARK課程最開始在美國俄塞俄州學校對于遏制兒童肥胖而開發(fā)的一項體育課程體系,其主要理念是讓孩子們有興趣快樂的去運動,養(yǎng)成好的運動習慣,學會運動,了解運動。本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合作者與學生交流互動。每節(jié)課的運動強度達到中高強度,并且對于每節(jié)課的課時密度達到70%--85%以上。教案均是從官方網站進行下載。并且對實驗班授課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
通過統計學分析表2可以得知,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形態(tài)指標身高、體重、體脂率上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也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在整體上實驗組的身高變化量和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優(yōu)勢。在體重方面又增加;在體脂率上都有增加。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運動干預前后形態(tài)指標變化情況
通過對骨密度的統計學各項指標的分析,從表3中可以得知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T值、Z值均有略微提高,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前實驗組T值為-2.1±0.54,對照組為-2.2±0.45,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12周運動干預后,實驗組T值為-2.0±0.32,對照組為-2.2±0.42,無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統計學檢驗,可以得知,干預前后,T值、Z值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干預前、干預后骨密度指標變化
從表3中可以看出,實驗對象在測試前的骨量相對本年齡段的、本性別的比較骨量Z值相對偏低,可能產生的這種原因,是由于兒童青少年處在第一個突增期的開始,骨量的高速期需要期。不難看出,通過干預后骨量T值、Z值變化量上都向著積極的變化。特別實驗組干預后T值變化量0.1±0.03.無顯著性差異(P>0.05)。
通過測試可以從表4得出干預前實驗組骨強度65.8±8.43,干預后強度為67.0±7.23。骨強度變化量增加了。前后對比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骨強度為65.0±6.56,干預后變?yōu)?3.6±6.51。骨強度變化量減少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圖1可以看出,干預前后骨強度變化趨勢。沒有經過美國SPARK課程干預的骨強度變化變化趨勢強度在下降。通過12周干預的實驗組骨強度變化趨勢在增加。二者前后變化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干預前后骨密度、骨折指數變化情況
從測試數據推算的骨折風險系數中可以看出,通過12周實驗干預的實驗組的風險系數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在圖1中有明顯的顯示。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圖1中可以看出對照組骨強度處在下降的趨勢中。骨折風險系數也有上升的趨勢。
圖1 實驗組骨強度、骨折指數干預前后變化趨勢
從圖2中可以看出,經過12周的SPARK體育課程的運動后對實驗組學生的骨強度有積極的增長趨勢。而在骨折指數上有降低的趨勢。兒童期間骨折風險系數越高,說明兒童骨質中無機鹽含量大于有機物含量,是骨骼的脆性加大。有研究顯示。骨折估值風險較高。
圖2 對照組骨強度、骨折指數干預前后變化趨勢
小學生處在突增期的骨量降低變化是兒童中很常見的現象。處在這個時期的兒童青少年處在高速的生長發(fā)育期,各項激素分泌旺盛,代謝較快。這個時期的骨質組成上,有機物含量遠遠大于無機物的含量。這樣就會導致,兒童的骨強度相對較弱一些。韌性比較好,不容易骨折。本實驗可以看出,通過美國SPARK課程的長期干預能夠對骨的強度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美國SPARK課程的特點之一就是每節(jié)課的課上中高強度的密度在85%以上。有研究顯示有節(jié)律的中高強度的運動對于人們的估量有很高的促進作用。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形成人體的基本結構,保護內臟,同時作為肌肉的附著點和運動的杠桿,在人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骼的生長發(fā)育包括骨骼的變長和變粗兩個方面。骨的變長是骨骺軟骨不斷生長骨化,使骨變長;而骨的變粗是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不斷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縱向作用力對骨的生長發(fā)育具有明顯的刺激作用,而青少年階段骨發(fā)育對運動的敏感最強,此時運動的效果最好??v跳、快速跑、蹲起等動作,身體在動作中要承受身體的重量,下肢骨承受著很大的力;同時,肌肉的不斷收縮也對骨骼施加力量。運動可刺激軟骨的生長發(fā)育,使得軟骨不斷生長,同時靠近骨干的部分不斷骨化,使骨骼長長;同時,運動促進骨鈣的吸收,提高成骨細胞的活性,使骨骼變得粗壯。
美國SPARK課程在每節(jié)課中都會有節(jié)奏的音樂伴隨著高強度的運動量進行刺激。課程中學校對于學生在家庭中與家長監(jiān)督有很直接的關系。無論是在學生平時飲食習慣對于高鈣、磷、等礦物質的攝??;還是在學生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口頭調查中,對照組的兒童在生活飲食習慣上,吃的較多的是糖類,在蛋白質和礦物質攝入遠遠不足。兒童在這段時間成骨細胞大量分泌,新骨需要較多的礦物質進行補充。兒童骨密度增長條件有充足的補充物質。達到一定輕度的力量和有節(jié)奏的刺激。這些條件都跟SPARK課程特點有很大相似度。
高密度的刺激使兒童在骨量增加,對于兒童在成年的骨量積累到達峰值(PBM)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干預過程中運動能夠在形態(tài)學中看出,SPARK課程對于學生在坐姿,行走姿勢。走路無力等現象上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課程中的力量練習,對于學生的肌肉力量有很高的刺激。肌肉對于骨骼牽引也讓學生骨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數據中也看到有個別案例的骨量沒有變化,分析的原因是兒童骨量多少,遺傳因素有很大相關性。經過家訪調查,這部分兒童有較多是平時對于飲食上相對較差,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也有較嚴重的骨類疾病和骨質疏松的三代遺傳病史。
從本研究可以很清楚的看出SPARK體育課程運動對于兒童骨密度的較強的促進作用,傳統體育課程在強度上和課上密度都相對較低,在對于兒童的骨密度的影響小。Mackay等研究者通過選取60名小學生通過跳躍對學生大轉子骨密度影響有較高的促進作用。Hpasoalle等研究通過對突增期兒童的實驗干預研究最后得到結論是突增期期間體育運動對于兒童骨量增加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美國SPARK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其中高強度的跳躍運動占全課內容75%以上,這就說明學生在做超過自己自身體重跳躍連續(xù)較多。SPARK課程主要是由于體育游戲組成,兒童在運動過程中有較高的興趣,對于參加性較強。整體的干預效果強。有研究表明通過長期追蹤,兒童突增期期間較多參加體育運動的青少年,在成年間骨峰值(PBM)處在較高的區(qū)間。
通過12周的干預實驗研究可以看出,SPARK體育課程對于學生形態(tài)指標有促進作用。在骨強度很好的促進作用。能夠很好預防三年級兒童骨折風險。美國SPARK課程在12周的干預中對兒童骨健康比傳統體育課程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