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集漢詩對陶淵明的接受研究

      2018-10-09 02:21:38謝夢潔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陶淵明詩人詩歌

      謝夢潔

      李集漢詩對陶淵明的接受研究

      謝夢潔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45)

      李集漢詩對陶淵明的接受在韓國古典詩壇是特殊的典型之一。在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之后,他追求并實踐了陶淵明的隱逸精神,其交游詩從側(cè)面反映出高麗末文壇普遍受到陶淵明詩文和隱逸精神影響的事實。李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從詞匯、素材、句式等多方面模仿和化用陶淵明詩文,隱居后他的詩歌風格以平淡自然、真粹、閑適為主,呈現(xiàn)出與陶淵明詩文相似的風格和意境。李集創(chuàng)作的隱居、貧病、菊酒等題材的詩歌,既有對陶淵明之隱逸符號的重塑,又融入其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塑造出韓國詩壇中貧病隱士的形象和“枯寒瘦淡”的藝術(shù)風格。

      李集;陶淵明;接受研究

      陶淵明在朝鮮半島的接受是一個歷時的過程。新羅王朝神文王二年(682)模仿唐制建立科舉制,其中教學書目有《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孝經(jīng)》《論語》《文選》等①,高麗王朝的科舉制度承襲前朝,并效仿宋代科舉,在科目上襲用其“重進士,輕明經(jīng)”的模式,詞章是制述科(進士科)中最后一輪考試科目最為重要,因而在學好“九經(jīng)”“三史”之外,還要掌握《文選》、唐詩等。“經(jīng)術(shù)、文章非二致?!读?jīng)》皆圣人之文章,而措諸事業(yè)者也。今也為文者不知本經(jīng),明經(jīng)者不知為文,是則非徒氣習之偏,而為之者不盡力也。高麗文士皆以詩騷為業(yè)?!保ā躲箭S叢話》)[1]252韓國詩人絕大多數(shù)是制述業(yè)文科及第的朝廷官員,在經(jīng)學和文章、詩歌上都有所造詣?!皟褐b文選,翁臥夢周公”(《癸丑年立春陶齋帖字》)[2]566,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恭愍王二十二年(1373),此時是高麗末期動蕩不安之時,“兒”猶能“誦文選”,由此可知《文選》在麗末學界的地位和普及度都是很高的?!段倪x》中收錄了陶淵明的九篇詩文②,此外還有顏延之的《陶徵士誄》和江淹的“擬陶詩”《陶徵君田居》。目前學界普遍認可這是朝鮮半島文人接受陶淵明最初的途徑。

      新羅末期崔致遠(855—915)的詩歌中最早出現(xiàn)了陶淵明的形象,如“陶潛之腰腹暫□”(《前宣州當涂縣令王翶攝楊子縣令》)[3]77,“陶公之官柳誰移”(《答浙西周司空書》)[3]61。雖然陶集在何時傳入朝鮮半島,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獻,無法給出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高麗中期已有《文選》收錄作品以外的陶淵明詩文傳入③,從這一時期開始,朝鮮半島文人對陶淵明開始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認。接受活動開始并且活動于“成見”之內(nèi),麗末鮮初詩人對陶淵明的接受,不僅是在中國歷代詩人對陶淵明的接受影響之下的,如蘇軾、朱熹等人對陶淵明詩文的評論,而且受麗末鮮初之前文人對陶淵明的批評影響,如高麗中期李仁老的《破閑集》、李奎報的《白云小說》④等,此時詩人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接受主要集中在《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作品,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是對陶淵明的人格和生活態(tài)度的模仿,選用陶淵明典故入詩。

      一、李集的“詠陶詩”

      李集(1327—1387),初名元齡,字成老,號墨巖齋,廣州牧川寧郡人(今韓國京畿道驪州郡)。至正十五年(1355)、高麗忠愍王五年丙科及第,官至奉順大夫判典校寺事。李集性格剛直不屈,洪武元年(1368)因忤逆僧辛旽被捕殺,投奔并寓居于慶尚北道永川崔元道家。洪武四年(1371)辛旽被誅后李集返回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名集,字浩然,號遁村⑤。洪武七年(1374)恭愍王被殺,對朝廷徹底絕望的李集選擇歸隱故里川寧,躬耕讀書安度晚年,將人生價值寄寓于詩書和田畝之中,在這一時期他寫了很多陶淵明式的詩歌。

      李集并非豪門世族出身⑥,他的父親李唐,以縣邑小吏的身份通過司馬試,因賢行而獲得聲名。李集對儒家典籍非常熟悉,并且認同“中和”的處世思想,他本人即是通過“察世變”來選擇出世與入世,對其后人亦是給予這樣的期許。在《李氏三子名說》中李穡寫了他與李集的一段談話,在此談話中李集表達了他“樂于畎畝之中”的情懷,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心系天下和圣恩,但這并不影響他在精神上認可躬耕生活,并且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⑦。

      在《遁村雜詠》中,李集吟詠的中國圣賢和文士有:孔子、寧戚、蘇秦、張良、屈原、諸葛亮、陶淵明、慧遠、杜牧、杜甫、白居易、蘇軾、龐德公、徐稚、陶汪等。其中有關(guān)陶淵明的4首,有關(guān)蘇軾的3首,有關(guān)慧遠的3首,有關(guān)白居易的2首,其余皆為1首。由此可見,陶淵明是對李集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之一。《遁村雜詠》中直接詠陶的詩歌即是李集對陶淵明歸隱田園在異代的回應(yīng):

      當年靖節(jié)愛吾廬,松菊秋風興有余。三徑如今已蕪沒,候門稚子望巾車。(《敘懷四絕。奉寄宗工鄭相國》)⑧

      淵明歸去絕交游,生事蕭條地轉(zhuǎn)幽。紅葉蒼苔尋古寺,清風明月弄漁舟。(《次牧隱先生見寄詩韻》)

      同年田知州,不見數(shù)十年。枉道不辭遠,悠悠催著鞭。天寒日云暮,茅屋依山前。適值采藥去,不得共被眠。淵明早歸去,應(yīng)有招隱篇。可憐蘇季子,那無負郭田。卜鄰素有約,歲晚相攀緣。(《尋永興田同年不遇》)

      多違時世態(tài),丕仰古淳風。歸去偕陶令,安閑訪遠公。望鄉(xiāng)千里遠,問路九衢通。煙月漢江上,弊廬蒿與蓬。(《自詠》)

      首先,李集以詠陶詩將自己的生活與陶淵明之歸田隱居做比較。詩歌中先寫陶淵明的隱居情狀,“松菊秋風興有余”“生事蕭條地轉(zhuǎn)幽”,而隱居生活則是“紅葉蒼苔尋古寺,清風明月弄漁舟”,“紅葉蒼苔”“古寺”“清風明月”“漁舟”等物象的組合使得畫面瞬間被點亮,與“絕交游”后的詩歌色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充盈著自然之趣。一“尋”一“弄”,使陶淵明的形象躍然而出。李集對陶淵明有身世之感,實寫陶淵明,虛寫自己身世的低微以及家族的蕭條。其次,在李集看來陶淵明歸隱的原因是“愛吾廬”,他自白隱居之由,一是與世態(tài)相違,二是對賢者淳風的敬仰,“歸去偕陶令,安閑訪遠公”,詩人歸隱即是一種對陶淵明人生態(tài)度的追仿。此外,在李集的詩歌中多有招隱的情結(jié)。因而他也認為“淵明早歸去,應(yīng)有招隱篇”,這亦是詩人借陶淵明之聲名,來為自己的招隱卜鄰之心“辯白”。

      與李集交游甚密的“顯宦詩人”中,或有詩歌直接詠陶,或化用陶淵明詩文,抒發(fā)對陶淵明高風歸去的傾慕。如李穡詩中有“巾車不映彭澤門,錦纜不系隋江曲”(《官柳吟》)[4]526,借用《歸去來兮辭》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天下日多故,桃源猶避秦”(《崖頭驛》)[4]537,化用《桃花源》中避秦之事;鄭夢周有“籬東晉淵明,澤畔楚靈均”(《菊磵卷子》)[5]589,在詠菊的同時聯(lián)想到陶淵明之心閑絕塵與質(zhì)性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友人們在詩歌中會將李集與陶淵明聯(lián)系起來,如鄭夢周有云“卻來尋遁村,盤桓撫松菊”(《遁村卷子詩》)[5]589、“遁村能避色,不必在山林”(《又次遁村韻》其一)[5]589等,在言及遁村的時候,常常將其與松菊、山林等物象相比擬。李崇仁有詩“淵明晚歲愛吾廬,不羨于我乎渠渠……功名自古憂患余,卻被遁翁長噓噓”(《李途傳乃翁書,以詩答之》)[2]533,將遁村歸隱江村與陶淵明隱居之事共舉。由此可推知,在麗末詩人的心目中,李集是為麗末效仿陶淵明之代表。

      二、學陶“語象”

      若論李集對陶淵明的接受,首先當從“語象”入手,(清)姚范在《援鶉堂筆記》中云:“字句章法,文之淺者也,然神氣體勢皆階之而見?!盵6]4126《遁村雜詠》中對陶淵明詩文“語象”的接受可從“援用詞匯”“援用素材”“變用其句”等三個方面來考察。通過對李集詩歌辨析后可知,他主要接受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飲酒》(其五)、《讀山海經(jīng)》(其一)、《與子儼等疏》等作品。主要援用情況如表1:

      表1 《遁村雜詠》中學陶詩句

      在上文引用的詩句中,李集多使用虛詞“我”“吾”“誰”“何如”等,可以看出他吸取陶淵明善用散文化的語言方式入詩的一面。李集并未標榜自己學陶或者以陶淵明為師,但是在他的詩歌中抒情主人公仿佛和陶淵明合二為一,產(chǎn)生了“我即淵明,淵明即我”的藝術(shù)效果。

      在援用素材方面,如李集有詩云:“滿池荷藕正時哉,獨繞池邊日幾回。忽值白衣來送酒,開尊徑醉臥蒼苔?!保ā吨x金善州惠酒》)詩中借用“白衣送酒”之典來抒寫自己寓居于法輪寺時,收到金善州派人送來的美酒,飲醉之后臥于蒼苔之中的率性。這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檀道鸞寫王弘送酒來,陶淵明“即便就酌,醉而歸”之事。在李集的詩歌中時常能看到陶淵明的影子。

      變用其句方面,有直接襲用,還有對句式的模仿。如“漢江春暖柳僛斜,或棹孤舟或命車。共道帝鄉(xiāng)無限好,不如攜幼早還家”(《呈廉知申事》),即是對《歸去來兮辭》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攜幼入室”的直接借用。在句式的模仿上,如陶淵明喜用“動作+地點+下”的句法⑨,李集亦喜用這樣的句法,如“種菊南墻下”“種花依砌下”“回首松山下”等。這種接受往往是無意識的,卻又是需要詩人在對陶淵明作品反復體味沉潛之后產(chǎn)生的。

      李集對陶淵明的接受是全方面的,不僅在人品上,而且在詩歌技法上,陶淵明及其詩文的影響都是存在的。正是由于李集在詞匯、素材、句式上對陶淵明詩文全方面的學習,因而李集的詩歌中呈現(xiàn)出平淡自然、真粹、閑適的一面,與陶淵明詩文有著相似的風格和意境。朝鮮朝曹伸(1454—1529)在《諛聞瑣錄》中對李集詩歌風格有一個整體性的概括:渾厚如“焚香祈道泰,對食愿年豐”,“雁聲落日江村晚,閑詠新詩獨依樓”;沉痛如“晚來江海風波惡,何處深灣系釣舟”;豪壯如“待得滿船秋月白,好吹長笛過江樓”;閑適如“安得卜鄰成二老,杏花春雨耦而耕”;枯淡如“瘦馬鳴西日,羸童背朔風”[1]326-364。對比歷代對李集和陶淵明詩風的評論,其中對二人的共識主要在于閑適、沖淡的詩風,如評價李集詩歌有云“慷慨驚人語,清新絕俗篇”(《哭遁村》)[2] 553,“其詩沖澹淵滪,出于性情,迢然于物欲之外。非有學力之積,實得之妙,其發(fā)于言者能如是乎?”(《師友淵源錄》)河侖有云:“讀其詩竟日。所謂充然而秀,瑯然而確以暢者,悉著于聲律之間。古人云,詩不可以偽為,豈虛語哉?!保ā抖荽逑壬s詠序》)。“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李集推崇陶淵明高逸的人生觀和自然真淳的性情,其詩歌創(chuàng)作在深受陶淵明風格影響之外,亦有渾厚、沉痛的一面,這是由他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所決定,亦為后天學養(yǎng)所塑造。

      誠然,李集與陶淵明生活的地域不同,社會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在李集詩歌營造出的畫面中,有江村、山寺、黃菊和詩酒;日常生活中交往之人多是農(nóng)人、漁夫和僧人;時常與仕宦中的友人寄詩往來;生活于易代之際,這些皆是他與陶淵明在生活上極其相似之面。觸發(fā)李集創(chuàng)作靈感的物象與陶淵明詩歌中物象的相近,加之對陶淵明人格和詩文的喜愛,因而詩歌中呈現(xiàn)出相似的意境。如寫田園生活,陶淵明有“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李集有“天寒日云暮,茅屋依山前”;情景交融之語,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集有“黃昏倚杖立,素月共徘徊”;表白心跡,陶淵明有“日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李集有“路遠月相照,心閑云共浮”。在李集隱居題材的詩中,“觸物成聲”發(fā)而為詩,以自然真淳之語構(gòu)筑了“素月”下平淡的田園生活。在他構(gòu)筑的詩意生活中,時間仿佛靜止了,他將陶淵明的隱逸田園化入自己的生命體驗,吟出一組組清雋的江村意象,將讀者引領(lǐng)至一個閑遠又樸素的生活環(huán)境。

      三、對陶詩主題的續(xù)寫

      陶淵明有百二十篇詩文存世,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不明;李集有近三百首詩歌存世,其中系年的作品只有十余篇,加之李集在史傳中留下的生平事跡比較單薄,因而在對李集詩歌的解讀上很難以歷史批評的方式貫通分析,故筆者從隱居主題、貧病主題、菊酒主題等三個方面來分析李詩,以期更好地探討李集詩歌以及他對陶淵明詩文的改塑情況。

      (一)隱居主題

      早年李集胸懷濟世之心,有志于匡扶朝政,掃清倭亂,“盡掃倭奴奏凱回,鳳城春暖正花開。應(yīng)看白日云臺峻,老子不須歸去來”(《鄭指揮使》)。《論語·憲問篇》中早就給出了一個處理個人與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的方式:“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7]177鄭夢周《癸卯五月二日,有雨獨坐,遁村適來》云“遁村能避色,不必在山林”,此詩作于1363年,恭愍王“襲位以來,小心謹慎,民附士悅。頃值紅賊,出奇制勝,屢獲軍功”[8]1256。1365年魯國公主病逝,恭愍王“過哀喪志”,故委命辛旽咨訪國政。1368年李集因忤逆辛旽被追殺,舉家逃亡。1371年辛旽被誅后返回都城,他在《用前韻贈鄭三峰》中寫到:“數(shù)年流落始歸朝,妻子山中尚怒號。三復詩書眠不得,主人窗外日空高?!惫ы跤?351年起執(zhí)政,“及即位,勵精圖治,中外大悅,想望太平”[8]1350,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李集心里顧念著“圣恩”,希望為國效力。但是再次回到朝廷為官僅僅三年,恭愍王暴斃,朝廷內(nèi)部斗爭激烈?!安缓先碎g世”的李集心灰意冷,歌詠著“歸去來”回到故鄉(xiāng)川寧。在歸田隱逸的出發(fā)點上,李集與陶淵明不盡相同,李集對國政的關(guān)心和熱衷程度遠遠高于陶淵明,他隱居的很大原因是受政局影響。

      宦路崢嶸幾太行,眼看車轂易摧傷。青山白水柴門迥,明月清風野服涼。彌勒坪頭念尊佛,觀音浦上問漁郎。無人共說村中事,獨把閑愁倚夕陽。(《杏村書事》)

      李集的隱居詩中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一面用“易摧傷”“亂世江山不可期”“功名魚上竿”“系官如醉夢”等表達自己對官場現(xiàn)實的認識,一面用“明月清風”“青山白水”“閑愁”“臥前楹”來展現(xiàn)江村隱居的生活。

      陶淵明之歸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亦是“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在李集的詩歌中也有著相似的感受。然而在他的詩歌中他喜歡用更加豐富的畫面,重視視覺聽覺聯(lián)動,表現(xiàn)歸隱之情和對陶淵明的追慕。李集喜歡在一句詩歌中運用兩種對比性強的色彩,如“心以灰”與“碧江開”、“青山”與“明月”。

      游宦神州心已灰,茅檐曾向碧江開。旅窗風雨重陽過,三復一篇歸去來。(《次陶隱詩韻》)

      在形容宦路之時,詩人往往用抽象的概念,或者用比喻來表達;但是在對隱居生活的描繪時,用一個個樸實常見的物象,構(gòu)造出一幀幀淡泊悠遠的畫面。詩歌中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股張力,讓人從“崢嶸”宦途下的緊張情緒遁入“雁聲落日”的曠遠之境?!皝y世江山”讓李集放下了游宦之心,詩人認同的隱退更像是一種“早退以養(yǎng)浩然之氣”,出發(fā)點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7]94。

      人世風波沒復浮,已看五十二春秋。雁聲落日江村晚,閑詠新詩獨倚樓。(《次牧隱先生見寄詩韻》)

      隱居生活與躬耕田園從遠古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高士傳》中堯?qū)⒆屘煜陆o許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jīng)天下色”,老萊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陽”,隱士謀生最普遍的兩條路是講學和農(nóng)業(yè)[9]37。李集在三首詩歌中寫道“求田問舍”之事:

      自恨求田問舍遲,蕭條逕路草離離。故人休道無情興,臥疾年來懶作詩。(《次韻呈子虛先生》)

      江上閑居絕點塵,一區(qū)風月屬高人。誰知我亦求田者,儻把衰慵賦北鄰。(《贈陽軒》)

      南來新事不堪聞,西望松山欲斷魂。白發(fā)遁翁無可議,求田問舍漢陰村。(《寄鄭三峰》)

      從詩人“求田問舍”的行徑上,可以推想李集家里沒有產(chǎn)業(yè),“謀食求田遠,為家度地偏”,一遠一偏,反映出詩人個人資產(chǎn)的狀況并不佳,遠不如陶淵明“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而他求田問舍后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呢?“一歲三遷生計薄”“鄭生應(yīng)似我,無屋屢遷移”“九遷今寓勉齋冷,三伏曾經(jīng)蕭寺涼”,可見詩人并未購置房產(chǎn),居無定所因而頻繁地搬家,三伏天寓居在寺廟中避暑。李集將自己生活的面貌真實地寫入他的詩歌之中,時常自嘲。但是躬耕田間、親理農(nóng)桑的李集是自在的,“納涼依樹坐,避雨擁蓑眠”,一依一擁,表現(xiàn)出詩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親密與融洽。

      李集躬耕的情狀和態(tài)度在詩歌中并沒有直接的反映,但是他對自己的田園生活還比較滿意,“遁夫衰甚矣,歲晚愛田家”,收成好的時候,還會贈送谷物給友人。

      黑豆遍中原,何從出遁村。煎湯解酒毒,政可倒金樽。芳草欲侵轍,落花方掩門。小畦秋必熟,儻或枉高軒。(李穡《奉謝遁村送黑豆種》)

      漢江江上又秋風,高臥黃云靄靄中。玉粒分來問何意,秪應(yīng)惱殺未歸翁。(李穡《謝遁村送新米》)

      歲受新米之惠,敢不銘感。(鄭夢周《答遁村書》)

      在鄭夢周和李穡回贈的詩歌我們可以得知,年成好的時候,李集贈米給友人的事實。此外李集送米的緣由,在李穡看來是因為“惱殺未歸翁”,似包含著詩人對友人遲遲未歸的責備之意。

      與李集有過交游往來的詩人有七十余人,相對于陶淵明而言,李集更熱衷于社交?!抖荽咫s詠》中有大量的交游詩,在這些詩中,許多主題與隱居相關(guān),對居住環(huán)境的描寫主要有“江村”“釣舟”等,對隱居生活的抒寫,時而表現(xiàn)出孤獨的心境,如“一曲江村隔世塵,柴荊寂寂少行人”;也時而暗含招隱之意,“高亭蕭灑自無塵,一榻清風似故人。來往何須勞仆馬,移居直欲作比鄰”(《贈陽軒》)。卜居生活與塵世遠離,生活中往來的多是漁民、樵夫,遠離文人圈的李集渴望有知音相伴,“卜鄰素有約,歲晚相攀緣”,可見雖然李集能從田居日常生活能夠獲得一定滿足,但是在內(nèi)心上卻缺乏交流對象。

      (二)貧病主題

      退隱之后,李集常在“病中”創(chuàng)作詩歌,如《病中書懷》《杏村病中書事》《病中寄敬之》《道美寺病中雜詠》等。在李集詩歌中“病”“衰”“獨”等字出現(xiàn)頻率較高,“病”字61次,“衰”字25次,“獨”字26次。久病的詩人描寫自己生活中“病臥”“病枕”“病閑”“守病床”,愈加襯托出詩人隱居時的孤獨寂寞。然而在《陶淵明集》中“歡”“欣”“喜”三字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歡”字28次,“欣”字30次,“樂”字30次,“喜”字9次[10]191。這與陶淵明“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的心境存在著較大的反差。

      李集頻繁地在詩歌中抒寫自己的貧病,那么他又是如何疏導貧病帶來的愁苦呢?一是田園生活,一是詩酒:

      美景良辰奈病何,枕書聊復夢還家。覺來隔屋聞農(nóng)語,雨過籬邊豆結(jié)花。(《道美寺病中雜詠》)

      春深無客訪僑居,林鳥相呼午睡余。老去詩隨情漫興,病來愁托酒消除。(《復賦前韻》)

      詩人雖沒有著意描寫江村的景致,但是從詩人書寫一覺醒來后,聽著“農(nóng)語”看到“豆結(jié)花”,從聽覺到視覺,繼而嗅覺也被調(diào)動了起來,讀之仿佛能感受到雨后大地散發(fā)出氤氳。而詩句中的“隔”字,顯示出詩人與農(nóng)人之間的距離不僅僅在空間上,亦在心靈上。因而李集在詩歌中一面訴說自己的孤獨,一面享受這份私人空間下的自由之精神,詩酒之情懷。

      鄭生應(yīng)似我,無屋屢遷移。只賴同年愛,今為相國知。借書勤夜讀,乞米續(xù)農(nóng)炊。莫向三峰隱,君王亦爾思。(《贈鄭三峰》)

      李集也有斷糧的時候,詩人將“乞米”與“借書”兩事相提并論,與陶淵明“乞食”時“拙言辭”窘態(tài)截然不同,在李集的詩里“乞米”這一舉動變得日常。但是隨著李集年老病衰,他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轉(zhuǎn)化:

      老來步步漸欹斜,行止還如狗喪家。床上文書將底用,如今抱病眼昏花。(《自貽》)

      孔子曾被人稱作“喪家之狗”,他在身處窘?jīng)r的時候依然能保持氣度。在李集詩中,他也自嘲年老后的狀態(tài)如同“狗喪家”,連曾經(jīng)能夠“慰吾懷”的詩書也因為視力的衰退成為無用之物,但在絕望的生活中,詩人仍能賦詩以自貽。徐居正(1426—1488)在《東人詩話》中指出,“自古窮人之語皆枯寒瘦淡……李遁村集詩‘借書勤夜讀,乞米續(xù)新炊’,‘瘦馬鳴西日,羸童背朔風’,‘江海無家客,山村有發(fā)僧’……可見憔悴困踣氣象?!保ā稏|人詩話》)[1]201

      陶淵明用“原生納決履,清歌暢商音”句引貧士原憲的故事入詩⑩,抒發(fā)對“君子固窮”精神的敬仰。反映“固窮”思想的時候,李集也引用了原憲之典故,“臥病蓬蒿滿索居,固窮原憲食無余。強扶衰憊將安往,世事吾今已掃除”。(《復賦前韻》)詩人由自己貧病的“索居”生活,聯(lián)想到原憲“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詩人之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對自己所學“不能行”之病,后句詩人表達了愿追隨前賢的步履,掃盡對世事的牽掛。

      隱居生活本身就是苦與樂并存的,即使“謀食求田遠”,李集詩歌中亦有“但喜農(nóng)談好,禾麻勝去年”這般真淳簡單的生活,給予詩人以內(nèi)心的平靜與喜悅。然而隨著交游的渙散,詩人“獨掩柴關(guān)”發(fā)出“厭貧求富是人情”的感慨。

      (三)菊酒主題

      菊和酒是陶淵明隱居后的兩大嗜好,歷代不乏對陶淵明飲酒和愛菊的論說,自蕭統(tǒng)云陶詩“篇篇有酒”開始,酒逐漸成為了陶詩中的一個標簽,但凡談到陶淵明,必然聯(lián)想到陶淵明飲酒之好,“在世無所須,唯酒與長年”。愛菊亦是陶詩中固定的符號之一,“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長”,在批評者看來陶淵明愛菊往往與延年益壽相關(guān)?,“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在《遁村雜詠》中所詠之物主要有“酒”“菊”,其中寫酒的有33處,寫菊的有14處。

      在詠菊和酒的時候,李集時常引用陶典:

      當年靖節(jié)愛吾廬,松菊秋風興有余。三徑如今已蕪沒,候門稚子望巾車。(《敘懷四絕,奉寄宗工鄭相國》)

      鮮鮮霜菊慰幽懷,一日東籬繞幾回。既與老夫俱隱逸,天寒古寺亦能開。(《道美寺晚菊》)

      秋聲摵摵可驚嗟,病里偏諳日易斜。坐看楓林憐錦葉,去尋菊徑折金葩。悲蟲唧唧鳴幽室,斷雁嗷嗷下晚沙。客久胡為歸不得,故山西望路非賒。(《秋懷》)

      “慰幽懷”的客觀物象是“霜菊”,而真正能使李集心中的郁郁之情得到緩解的則是陶淵明建立的“采菊東籬下”這般沒有俗世煩惱的田園生活。家境困窘的李集在晚年并未購置房產(chǎn),因而他的隱居生活多是寄寓在荒寺之中。詩人以陶淵明作為自己在精神上的導師,隱居生活中有“罇酒盤蔬”即足矣。

      在李集看來松菊不僅僅是陶淵明隱士之風的象征,亦是緩解自己“沈痾”的良藥,這也是對陶淵明“菊為制頹齡”之繼承和發(fā)展:

      秋深門巷鎖苔花,除卻葵軒孰肯過。枉寄寒叢情更重,小窗相對滌煩痾。(《謝葵軒惠菊》)

      新居未暇種黃花,況是重陽病里過。安得軒前金蕊嫩,吹香細嚼瘠沈痾。(《乞菊一絕呈葵軒》)

      老去沈痾未易醫(yī),更因灸炷出門遲。堂前甘菊開無數(shù),倍憶先生泛酒時。(《呈許埜堂》)

      從李集的詠菊詩中可知,他將菊與酒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雅好,并且成為文士彰顯人格的象征之一。李穡在《題南大藩司尹菊詩卷末》有云:“人人種菊看,未必能知菊。把酒對南山,悠然失所逐。”從“人人種菊”這一行為,可以想見麗末文人追慕陶淵明是有普遍性的,詩歌中表達出李穡對當時文人模仿陶淵明種菊卻不得其中真味的感慨。

      此外,李集時常將菊與酒寫入一詩:

      九日歡娛接勝流,東頭上客我西頭。登高便覺青冥近,飲俊從教太白浮。短日易曛須待月,清霜初落又徂秋。菊花不得吹杯酒,采采金英一再游。(《次九日諸公韻》)

      病里逢佳節(jié),將誰上翠微。秋醪新氣味,霜菊晚光輝。解印陶明府,攜壺杜紫薇。古人惜此日,不醉欲何歸。(《城南村舍書懷,錄呈霽亭》)

      菊花開遍酒盈巵,愿與諸公話別離。堪恨老夫衰病甚,雙清亭上負佳期。(《約諸公餞陶隱于雙清亭,以病未赴,以詩謝之》)

      因為衰病無法赴友人之會,詩人回憶起昔日與友人在重陽之日共飲菊花酒,對比現(xiàn)在“守病床”的窘?jīng)r,強烈的心理落差下悵然的心情。在李集的詩歌中菊酒是重陽節(jié)友人聚會中常見的物象,其中包含著詩人對與友人卜鄰隱居的渴望,以及對知音的渴求。此外,李集“種菊看花只自憐”,對菊的喜愛,亦是詩人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和堅守。李集詩歌中時常彌漫著這種自憐的情緒,憐惜的對象有故人和自然風物,在憐他物的同時亦流露出自憐的情狀。

      李集對陶淵明的接受不是被動的全盤接受,而是有所選擇的,比如,與陶淵明曠達的生死觀不同?,李集更加關(guān)注個人的“生計”問題,“已將生計結(jié)安居”“一歲三遷生計薄”“田家豈云樂,來往為營生”“已去復來此,生涯漸覺難”。在對“衣食”的認識上,陶淵明認為“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移居》);李集將此發(fā)揮到極致則是“世事看來白了頭,故將眠食更無求”。

      在朝鮮半島漢詩史中李集是被遮蔽的那一位?,但是在朝鮮半島詩壇對陶淵明的接受上,李集無疑是特殊的一位。

      首先,李集將陶淵明的隱逸精神內(nèi)化并實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隱居詩,描繪出高麗末期江村的自然風光與田園生活,他以細膩的筆觸抒寫個人在仕與隱的選擇中矛盾的心理,他的交游詩反映出麗末文壇普遍受到陶淵明詩文和隱逸精神的影響。

      其次,李集不僅直接襲用陶詩中的語言,化用陶詩中的句式,并且自如運用陶典拓展其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在詩歌藝術(shù)上他繼承了陶詩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創(chuàng)作出朝鮮半島詩壇的田園詩。

      第三,由于家境貧困,李集晚年生活在窮頓困厄之中,因而他的詩歌給人以“枯寒瘦淡”之感。在陶淵明躬耕田園之影響下,李集以其個人經(jīng)歷為基礎(chǔ),在詩歌中塑造出貧病隱士的形象。他也曾有過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和抱負,懷著“功業(yè)關(guān)中相,歸來漢上居”的愿望,然在麗末仕宦生涯中屢屢遭受打擊后,李集發(fā)出“日月蟻旋磨,功名魚上竿”的感慨,將個人情志寄寓在詩書中。

      [1] 蔡美花,趙季.韓國詩話全編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 李崇仁.陶隱集[M].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6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88—2005.

      [3] 崔致遠.桂苑筆耕集[M].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1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88—2005.

      [4] 李穡.牧隱稿[M].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3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88—2005.

      [5] 鄭夢周.圃隱集[M].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5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88—2005.

      [6] 王水照.歷代文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 孫曉.高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10] 鐘書林.隱士的深度:陶淵明新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鄭宗榮)

      ①金富軾《三國史記》:“教授之法,以《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文選》分而為之業(yè),博士若助教一人?;蛞浴抖Y記》《周易》《論語》《孝經(jīng)》,或以《春秋左氏傳》《毛詩》《論語》《孝經(jīng)》,或以《尚書》《論語》《孝經(jīng)》《文選》教授之。諸生讀書以三品出身,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而能通其義。”首爾:弘新文化社,1991:55.

      ②包括《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辛丑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擬挽歌辭》(其三)《飲酒》(其五)(其七)《詠貧士》(其一)《讀山海經(jīng)》(其一)《擬古》(其七)和《歸去來兮辭》。

      ③李仁老《破閑集》:“昨在書樓偶閱《五柳先生集》,有《桃源記》?!保ㄒ姟俄n國詩話全編校注》卷一,第9頁);李奎報有“老去陶潛方止酒”(見《補閑集》,《韓國詩話全編校注》卷一,第116頁)。

      ④李奎報《白云小說》:“陶潛詩恬然和靜,如清廟之瑟,朱弦疏越,一唱三嘆?!保ㄒ姟俄n國詩話全編校注》卷一,第53頁)

      ⑤李穡《遁村雜詠·遁村記》“吾名吾字,既受教矣。吾之遁于荒野,以避鷲城之黨之禍,艱辛之狀,雖鷙忍者聞之,不能不動乎色。雖然吾之所以得至今日,遁之力也。夫叔向勝敵,以名其子,蓋喜之也。子身之分也,猶且名之以志其喜,況吾一身乎。今吾既皆更之,則我之再初也。遁之德于我也,將終吾身而不可忘焉者,故名吾所居曰遁村,所以德其遁也。亦欲寓其出險不忘險之意,以自勉焉?!保ㄒ姟俄n國文集叢刊》卷三,第366頁)

      ⑥李崇仁在《走筆奉寄遁翁》中有云“君不見星山李氏起于農(nóng),為子必孝為臣忠”(《韓國文集叢刊》卷六,第535頁)。

      ⑦《李氏三子名說》:“圣人之用中于民也如此,民茍歸于中,則是堯舜之世也。名之雖異,其歸則同。父母愛子之心,無或少偏故也,今吾名吾子必以此。將以察世變,慕圣化,以自樂于畎畝之中而已,不出戶庭知天下,吾之謂矣,請先生為之說?!保ㄒ姟俄n國文集叢刊》冊三,第366-367頁)

      ⑧本文所引李集詩歌皆出自《韓國文集叢刊》冊三《遁村雜詠》,后文不再注。

      ⑨“種豆南山下”“采菊東籬下”“寢跡衡門下”“嘯傲東軒下”等。

      ⑩《韓詩外傳》:“原憲居魯,子貢往見之。原憲楮冠黎杖應(yīng)門,正冠則纓絕,納履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yīng)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保ㄒ姟俄n詩外傳》卷一)

      ?王瑤云:“他采菊是為了服食,為了延年,也并不是為了玩賞?!保ㄒ姟短諟Y明》,《中國文學論叢》,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第84頁)

      ?“存生不可言,衛(wèi)生每苦拙”(《形影神》),“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連雨獨飲》)。

      ? 在《韓國文學史》(趙潤濟)、《韓國漢文學史》(李家源)、《韓國文學史》(韋旭升)、《朝鮮文學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學》(金柄珉,金寬雄)、《高麗漢詩文學史論》(劉強)等書中均未論及李集及其詩歌。

      Study on the Acceptance of Tao Yuanming by Li Ji’s Poetry

      XIE Mengjie

      Li Ji’s poetry is one of the special examples of Tao Yuanming’s acceptance in Korean classical poetry. After experienc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government, he pursued and practiced Tao Yuanming’s seclusion spirit. His poems reflected from the side that late Goryeo Dynasty’s poets was generally influenced by Tao Yuanming’s poetry and his spiritual of seclusion. In the poetry creation, Li Ji imitates and transforms Tao Yuanming’s poetry from the aspects of vocabulary, material and sentence. After his retreat, his poetry style is mainly plain, natural and leisurely, showing similarity to Tao Yuanming's style and mood in his poetry. Li Ji’s poems on seclusion, poverty, chrysanthemum and wine are not only the reshaping of Tao Yuanming’s reclusive symbols, but also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poor and hermit in Korean poetry , and the art style of “Ku Han Shou Dan".

      Li Ji; Tao Yuanming; Acceptance study

      I106.2

      A

      1009-8135(2018)05-0073-10

      謝夢潔(1989—),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東亞漢詩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漢詩史初稿”(14AZW007)。

      猜你喜歡
      陶淵明詩人詩歌
      詩歌不除外
      你好,陶淵明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不為五斗米折腰
      哈尔滨市| 儋州市| 德安县| 蓬莱市| 汶上县| 克什克腾旗| 同德县| 嘉善县| 孟连| 许昌县| 九台市| 桂平市| 洪洞县| 文山县| 阜宁县| 腾冲县| 长子县| 孟津县| 夏河县| 漠河县| 双柏县| 仙游县| 黄平县| 丰台区| 枞阳县| 永川市| 莎车县| 元氏县| 扬中市| 鄂州市| 德昌县| 和硕县| 托克逊县| 阳曲县| 镇宁| 黑山县| 苏尼特左旗| 响水县| 鹰潭市| 永州市| 深圳市|